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讯作者:姚永梅,1976年3月,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就职于济阳街道办事处稻花香黄河情综合党委书记,本科。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工作相关。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规模的释放,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当中,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当中。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唯一切实可行的举措。本文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典型特点
(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
农业技术的升级改造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的条件,但是在技术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技术的环保性,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引进新型技术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停滞。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资源与作物多样性的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使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1]。
(二)产业结构模式的全面优化创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优化,众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造,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最终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产业结构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积极使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设备和工具,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保证生态农业呈现良性化的健康发展状态,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2]。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生态农业系统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重点强调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这两种特点进行整合协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自然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3]。
二、農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现存问题
(一)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科技发展,也适用于农业发展。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可知,农业生产普遍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如果在生态农业生产阶段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很难生产出精细的生态农产品,同时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和资源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部分地区甚至表现出了停滞或者倒退的现象。
(二)农业生产群体整体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劳动者,但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其综合素质偏低,这也给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信息还比较闭塞,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农贸市场中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容易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提升生产力
应该对自然与生态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农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农业发展中应该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优化与调整农业生态结构。这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而且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对农业承载量进行分析,防止在农业生产中出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经济活动开展当中,应该进行合理组织安排[5]。
(二)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若想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
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
针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相关部门还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电设施维护机制、控制乱采乱垦行为、加强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审核等。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6]。
(三)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应该促进农业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经济快速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也成了一项重点工作,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出现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的问题[7]。
(四)完善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中,多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其发展速度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协调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在经济发展中以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减少化工产品的应用,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促进能源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五)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
要想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自身素质,引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深化生态农业意识,贯彻生态农业理念。农业生产者不仅要认识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还要了解生态农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入宣传和贯彻各项惠农政策,使农业生产者不断加深对惠农的认识和理解。以这些政策为依据,对实践模式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人员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代表展开周期性地培训,及时更新农业生产者的知识,使其第一时间了解新政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强化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六)强化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促进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加大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与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有关的财税扶持政策,规范农贸市场中对农产品的相关要求,扩大农业生态规模,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以此帮助农业生产者有目的、精细化的对农产品进行生产[8]。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配合农业生产者,做好跟踪记录工作,明确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8]。
四、结束语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而言,其主要优势是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实际工作当中,应该通过提升生产力、完善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完善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等途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蘇毅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农机化, 2019(18):15-16.
[2]冯宪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中国新通信, 2019,21(17):234.
[3]高巧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科技经济导刊, 2019,27(15):113-114.
[4]王广贞.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种子科技, 2019,37(05):40.
[5]陈玺名,尚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 2019,39(2):2-3.
[6]李建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8,(20):7.
[7]王小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11):206.
[8]方杰,张婷,刘应洪,史晓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实现四川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6(6):96-99.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规模的释放,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当中,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当中。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唯一切实可行的举措。本文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农业的典型特点
(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
农业技术的升级改造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的条件,但是在技术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技术的环保性,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引进新型技术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停滞。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资源与作物多样性的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使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1]。
(二)产业结构模式的全面优化创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优化,众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造,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最终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产业结构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积极使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设备和工具,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保证生态农业呈现良性化的健康发展状态,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2]。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生态农业系统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重点强调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这两种特点进行整合协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自然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3]。
二、農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现存问题
(一)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科技发展,也适用于农业发展。通过了解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可知,农业生产普遍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如果在生态农业生产阶段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很难生产出精细的生态农产品,同时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和资源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部分地区甚至表现出了停滞或者倒退的现象。
(二)农业生产群体整体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劳动者,但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其综合素质偏低,这也给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信息还比较闭塞,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农贸市场中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容易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提升生产力
应该对自然与生态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农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农业发展中应该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优化与调整农业生态结构。这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而且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对农业承载量进行分析,防止在农业生产中出现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经济活动开展当中,应该进行合理组织安排[5]。
(二)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若想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
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
针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相关部门还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电设施维护机制、控制乱采乱垦行为、加强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审核等。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6]。
(三)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应该促进农业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农业经济快速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也成了一项重点工作,协调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避免出现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的问题[7]。
(四)完善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中,多种先进技术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其发展速度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协调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在经济发展中以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减少化工产品的应用,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应用,促进能源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五)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
要想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自身素质,引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农业技术,深化生态农业意识,贯彻生态农业理念。农业生产者不仅要认识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还要了解生态农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入宣传和贯彻各项惠农政策,使农业生产者不断加深对惠农的认识和理解。以这些政策为依据,对实践模式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人员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代表展开周期性地培训,及时更新农业生产者的知识,使其第一时间了解新政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强化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六)强化地区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促进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加大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力度和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与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有关的财税扶持政策,规范农贸市场中对农产品的相关要求,扩大农业生态规模,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以此帮助农业生产者有目的、精细化的对农产品进行生产[8]。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配合农业生产者,做好跟踪记录工作,明确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8]。
四、结束语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而言,其主要优势是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降低农业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实际工作当中,应该通过提升生产力、完善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完善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等途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蘇毅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农机化, 2019(18):15-16.
[2]冯宪艳.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中国新通信, 2019,21(17):234.
[3]高巧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科技经济导刊, 2019,27(15):113-114.
[4]王广贞.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种子科技, 2019,37(05):40.
[5]陈玺名,尚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 2019,39(2):2-3.
[6]李建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8,(20):7.
[7]王小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11):206.
[8]方杰,张婷,刘应洪,史晓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实现四川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6(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