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你对你的收入满意吗?
牛冲:满意。
记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牛冲:工作待遇上提高了,工资涨了两千。心态上觉得有担子,是劳动模范了,得想办法发挥劳模精神。
记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牛冲:自己创业当老板。自己创品牌,让别人加盟。
记者:你觉得你的生活幸福吗?
牛冲:幸福。工作顺心,家里挺好。
【编辑留言】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型,比征土地、住高楼、挣工资要难上十倍。因为量化的物质可看可追,而市民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不仅要有敢打敢拼的干劲,还要有国家政令、环境机遇、自身学习等一系列的无形要件。牛冲,无疑是转型阵营中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速成、捷径都是相对的。只有对那些无形要件的坚持,还有漫长时间的積累,才是绝对的真理。
过了饭时,沈阳都市绿洲美食广场的后厨开始安静下来,几个穿溜冰鞋的传菜员偶尔在走廊里滑过,厨师们在为下一轮点餐高峰做准备,见到牛冲大多喊一声“牛哥”。牛冲是这里的厨师长,一个身高1.86米的壮汉,巡视其中,颇有些老大的味道。
牛冲是辽宁省优秀农民工、沈阳市劳动模范,这样的荣誉足以让他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如果是在国企里,人们会对宣传先进人物习以为常,但在这样一个纯粹的体制外环境里,情况显然有所变化,一个厨师很诧异地问我,“怎么会采访他?”
牛冲自己也不是很适应劳模这个标签,提起来会自己先笑。他承认,获得荣誉以前,他只知道当劳模是件好事,但具体内涵并不清楚,后来才慢慢有所了解。但牛冲很珍惜这些荣誉,只是一直处在“野生”状态的他,还不太习惯体制内的语境,他周围的人也常常忘记他的劳模身份。
和大多数劳模不同,牛冲从未吃过“公家饭”。如果说所谓体制内的生存状态是家养,那么牛冲就像一头放养在社会上的牛,在荒原里单打独斗,努力寻找能维持生存的水草,没有束缚,但也没有依靠.他凭着在野生环境中练就的一身本领,生生为自己开拓出一条路来。
在厨师这一行里,牛冲已经很有名气了。2003年以后,他接连参加沈阳市、辽宁省、东三省举行的烹饪大赛,一路金奖。到了2008年,牛冲代表东北三省参加五年一届的全国烹饪大赛,更凭借自创菜品“国色天香”一举夺魁。
“‘国色天香’的灵感来自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画卷,以及我们店里牡丹节上的牡丹花。”牛冲将净虾肉雕刻成一朵朵盛放的牡丹,烹饪后摆在设计成卷轴样的盘子里,宛若一幅牡丹图,香气四溢中赏心悦目。
两年后,牛冲又获得了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餐饮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华金厨奖”。
闪光灯下,人们赞叹强者,却往往忽略这背后的艰辛。能拿到这个奖,是因为牛冲从零起步,努力了十几年。
互联网上关于牛冲的年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79年,一个是1973年,前者是正确的,会出现后者是因为牛冲曾多次谎报年龄。
牛冲老家在开原市八宝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当厨师是他从小的理想。“听人说,沈阳有个鲁园,饭店都去那招工,我就跟人打听怎么走。”
1993年,14岁的牛冲为了当厨师的梦想,怀揣14元钱,瞒着父母,一个人坐车来到沈阳鲁园,打算找个餐馆边打工,边学技术。
“看人家都举个牌子,写的力工,大白,厨师什么的,我也捡了张硬纸壳,写上‘打杂’。”
鲁园零工劳务市场创办于1991年5月,曾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劳动力集散地,每天有几千名外地务工人员聚集求职,14岁的牛冲就混在其中。“有来招工的一吆喝力工,就围上一帮力工,喊炒菜的,厨师就围上一帮,我不敢上去问,就跟着往前凑凑。”
就这么举着牌子,牛冲在鲁园呆了3天。开原到沈阳的车费是5元,牛冲给自己留下5元的返程费,以免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还剩下4元是他全部可支配财产。“两天吃一块钱的面条,晚上就睡在鲁园地上,好在是夏天,露天就睡了。那时候小,记忆不是很深刻,困了、饿了好像都没概念,就那么挺过来了。”
好在第三天,牛冲的机会终于来了。一个餐馆招了他,一个月180元。“其实,那时候给不给钱都不重要,管吃住就行,就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包吃包住给180元,觉得老好了。”
牛冲知道,没人想要14岁的孩子,好在他那时的身高已有1.7米左右,比同龄人看起来成熟,所以他谎报自己17岁,蒙混过关,当上了厨房的打杂小工,和三十几个年轻人一起住在一个两居室里。
牛冲觉得他最幸运的地方,是遇到了一个好师父。师父是餐馆的大师傅,仔细观察了牛冲两三个月,觉得他是块好材料,开始指点他。“其实当时餐馆里的年轻人都是想学手艺的,但大多是沈阳本地的孩子,娇生惯养,不像我们农村出来的能吃苦。”
10点上班,师父每天7点就叫牛冲起床去餐馆。“厨师是个熟练工种,就是要多练。最初师父只是安排我做杂事,洗洗涮涮,扒葱捣蒜,做得好了就一步步提拔,从打杂到切菜到贴灶。”
因为师父的加码,牛冲每天要工作14个多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干活。“那么大的孩子正是贪玩、贪睡的时候,没空闲又觉不够,确实有点受不了,但为了学艺,咬咬牙,还是坚持住了。”
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不到17岁的牛冲已经能够上灶了。
再找工作时,牛冲仗着刚长出的胡须,自报22岁,成了独当一面的炒菜师傅。几年后,牛冲自称28岁,管理50多人的厨房,成为少有的年轻厨师长,此时,他的真实年龄只有24岁。
牛冲说他没有过青春叛逆期,“长这么大没跟父母顶过嘴,就算父母说错了,我也先听着。”其实,这样漂泊在外的孩子哪有机会向父母叛逆呢?
在牛冲和他姐姐的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很多,用父亲的话说,“在村里可以倒背手走路了。”牛冲要给家里多买些电视频道,父亲赶紧摆手,“这些就够了,多了我和你妈打架。”
每次提起来牛冲14岁离家打工的事,母亲都忍不住泪花盈盈。“她总说,爸妈都是农民,没本事,让你那么小就吃苦挨累。但我从没埋怨过父母,也没怨恨自己的出身。”
即便如此,一个农村娃进入城市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
牛冲刚到沈阳时,姐姐也在沈阳打工,但牛冲在鲁园露天睡了两个晚上也没去投奔姐姐。“找不着,也不敢打听人。不瞒你说,那时一下车,过天桥,我都不敢走道,只看着那些车,大灯开着呼呼过。农村哪有那些车啊,有两个马车不错了。这大灯一打,铮亮的晃着眼睛,我都不敢抬腿。”
1990年代,城市和农村的分界要比现在明显得多。同是一起打工的孩子,城里娃会带着明显的优越感,一起打杂的城市小孩,曾指着牛冲的鼻子说:“你个农村人。”
现在想起来,牛冲可以淡然一笑,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歧视足以让他自卑感泛滥。幸好他没被打倒,反而更努力地工作,试图用技艺改变命运。
好在他成功了。奋斗了十几年后,牛冲终于觉得那种异乡人的感觉渐渐淡了。虽然他仍然被列入农民工行列,仍然处于野生、无依靠的状态,但他已经有房有车,月入过万。他最终凭借他的能力让这座城市接纳了他。
从不敢过马路的农村娃到中华金厨,牛冲总结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一直在努力。
“从学徒到现在,从没放松过,时刻居安思危。我们行业淘汰很快,做得好,企业留,不好,直接扫地出门,不存在做到哪一步就不用再学习的情况。我常年坚持阅读饮食杂志,为了2008年的全国大赛,我5年前就开始准备,不断参加比赛锻炼自己。最后参赛的‘国色天香’,是我研究了半年多的成果。”
以前牛冲钻研最多的是技术,研究怎么搭配、怎么改刀,现在进入企业管理层,他开始研究经营管理的学问。“参加管理课程,自己找书看,各种管理学的教材,看了20多本了。”
闲暇时,牛冲的爱好是弹吉他,“一般的歌,练几遍就会了”。他炒股票,自己买书研究公式、理论、走势,几年下来,“挣了十几万”。虽然没上过多少学,但提起自己的悟性,牛冲多少有些得意。他现在的目标是自己创业。“不想安于现状,感觉肚里有很多墨水,想试试施展一下。”
其实,早在2004年,牛冲就曾在姐姐济南的装修公司当过老板。“机会确实好,但一接触就发现,啥都不懂,给钱也挣不着。有一次,公司内部贴的瓷砖掉了三块,我有空就自己动手贴,结果第二天掉了两块,剩下一块贴歪了。我就知道,隔行如隔山。看着简单,真上手不行。”
10个月后,牛冲又回到沈阳,重新干起厨师长的活。“这个专业我毕竟干了十几年,不能再用20年时间去接触另一个行业了。”牛冲说,这次经历让他深切领会什么是扬长避短,这是今后创业的经验之一。
其实,牛冲一直在積累。当他准备充分时,这头野牛将迎来新一轮的冲刺。W责编/王迅
wx@lnddgr.cn
牛冲:满意。
记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牛冲:工作待遇上提高了,工资涨了两千。心态上觉得有担子,是劳动模范了,得想办法发挥劳模精神。
记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牛冲:自己创业当老板。自己创品牌,让别人加盟。
记者:你觉得你的生活幸福吗?
牛冲:幸福。工作顺心,家里挺好。
【编辑留言】由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型,比征土地、住高楼、挣工资要难上十倍。因为量化的物质可看可追,而市民精神的培养和养成,不仅要有敢打敢拼的干劲,还要有国家政令、环境机遇、自身学习等一系列的无形要件。牛冲,无疑是转型阵营中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速成、捷径都是相对的。只有对那些无形要件的坚持,还有漫长时间的積累,才是绝对的真理。
过了饭时,沈阳都市绿洲美食广场的后厨开始安静下来,几个穿溜冰鞋的传菜员偶尔在走廊里滑过,厨师们在为下一轮点餐高峰做准备,见到牛冲大多喊一声“牛哥”。牛冲是这里的厨师长,一个身高1.86米的壮汉,巡视其中,颇有些老大的味道。
牛冲是辽宁省优秀农民工、沈阳市劳动模范,这样的荣誉足以让他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如果是在国企里,人们会对宣传先进人物习以为常,但在这样一个纯粹的体制外环境里,情况显然有所变化,一个厨师很诧异地问我,“怎么会采访他?”
牛冲自己也不是很适应劳模这个标签,提起来会自己先笑。他承认,获得荣誉以前,他只知道当劳模是件好事,但具体内涵并不清楚,后来才慢慢有所了解。但牛冲很珍惜这些荣誉,只是一直处在“野生”状态的他,还不太习惯体制内的语境,他周围的人也常常忘记他的劳模身份。
和大多数劳模不同,牛冲从未吃过“公家饭”。如果说所谓体制内的生存状态是家养,那么牛冲就像一头放养在社会上的牛,在荒原里单打独斗,努力寻找能维持生存的水草,没有束缚,但也没有依靠.他凭着在野生环境中练就的一身本领,生生为自己开拓出一条路来。
在厨师这一行里,牛冲已经很有名气了。2003年以后,他接连参加沈阳市、辽宁省、东三省举行的烹饪大赛,一路金奖。到了2008年,牛冲代表东北三省参加五年一届的全国烹饪大赛,更凭借自创菜品“国色天香”一举夺魁。
“‘国色天香’的灵感来自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画卷,以及我们店里牡丹节上的牡丹花。”牛冲将净虾肉雕刻成一朵朵盛放的牡丹,烹饪后摆在设计成卷轴样的盘子里,宛若一幅牡丹图,香气四溢中赏心悦目。
两年后,牛冲又获得了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餐饮行业的最高奖项——“中华金厨奖”。
闪光灯下,人们赞叹强者,却往往忽略这背后的艰辛。能拿到这个奖,是因为牛冲从零起步,努力了十几年。
互联网上关于牛冲的年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79年,一个是1973年,前者是正确的,会出现后者是因为牛冲曾多次谎报年龄。
牛冲老家在开原市八宝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当厨师是他从小的理想。“听人说,沈阳有个鲁园,饭店都去那招工,我就跟人打听怎么走。”
1993年,14岁的牛冲为了当厨师的梦想,怀揣14元钱,瞒着父母,一个人坐车来到沈阳鲁园,打算找个餐馆边打工,边学技术。
“看人家都举个牌子,写的力工,大白,厨师什么的,我也捡了张硬纸壳,写上‘打杂’。”
鲁园零工劳务市场创办于1991年5月,曾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劳动力集散地,每天有几千名外地务工人员聚集求职,14岁的牛冲就混在其中。“有来招工的一吆喝力工,就围上一帮力工,喊炒菜的,厨师就围上一帮,我不敢上去问,就跟着往前凑凑。”
就这么举着牌子,牛冲在鲁园呆了3天。开原到沈阳的车费是5元,牛冲给自己留下5元的返程费,以免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还剩下4元是他全部可支配财产。“两天吃一块钱的面条,晚上就睡在鲁园地上,好在是夏天,露天就睡了。那时候小,记忆不是很深刻,困了、饿了好像都没概念,就那么挺过来了。”
好在第三天,牛冲的机会终于来了。一个餐馆招了他,一个月180元。“其实,那时候给不给钱都不重要,管吃住就行,就想找个落脚的地方,包吃包住给180元,觉得老好了。”
牛冲知道,没人想要14岁的孩子,好在他那时的身高已有1.7米左右,比同龄人看起来成熟,所以他谎报自己17岁,蒙混过关,当上了厨房的打杂小工,和三十几个年轻人一起住在一个两居室里。
牛冲觉得他最幸运的地方,是遇到了一个好师父。师父是餐馆的大师傅,仔细观察了牛冲两三个月,觉得他是块好材料,开始指点他。“其实当时餐馆里的年轻人都是想学手艺的,但大多是沈阳本地的孩子,娇生惯养,不像我们农村出来的能吃苦。”
10点上班,师父每天7点就叫牛冲起床去餐馆。“厨师是个熟练工种,就是要多练。最初师父只是安排我做杂事,洗洗涮涮,扒葱捣蒜,做得好了就一步步提拔,从打杂到切菜到贴灶。”
因为师父的加码,牛冲每天要工作14个多小时,除了睡觉就是干活。“那么大的孩子正是贪玩、贪睡的时候,没空闲又觉不够,确实有点受不了,但为了学艺,咬咬牙,还是坚持住了。”
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不到17岁的牛冲已经能够上灶了。
再找工作时,牛冲仗着刚长出的胡须,自报22岁,成了独当一面的炒菜师傅。几年后,牛冲自称28岁,管理50多人的厨房,成为少有的年轻厨师长,此时,他的真实年龄只有24岁。
牛冲说他没有过青春叛逆期,“长这么大没跟父母顶过嘴,就算父母说错了,我也先听着。”其实,这样漂泊在外的孩子哪有机会向父母叛逆呢?
在牛冲和他姐姐的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很多,用父亲的话说,“在村里可以倒背手走路了。”牛冲要给家里多买些电视频道,父亲赶紧摆手,“这些就够了,多了我和你妈打架。”
每次提起来牛冲14岁离家打工的事,母亲都忍不住泪花盈盈。“她总说,爸妈都是农民,没本事,让你那么小就吃苦挨累。但我从没埋怨过父母,也没怨恨自己的出身。”
即便如此,一个农村娃进入城市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
牛冲刚到沈阳时,姐姐也在沈阳打工,但牛冲在鲁园露天睡了两个晚上也没去投奔姐姐。“找不着,也不敢打听人。不瞒你说,那时一下车,过天桥,我都不敢走道,只看着那些车,大灯开着呼呼过。农村哪有那些车啊,有两个马车不错了。这大灯一打,铮亮的晃着眼睛,我都不敢抬腿。”
1990年代,城市和农村的分界要比现在明显得多。同是一起打工的孩子,城里娃会带着明显的优越感,一起打杂的城市小孩,曾指着牛冲的鼻子说:“你个农村人。”
现在想起来,牛冲可以淡然一笑,但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歧视足以让他自卑感泛滥。幸好他没被打倒,反而更努力地工作,试图用技艺改变命运。
好在他成功了。奋斗了十几年后,牛冲终于觉得那种异乡人的感觉渐渐淡了。虽然他仍然被列入农民工行列,仍然处于野生、无依靠的状态,但他已经有房有车,月入过万。他最终凭借他的能力让这座城市接纳了他。
从不敢过马路的农村娃到中华金厨,牛冲总结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一直在努力。
“从学徒到现在,从没放松过,时刻居安思危。我们行业淘汰很快,做得好,企业留,不好,直接扫地出门,不存在做到哪一步就不用再学习的情况。我常年坚持阅读饮食杂志,为了2008年的全国大赛,我5年前就开始准备,不断参加比赛锻炼自己。最后参赛的‘国色天香’,是我研究了半年多的成果。”
以前牛冲钻研最多的是技术,研究怎么搭配、怎么改刀,现在进入企业管理层,他开始研究经营管理的学问。“参加管理课程,自己找书看,各种管理学的教材,看了20多本了。”
闲暇时,牛冲的爱好是弹吉他,“一般的歌,练几遍就会了”。他炒股票,自己买书研究公式、理论、走势,几年下来,“挣了十几万”。虽然没上过多少学,但提起自己的悟性,牛冲多少有些得意。他现在的目标是自己创业。“不想安于现状,感觉肚里有很多墨水,想试试施展一下。”
其实,早在2004年,牛冲就曾在姐姐济南的装修公司当过老板。“机会确实好,但一接触就发现,啥都不懂,给钱也挣不着。有一次,公司内部贴的瓷砖掉了三块,我有空就自己动手贴,结果第二天掉了两块,剩下一块贴歪了。我就知道,隔行如隔山。看着简单,真上手不行。”
10个月后,牛冲又回到沈阳,重新干起厨师长的活。“这个专业我毕竟干了十几年,不能再用20年时间去接触另一个行业了。”牛冲说,这次经历让他深切领会什么是扬长避短,这是今后创业的经验之一。
其实,牛冲一直在積累。当他准备充分时,这头野牛将迎来新一轮的冲刺。W责编/王迅
wx@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