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专题《那遥远的四十顶黑毡房》采写体悟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asea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在第三十届新疆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的广播新闻专题《那遥远的四十顶黑毡房》荣获一等奖,这让笔者和全体同仁深受鼓舞,因为专题新闻作品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这在巴里坤县广播电视台尚属首次。在对整个采写过程进行深刻思索和总结后,有以下几点切身体悟。
  精心策划选题  表现新时代重大主题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如何宣传和展现70年来巴里坤县各族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围绕这一重大宣传主题,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和多年来的自身感受以及采访体会,确定了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主题,来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
  总的报道思路确定后,接下来是从何入手进行具体报道。70年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巨变,在一篇报道中不可能一一展现,只有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闻事实,才能深化主题,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以及多年来在新闻采访、编辑实践中获得的对巴里坤县总体情况的熟悉了解,笔者作出了详细的采访报道策划方案,确定以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为采访報道点,以四十顶黑毡房的巨变为主线,以广播新闻专题的形式进行深度报道。为什么要确定萨尔乔克乡这个点和四十顶黑毡房这条主线?因为,巴里坤县是全国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而萨尔乔克乡是巴里坤县最大的一个哈萨克族聚集的少数民族乡,萨尔乔克乡发生的巨变是巴里坤县哈萨克族农牧民70年来巨变的缩影。在以前多次深入萨尔乔克乡采访时,不少老人向笔者讲述过四十顶黑毡房的故事,因此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深刻的感触。在新中国成立前,巴里坤县贫苦的哈萨克牧民散落于城郊和深山之处,过着居无定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把当地散落于各处的贫苦哈萨克族牧民集中起来,一起迁往县城以西35公里的苏吉草原,也就是现在的萨尔乔克乡。在刚搬迁来时,有40户贫困牧民,由于大家身无分文,连像样点的哈萨克毡房也搭不起,只能搭个简易的毡房,而且毛毡也是多年使用被烟熏黑的黑毡,所以,人们当时把这里叫作“四十顶黑毡房”。
  为了帮助四十顶黑毡房的牧民尽快摆脱贫困,党和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牧民开荒种地、修渠引水,并发放救济粮和生产畜,帮助牧民发展养殖业。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从四十顶黑毡房一路走来的哈萨克牧民,如今过上了共产党给他们创造的天堂般的生活,哈萨克族牧民对改变他们历史和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选取四十顶黑毡房的历史巨变作为报道选题,能够鲜活生动地表现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哈萨克族牧民翻身得解放、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的重大主题。
  深入采访挖掘  用事实凸显主题
  成功、优秀的新闻作品,深入采访是关键的一步,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对“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着切身而深切的体会,只有深入到新闻发生地和新闻当事人中,获取大量详实而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在写作《那遥远的四十顶黑毡房》时,笔者采取了对比的手法,既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人的悲惨境遇,又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人从贫穷落后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画卷。
  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几十年哈萨克人的情景我们现在已无法看到、切身感受到,而且当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大多已离世,健在者所剩无几。为了客观真实展现那一段历史,我们采访组通过萨尔乔克乡党委、政府对现在健在的四十顶黑毡房的老人进行了一一摸排,并确定了亲历和见证了那段历史的86岁的牧民党员恰依扎·胡恰乃老人和曾在萨尔乔克乡工作了20多年的90岁的马宽老人作为主要采访对象,讲述和还原了那段历史,并且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两位老人的录音,既突显了广播特色,又真实可信而吸引听众。如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人颠簸流离的生活时,恰依扎·胡恰乃老人这样讲:“由于当时国民党逮捕了许多哈萨克族部落的首领,在牧民当中引起了恐慌,1942年,大家纷纷逃往青海等地。到了青海以后大家又遭到马步芳匪兵的欺压和迫害,当时去的许多人都流落街头,被迫乞讨。1943年,我们一家老小又被迫往回逃,12口人只有6个活着回来了”。老人的讲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哈萨克族牧民四处逃难、漂泊不定、民不聊生的生活。
  在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散落四处的哈萨克牧民迁往苏吉草原,开荒种地、修渠引水、发展畜牧业时,作品中运用了两位老人的这几段录音;恰依扎·胡恰乃:“工作组来了教我们如何种地,如何修渠。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手推肩扛,犁地用的马和牛也是从外面借来的”。“到了1952年,我们每家每户至少都有5到10头牲畜。四五年后,所有人家都有了新毡房,还建起了土坯房。我们夏天住毡房,冬天住土坯房,告别了居住黑毡房的历史”。“我们这些贫困的哈萨克族牧民之所以能够翻身得解放,自己当家做主,都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带领我们摆脱贫困和苦难,教我们读书识字的正确的党,所以,我自愿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宽老人这样讲述:中国共产党把他们安排到那个地方了,这一条路是活路,是一条好路,他们自己也想办法努力。到最忙的时候,牲口完全顾不过来的时候,人们组织起来拉犁头,男的女的组织起来,十几个人拉一个犁。“共产党把大家组织起来,他们有了职业。比他们过去驮柴、背柴、卖柴好到哪去了(太多了之意)。他们自己生产、生活的改善,他们完全体会到呢!都提出来共产党、毛主席好得很,没有对党和政府的二心”。通过两位老人的讲述,让听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哈萨克族牧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全心全意的帮扶,以及哈萨克牧民对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感情。
  在展现如今哈萨克族牧民幸福生活时,我们选择了从事不同职业致富奔向小康的大量牧民进行了深入采访。他们中有:开办牧家乐、建起巴里坤县最大的哈萨克毡房、月收入3万元的赛克散别斯·周克,从事汽车和摩托车修理、月收入1万元,并且拥有了私家车的阿德力别克·木合森。在交代阿德力别克·木合森为什么从事修理行业时,运用了这样一段录音:“以前,马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摩托车和汽车代替了马,我们萨尔乔克乡每家都有一辆摩托车,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了汽车。”从他的口中,听众就能感受到萨尔乔克牧民富裕的生活。
  同时,他们当中还有以前只管操持家务的哈萨克妇女,如今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有的开起了超市、蔬菜店,有的拿起绣花针坐在家中就有收入。比如苏吉东村的帕依达古丽·阿合依特,在河南“新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免费培训下,掌握了安绣刺绣技艺:“我们只管在家里绣,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月还有固定的收入,最高时一个月能有2000元到3000元。”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哈萨克牧民是否实现了精准脱贫,在采访时,我们对萨尔乔克乡的脱贫攻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细致采访,并在写作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脱贫牧民,比如苏吉西村牧民阿德力别克·巴依都拉,2016年以前,一家5口仅靠养殖40多头牲畜和种植10亩地维持生活,年收入只有1.5万元。脱贫攻坚战展开后,按照他的意愿,政府给他发放了10只生产母羊、两峰骆驼、1头牛,以及3万元扶贫贷款,支持他发展养殖业。全乡的脱贫攻坚情况如何?分管脱贫工作的乡党委委员胡安西·夏哈尔拜介绍说:“通过脱贫攻坚战,我乡393户贫困户全都脱贫了。从2016年开始,我乡采取了各种巩固提升措施,脱贫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今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了10372元。”
  如今,亲历和见证了四十顶黑毡房70年巨变的老人们也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恰依扎·胡恰乃老人说:“现在我们活在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天堂里,我们老了还有养老金和各种补贴。”
  正是通过深入的采访以及获取的大量鲜活而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新闻事实,才深化了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哈萨克族牧民新生活的主题。
其他文献
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BIM技术的发展契机,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职业教育,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教育科学合理的实施路径对专业
新媒体视域下,媒体融合脚步越走越近,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要求新闻记者增加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受众对可视化图片或画面的需求量增加,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增加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可视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下各种价值观的冲击要求新闻记者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指导工作,坚守新闻传播的原则;新闻照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的多元性又对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技术上
期刊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中共甘孜藏族自治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用有温度的新闻稿件稳定了当地群众情绪,用有力度的新闻稿件提振民抗疫信心,用有深度的新闻稿件展示甘孜抗
期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限于各种因素,民族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程度始终较低,严重影响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开放存取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资源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担负着表达、实现潜在意图的功能.而在双方利益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话传递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则需要讲究语言艺术.方式、方法得当
期刊
《语文建设》2017年第34期刊载了邢延、薛飞两位老师的《“司马青衫”为何而湿?——〈琵琶行〉隐含意蕴探微》一文(以下简称“邢文”).邢文认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是
期刊
混合式写作教学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过程化写作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过程化写作法、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采用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批改网在写作
“翻转课堂”自诞生就成为了全球教育界的热点,被认为是一场“教育变革”.那么在体育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内涵意蕴、“翻转课堂”的现实价值以及“翻转课堂”的现实误区是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产业的进步要求高校教师探索和构建符合新时代、新需求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将主张“学用一体”的POA(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和方法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剖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医学史》课程的实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