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有个广为流传的短视频:一个时尚美女兴致勃勃走在某著名城市街头,对着镜头且行且摄且解说:“你见过风格相差这么大的城市吗?X市的人简直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当中!以A湾、B港还有C中心为代表的是新X市,而以D园、E路、F山和G区为代表的则是老X市。两边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老X市的人仿佛永远不用上班,而新X市的人似乎永远不用下班;老X市的人吃饭更爱去路边的大排档,而新X市的人啊,吃饭必须开车去大商场大酒店;老X市的人穿着背心拖鞋去散步,而新X市的人则西装革履见客户。你是在哪个世界呢?你又更喜欢哪个世界?”
短視频在主播美女自始至终阳光灿烂的笑容中结束,我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幸亏这里说的“两个平行世界”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老X市的人认为小日子过得安逸才是生活的真谛,而新X市的人则认为努力奋斗才有生活的意义。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太大的贫富之别。这样的X市,仍对得起世人广泛的好评。
假如是这样的两个平行世界——这一半人营养过剩忙着减肥,那一半人倾尽所有买不起两斤肉;这一半人“只愁衣服多、更恨衣橱小”,那一半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甚至“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CBD像欧洲,城中村像非洲;硬件像欧洲,软件像非洲;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我们,还笑得起来吗?还好意思说这是个令外地人羡慕、当地人自豪的宜居花园城市吗?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双输”——这一半人在住房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中煎熬,那一半人在“青壮打工去,留守童与叟”“故人不知何处去,举目都是空心屋”的大山深处哀叹“乡村凋敝、故乡再也回不去”。
历史上,常有人对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的“局部振兴”痛加指责。清末,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和,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于是,某次,翁同龢以对对联名义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原籍合肥,官职相当于古代的宰相)。李鸿章立即针锋相对,回敬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常熟人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大司农”)。上下联异曲同工,都在半开玩笑的对联形式掩盖下送给对方一口巨大的黑锅,而这口锅二人都不想背。瞧,就连古人都知道,良好的社会治理决不能“少数人丰收而大多数人闹饥荒”,那是失职;而“肥了自家,瘦了天下”更是严重失德。
何止清人?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就用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下子让“盛世”这件华丽的外衣变成了捉襟见肘的破袄。而更早以前,《诗经》中的“坎坎伐檀”之叹,则展示出了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多么痛恨阶层悬殊、分配不公。
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一部分地区的振兴也不会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民族复兴。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在不久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诚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所言,“城市和乡村必然是命运共同体”——城市集聚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带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农村是生态屏障,为居民提供农产品,传承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城和乡两种功能都需要。欧美发达国家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城市和乡村间的功能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中国作为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也还有4亿多人。这么多人在农村生产生活,我们怎么能让农村衰落?”
是的,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14亿人共同的复兴,城市乡村“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复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未来图景。
短視频在主播美女自始至终阳光灿烂的笑容中结束,我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幸亏这里说的“两个平行世界”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老X市的人认为小日子过得安逸才是生活的真谛,而新X市的人则认为努力奋斗才有生活的意义。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太大的贫富之别。这样的X市,仍对得起世人广泛的好评。
假如是这样的两个平行世界——这一半人营养过剩忙着减肥,那一半人倾尽所有买不起两斤肉;这一半人“只愁衣服多、更恨衣橱小”,那一半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甚至“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CBD像欧洲,城中村像非洲;硬件像欧洲,软件像非洲;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我们,还笑得起来吗?还好意思说这是个令外地人羡慕、当地人自豪的宜居花园城市吗?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双输”——这一半人在住房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中煎熬,那一半人在“青壮打工去,留守童与叟”“故人不知何处去,举目都是空心屋”的大山深处哀叹“乡村凋敝、故乡再也回不去”。
历史上,常有人对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的“局部振兴”痛加指责。清末,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和,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于是,某次,翁同龢以对对联名义出上联“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原籍合肥,官职相当于古代的宰相)。李鸿章立即针锋相对,回敬下联“司农常熟世间荒”(常熟人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大司农”)。上下联异曲同工,都在半开玩笑的对联形式掩盖下送给对方一口巨大的黑锅,而这口锅二人都不想背。瞧,就连古人都知道,良好的社会治理决不能“少数人丰收而大多数人闹饥荒”,那是失职;而“肥了自家,瘦了天下”更是严重失德。
何止清人?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就用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下子让“盛世”这件华丽的外衣变成了捉襟见肘的破袄。而更早以前,《诗经》中的“坎坎伐檀”之叹,则展示出了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多么痛恨阶层悬殊、分配不公。
一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一部分地区的振兴也不会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民族复兴。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在不久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诚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农办原主任陈锡文所言,“城市和乡村必然是命运共同体”——城市集聚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带动整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农村是生态屏障,为居民提供农产品,传承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城和乡两种功能都需要。欧美发达国家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城市和乡村间的功能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中国作为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也还有4亿多人。这么多人在农村生产生活,我们怎么能让农村衰落?”
是的,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14亿人共同的复兴,城市乡村“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复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