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故事以感化或说理的方式为儿童呈现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以示范、对比等理性诉求或道德诉求的手段向儿童传达某种道德取向,使道德要义通俗易懂,让儿童感受真切。利用道德故事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不仅可以使影响他们的道德意识,而且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加速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目的,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
一、积极创设环境,阅读道德故事
德育的方式是多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德育。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它比课堂上的道德灌输效果更好,更为显著。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看,几乎所有的孩子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都是从故事开始的,故事伴随着孩子长大,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因此,通过故事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开展阅读道德故事的活动。我们可以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道德故事书籍向学生推荐,鼓励学生借阅,让孩子每天都能接触书籍,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例如《木偶奇遇记》小朋友们很喜欢,他们在阅读故事时,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跟故事主人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骄傲的惩罚、撒谎的内疚。这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在类似的情境中避免发生撒谎的行为,讲诚信的道德教育将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教师,我精心选择一些经典道德故事以及优秀的读后感布置黑板报及左右两块版面,例如:耳熟能详的孟母断织、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进行阅读宣传、交流,营造一个好的注重以荣辱观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道德情感在故事中不断陶冶,一旦形成会积极影响人的道德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比道德灌输或是说教更为优越,效果更为出色。
二、学科渗透故事,进行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教材或教学过程都有故事的安排。尤其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品德等学科最多。首先,我经常在学科中利用道德故事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了,故事并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古代的,有身边的。例如:二年级的思品课《我与小动物》中,我就给孩子们讲《金丝猴的故事》,利用动物故事进行引导孩子珍爱生命,保护动物。一年级的口语交际《学会道歉》,就利用《孤单的小熊》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做错事要道歉,真诚礼貌地待人,这样才会有很多朋友。学生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这样就使道德故事渗透在平时的教育中,引领孩子们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开设“经典阅读课”指导阅读。每周四下午,学校设立经典阅读课。我在阅读课上,我经常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例如:《我有友情要出租》讲的就是大猩猩出租友情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友情是无价的,有时候胆大一点,勇敢地伸出友谊的手,主动和对方打个招呼,说说话,玩玩游戏,就能交上朋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经典故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并进行阅读摘抄、读书心得的交流。大量的阅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引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价值观。
三、故事引导践行,深化道德教育
教育只有深深地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那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应该坚持在活动中育人的基本原则,尽量科学地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学会与他人交往,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爱亲人、爱同学的高尚情操,进行价值观导向。我们可以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如:四月革命教育、五月爱劳动、感恩教育、艺术节等节日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讲爱国故事、编排课本剧、续编故事等,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展现个性,和谐发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们还可以向校外拓展,让道德故事走进家庭。父母和孩子共读经典道德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道德故事的引领下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
故事建构了人类的经验,其中暗含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认识和判断。伴随着道德故事的传承,这种教育内容也传递给儿童。让我们因地制宜,挖掘道德故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采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领悟并内化,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体验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孩子们在道德故事的指引下健康成长。
一、积极创设环境,阅读道德故事
德育的方式是多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德育。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它比课堂上的道德灌输效果更好,更为显著。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看,几乎所有的孩子认识生活、认识社会都是从故事开始的,故事伴随着孩子长大,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因此,通过故事进行价值观导向教育,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有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开展阅读道德故事的活动。我们可以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道德故事书籍向学生推荐,鼓励学生借阅,让孩子每天都能接触书籍,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例如《木偶奇遇记》小朋友们很喜欢,他们在阅读故事时,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跟故事主人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骄傲的惩罚、撒谎的内疚。这种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在类似的情境中避免发生撒谎的行为,讲诚信的道德教育将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教师,我精心选择一些经典道德故事以及优秀的读后感布置黑板报及左右两块版面,例如:耳熟能详的孟母断织、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进行阅读宣传、交流,营造一个好的注重以荣辱观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道德情感在故事中不断陶冶,一旦形成会积极影响人的道德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比道德灌输或是说教更为优越,效果更为出色。
二、学科渗透故事,进行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科教材或教学过程都有故事的安排。尤其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品德等学科最多。首先,我经常在学科中利用道德故事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了,故事并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古代的,有身边的。例如:二年级的思品课《我与小动物》中,我就给孩子们讲《金丝猴的故事》,利用动物故事进行引导孩子珍爱生命,保护动物。一年级的口语交际《学会道歉》,就利用《孤单的小熊》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做错事要道歉,真诚礼貌地待人,这样才会有很多朋友。学生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这样就使道德故事渗透在平时的教育中,引领孩子们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开设“经典阅读课”指导阅读。每周四下午,学校设立经典阅读课。我在阅读课上,我经常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例如:《我有友情要出租》讲的就是大猩猩出租友情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友情是无价的,有时候胆大一点,勇敢地伸出友谊的手,主动和对方打个招呼,说说话,玩玩游戏,就能交上朋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推荐经典故事,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并进行阅读摘抄、读书心得的交流。大量的阅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引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价值观。
三、故事引导践行,深化道德教育
教育只有深深地打动学生,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那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应该坚持在活动中育人的基本原则,尽量科学地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必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学会与他人交往,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爱亲人、爱同学的高尚情操,进行价值观导向。我们可以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如:四月革命教育、五月爱劳动、感恩教育、艺术节等节日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讲爱国故事、编排课本剧、续编故事等,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展现个性,和谐发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们还可以向校外拓展,让道德故事走进家庭。父母和孩子共读经典道德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道德故事的引领下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
故事建构了人类的经验,其中暗含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认识和判断。伴随着道德故事的传承,这种教育内容也传递给儿童。让我们因地制宜,挖掘道德故事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采用潜移默化、点滴浸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领悟并内化,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体验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孩子们在道德故事的指引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