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

来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o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关系,以便预防出血性转换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3月-2007年12月住院的6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61例正常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卡方检验对不同组别伴CMB的发病率,溶栓后合并出血性转换率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与CMB的相关性及与梗死后出血的相关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 SE)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场回波序列( FE)及梯度回波(GRE)扫描.结果 脑微出血患病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依次升高,分别为11%、22.6%、40.7%,(χ2 =29.521,P=0.000),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与脑微出血的患病无关.梗死后脑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后继发脑出血与房颤,脑微出血及溶栓治疗有关,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房颤、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继发出血的发生率增大6.51倍,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继发脑出血的几率增大4.90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保护性因素,每升高1g/L,继发出血者减少为原来的一半.结论 CMB不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CMB的发病率,CMB并不增加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危险性,溶栓和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5例,本组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和肌瘤体积变化
目的:探讨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妇科收治的内分泌失调不孕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产妇120例,新生儿120例。对研
通过将F2806数字信号控制器与UCD7230栅极驱动及电流传感放大器完美结合,设计了一款用于数控多相交错式DC/DC降压系统的完整信号控制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多相同步降压转换器
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为基础,引入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DST模型,将钻孔深度、钻孔间距和钻孔数量作为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变量,通过全寿命周期内的系统运行模拟,提出了确
为获得崖城13-1气田目前的地层压力数据,验证该区块陵水组3段储层动用程度,规避常规电缆测井风险,该气田A9井在完钻后,使用StethoScope 675型随钻测压工具进行了压力测试.根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即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mblem-based leaming,PBL),最初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于1969年应用于医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体系.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
目的 制作化学浓度梯度与压力梯度可调的细胞三维培养微流控芯片,构建可模拟在体细胞生长所处动态微环境的体外模型.方法 利用光刻成型技术、模塑法以及等离子键合工艺,制作3
对定植3年生(60个家系)和11年生(46个家系)的红皮云杉半同胞子代测定林高生长和径生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家系间高生长和径生长均有较大差异,并初步选出3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