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研究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代谢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第90天酱油的代谢物质种类及总峰面积分别是第1天的1.47倍和6.57倍。发酵过程中共鉴定了155种化合物,其中含有3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包含10种氨基酸衍生物,9种脂肪酸,5种异黄酮,3种酯,2种有机酸,2种生物碱等。其中,氨基酸衍生物、异黄酮、生物碱的峰面积占所有物质总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从0.44%、6.82%、0.02%增长到20.11%、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2065),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020226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9MS09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2019B15151200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研究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代谢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第90天酱油的代谢物质种类及总峰面积分别是第1天的1.47倍和6.57倍。发酵过程中共鉴定了155种化合物,其中含有3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质(VIP>1),包含10种氨基酸衍生物,9种脂肪酸,5种异黄酮,3种酯,2种有机酸,2种生物碱等。其中,氨基酸衍生物、异黄酮、生物碱的峰面积占所有物质总峰面积百分比分别从0.44%、6.82%、0.02%增长到20.11%、1
其他文献
为确定影响Jug r 1线性表位致敏性的关键氨基酸,研究2种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Jug r 1线性表位关键氨基酸的准确率和效率,以进一步认识核桃主要过敏原Jug r 1的B细胞线性表位。本研究通过2种免疫信息学的方法对Jugr1中3个线性表位上的关键氨基酸进行预测,采用丙氨酸扫描诱变法对关键氨基酸进行识别,采用固相合成技术合成Jug r 1系列突变多肽,以部分中国核桃过敏患者血清为探针,识别Jug r 1关键氨基酸。结果表明:表位1(4LVALLFVANAAA15)中的第4位亮氨酸、第7位亮氨酸、第8位亮氨
以番茄果实为实验试材,选取海洋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为研究对象,利用QExactiveUHMR组合型四极杆Orbitrap质谱鉴定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分泌蛋白组成,探究分泌蛋白在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番茄之间建立互作关系的功能机制。结果表明,R. paludigenum发酵上清液中含有1 632条红酵母(Rhodotorula)源特异性目标蛋白质多肽,结合Signal P、WoLF PSORT、Target P、TMHMM、big-PI Predictor和S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饲料对梅花鹿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饲料成本的影响,筛选最佳的精饲料配方。按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体况相近的30只健康的1岁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A组(粗蛋白质20.81%、钙0.46%、磷0.34%)、B组(粗蛋白质21.83%、钙0.45%、磷0.32%)和C组(粗蛋白质17.23%、钙1.69%、磷0.22%)。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A组和B组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组(P&
试验旨在探讨白屈菜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44头21日龄断奶仔猪,采用单因子完全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低量白屈菜碱组、中量白屈菜碱组、高量白屈菜碱组,每组分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分别饲喂0、50、100 g/kg以及200 g/kg的白菜屈碱。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添加白屈菜碱的试验各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量白屈菜碱组和高量白屈菜碱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在血清免疫功能指标方面,中量白屈菜碱组和高
为挖掘自然发酵酸浆水中的优势核心产酸菌,分别从云南牟定两家腐乳生产企业自然发酵酸浆水中分离筛选到10株产酸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测序分析,并对产酸较高的菌株进行生长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牟定A公司生产腐乳的酸浆水中优势菌株分别为Lactobacillus fermentum(YQZ1)、Lactococcusraffinolactis(YQZ2)、Lactobacillusplantarum(YQZ3)、Enterococcuscasseliflavus(YQZ4)、M
为探究香菇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drying,VFD)过程中滋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研究香菇在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20、30、40℃和50℃)后的滋味变化。电子舌结果显示,不同VFD阶段的香菇能被有效区分。香菇滋味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预冻后可溶性糖(醇)和5’-核苷酸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升华干燥后可溶性糖(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升高至整个VFD过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5.20 mg/g和44.76 mg/g;在解析干燥时,有机
选择C-18H质子单峰作为麦角固醇的目标定量特征峰,氘代氯仿作为溶剂、吡嗪作为内标物,建立3种食用菌麦角固醇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采样参数、采集时间、扫描次数和弛豫延迟时间核磁检测条件,确定δ0.63处的质子单峰C-18H作为麦角固醇的目标定量特征峰;经方法学评价,在0.55~5.30 mg/mg范围内,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 8 mg/mL与0.045 0 m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3.491 9%,方法的精密度与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均小
研究纳米膜包装真姬菇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选用一种新型聚丙烯纳米膜(0.05 mm)为包装材料,在4℃进行12 d的真姬菇贮藏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真姬菇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确定真姬菇的特征风味物质。通过对真姬菇挥发性成分的动态监测可知,贮藏期间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3种、醇类22种、酮类10种、酯类3种、羧酸类4种及呋喃类4种。真姬
为研究加工方式对玉筋鱼干风味的影响,实验按加工方式分为加盐煮制冷风干燥(boiling in salt solution followed by cold air drying,SCC)组和冷风干燥(cold air drying,CD)组。采用电子鼻技术、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玉筋鱼干中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制作的玉筋鱼干在气味、滋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以海鲈鱼背部肌肉为原料,对不同蒸制时间鱼肉的质量损失率、色泽、水分分布状态和质构特性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游离氨基酸分析、电子舌和电子鼻评价鱼肉的滋味和气味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海鲈鱼肉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上升(P<0.05),鱼肉中的不易流动水逐渐向自由水转化并流失,而结合水含量变化不明显;鱼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先下降后又显著增大,而弹性先升高后降低;蒸制后鱼肉的L*值和b*值显著升高(P<0.05),a*值显著降低(P<0.05)。经蒸制后鱼肉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先增大后降低,在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