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可以有效增强其品德素质,培养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但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实况来看,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摄入还是十分稀缺的,教学仍侧重于知识的记忆背诵与赏析,在文化传承方面略显吃力,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策略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教材中的内容承载了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职责就是将传统文化以課堂教学的形式传递出去,让传统文化彻底地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却心不在焉缺乏激情。经过调查,学生兴致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教师讲的内容过于无趣,学生听课时也就打不起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情,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不感兴趣已经成为了学生在上语文课时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分析总结出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背后的立意也就无从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无法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就要首先提高在课前激发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深入探究文章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素养。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历史源远流长,需要后代时刻铭记优良传统文化,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学习圣地,理应承担起这份传承的重担[1]。
二、加大课外阅读引导,让学生与经典同行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是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纯依靠课本中几篇课文的讲学是很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觉。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经典同行,用经典的力量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回归到实际教学,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学生去读对自身文化素养和心灵成长有所裨益的读物。与此同时,也要在读物难度上进行把控,不可因为太过简单而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也不能选择难度过高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改变课外阅读边缘化地位,在平时的试卷中加入对课外阅读的考察。将课外阅读对课内课文学习的辅助作用落到实处。
三、加强实践教学,传承文化经典
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教材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变成吸收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掌握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气质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节日活动、夏令营主题游、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如果能够借助这些活动,那么就可以开创新的语文教学局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对语文知识有深入理解,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学,创实践”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自我,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名家作品大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彰显一些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就给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寻找出作者其他能够体现类型情感的作品,或者与该作品体裁相似的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传承中华文明。
四、课内联系课外,理论用于实践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物或活动,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来自于教师的讲解、纪录片的播放以及拓展材料的阅读等,因此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未必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到《论语》时,教师可以组织文化交流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对《论语》中优秀品质的感想以及自己身边出现过的事例,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真正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去。另外,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余,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真正亲近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感受其经过历史的风霜后所散发的魅力,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开展各类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都比较好动、喜爱玩耍,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在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实际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一定计划的组织传统文化作品的朗诵比赛或者将班级内部成员进行化组,小组合作寻找文化的足迹,这样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还能够在过程中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在开展传统优秀作品朗读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与鉴赏比较有价值的文章,学生在对于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字的优美,还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传统精神,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文化就得以传承与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品质,并且可以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语文上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可以一定要积极地挖掘出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可以更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陆红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80):25-26.
[2]马文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106-107.
[3]查永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6):6+9.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策略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教材中的内容承载了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职责就是将传统文化以課堂教学的形式传递出去,让传统文化彻底地渗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却心不在焉缺乏激情。经过调查,学生兴致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教师讲的内容过于无趣,学生听课时也就打不起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情,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不感兴趣已经成为了学生在上语文课时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分析总结出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背后的立意也就无从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无法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就要首先提高在课前激发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深入探究文章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素养。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历史源远流长,需要后代时刻铭记优良传统文化,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学习圣地,理应承担起这份传承的重担[1]。
二、加大课外阅读引导,让学生与经典同行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是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单纯依靠课本中几篇课文的讲学是很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觉。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经典同行,用经典的力量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回归到实际教学,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指导学生去读对自身文化素养和心灵成长有所裨益的读物。与此同时,也要在读物难度上进行把控,不可因为太过简单而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也不能选择难度过高的文章,使学生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改变课外阅读边缘化地位,在平时的试卷中加入对课外阅读的考察。将课外阅读对课内课文学习的辅助作用落到实处。
三、加强实践教学,传承文化经典
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教材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变成吸收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掌握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气质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节日活动、夏令营主题游、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如果能够借助这些活动,那么就可以开创新的语文教学局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对语文知识有深入理解,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学,创实践”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自我,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名家作品大都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彰显一些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这就给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寻找出作者其他能够体现类型情感的作品,或者与该作品体裁相似的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传承中华文明。
四、课内联系课外,理论用于实践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物或活动,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来自于教师的讲解、纪录片的播放以及拓展材料的阅读等,因此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未必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到《论语》时,教师可以组织文化交流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对《论语》中优秀品质的感想以及自己身边出现过的事例,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真正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去。另外,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余,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真正亲近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感受其经过历史的风霜后所散发的魅力,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五、开展各类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都比较好动、喜爱玩耍,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在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实际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一定计划的组织传统文化作品的朗诵比赛或者将班级内部成员进行化组,小组合作寻找文化的足迹,这样不仅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还能够在过程中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在开展传统优秀作品朗读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与鉴赏比较有价值的文章,学生在对于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字的优美,还能够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传统精神,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文化就得以传承与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品质,并且可以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在学习语文上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可以一定要积极地挖掘出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可以更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陆红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80):25-26.
[2]马文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106-107.
[3]查永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