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本教育;探索
一、“心本教育”的提出和定义
“心本教育”的提法,首次听到是在一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提出。吴发科是在对人本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本教育”理念,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心本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他认为,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心态等因素,还包括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心本指“以心品为本”“以心为本位”,心本教育一方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即对个体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等方面的心品培养(也即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人具备了良好的心品素质,才有教育和教育质量可言,才有人的良好的生存、发展可言。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用心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心志一致,形成教育认知的统一性和向心性,才有教育效果。心本教育思想认为,以心品为本的教育,能够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育能够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因而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
吴发科对人本教育思想在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反思,譬如,人本教育思想过分信赖“人是健康的人”之假设;过分相信“教育效能”的极大化;片面强调“自我表现”的个性化;片面强调“发展个性”的优先权等。人本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真诚而勇敢的反思对当前的职业学校教育深具启发性。
鉴于多年在中职学校从事心品教育工作的经历,笔者发现:当前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与其说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不如说是人本教育思想异化的佐证。眼下,在教育界流行的很多真知灼见,在职业学校中却到处碰壁,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许多教师汗颜。试问:面对一个心理不健康或根本无心向学的学生,再英明的教师又能教出多大的效果?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给了一把解决问题的心灵钥匙。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学校教育显得弥足珍贵,育人先育心,只有人的“心品”好,才能最有效地接受教育并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才有人的知识、文化、能力等的素质提升,也才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二、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倡导“心本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有机会接触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你将会了解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实操课程以外,绝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机非常有限。可以说,在中职学校里面,学生厌学和少部分学生出现逃学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中职生厌学可能有诸多的原因,上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下至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和个性爱好等,都与厌学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个体的心品状况不能不说是影响其自身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州地区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每年在职业学校中属于第一批招生的学校,学生的入学分数在广州地区的职校生中属于高分段,生源素质相对较好,但学生在课堂中厌学的现象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2009年对在校三个年级学生(3396人)的心理普测(SCL90)发现: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总分的检出率为4.73%,与同龄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恐怖因子的检出率为6.73%,明显高于其他维度,与常模差异也极为显著。显然,学生这种突出的恐怖心理与厌学、怕学不无相关。因此,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心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为依据,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重新寻找适合职中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另外,职业学校中由于学生的厌学也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加大了难度,这一问题在一些男生比例较高的理科中职学校显得更加突出,一些住宿学校经常出现打架群殴的事件。德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工具,德育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改造人的过程,实质是改造“原本人性”的过程。鉴于我们通常对人性改造的难度认识不足,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有意识的动物,“被改造”往往是内心不情愿甚至是痛苦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都是感到痛苦不悦的,尽管他们知道这些要求是对的。就像笔者学校的学生明知道遵守仪容仪表规范对于以后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规范的着装很有帮助,但是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喜欢每天穿着校服,打着领带、领花,束起衬衣,扎起头发。
职业学校倡导“心本德育”,就是要坚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的德育观和方法论,正确对待人与社会的“双向价值取向”;强调德育目标任务是启迪学生心灵,开启学生的道德悟性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强调德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而设计,强调德育内容要服务学生需要,要依据年龄心理特点而循序渐进;强调教育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心品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意念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悟化,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只有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才不是被改造的痛苦,而是自我塑造的喜悦。
三、职业学校教育如何推行“心本教育”
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推行“心本教育”,学校管理者就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心品状况”,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心理愿景”,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心境发展”,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心思方向”,育人要先育心,才能“入心见效”。
(一)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心品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每所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心理个性品质等状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品发展水平状况,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和行为表现特点。吴发科认为,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一卑三力”:“一卑”是指内心深处存在自卑心理;“三力”是指存在学习、社会等各种压力,缺乏行为自控能力和缺少抗诱惑能力。学校要针对职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强心品教育,消除不和谐的心态。同时,学校还要明确洞悉社会相关行业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才能在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模式、教学革新方面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发展潜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上台阶,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学有所用,学能致用。目前许多工科职业学校正在实践的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正是这种思路的一个佐证。
职业学校教育要用“心本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和培养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职业学校教育要回归到从学生的心品状况出发,探求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心品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心品素质培养,做到教育从心开始,做到教育有的放矢,才能彻底根治职校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使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生机。
(二)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心理愿景”,实现外在控制到内在自觉
认知决定行为,思想决定表现。任何一个洞察人心的教育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任何外在的教的作用和力量,只有被学习者感知、认知并加以利用,才能真正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教是不教而教。面对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太会学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她)想学习、爱学习和能够学习。因此,教育要从心开始。
许多中职生的自信程度不高,认为读职中没有什么出息,早已缺乏学习动机和动力。所以,在职业学校推行“心本教育”,学校要实施“心本管理”,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去帮助学生排除自卑、树立自信,在此基础上诱发和营造师生的“心理愿景”,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中职学生一样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事业。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蓝图,当他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也有机会可以去获得,他们就有可能为此而努力。实践证明:中职业学校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经常邀请成功的毕业校友回校作报告,树立各行业卓越的技术能手为榜样等,这些做法都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树立自信心和诱发心理需要,能很好地构建共同“心理愿景”,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由外在的监督推动逐步变成外在的感动,最后达到内在的自觉。
(三)要注重培植学生的“积极心境”,使其保持持续的战斗力
心本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积极心境”。许多中职生面对挫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归因倾向,一种是将挫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的因素,怨天尤人;一种是将挫败的原因完全归因为自己的无能,自暴自弃。这两种归因方式导致的行为结果往往不是逃避就是放弃。可以说,许多中职生在智力上可能都属于在传统学习方式中不占优势的智能类型,这使得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更多地遭遇到挫败,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因此,在中职学校要大力推行“心本教育”,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境”状况,重视并加强学生积极心境的教育、EQ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心境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学习生涯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四)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能”和“心思聚焦”,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有效性
在职业学校,学生并非缺乏学习的精力和能量,而是欠缺对精力能量的有效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许多学生沉溺于上网,迷恋于异性交往,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不恰当的位置,时间长了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即使他们想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校教育和管理要加强心品教育,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能”,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能去自我控制,自觉抵抗各种不良诱惑。
职业学校推行“心本教育”时,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一线的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学生“心思聚焦”的方向,要针对学生的心思焦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强化教育,努力将学生的主要精力聚焦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上,进而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有效性。当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设置“前置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带有基础性的、低入高出、学生感兴趣和能够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并在课堂中分享。这种“前置作业”的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心回归到学习上,聚焦在学习中,体现了以心为本的教育思想,收到了一定成效。
能够强化学生“心思聚焦”的事物,可以包括学习性的、活动性的、行业实践性的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穿插,尽量占据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将心思投向正确和有意义的地方。如何使学生有正确的“心思聚焦”,关键是教师要有心本教育理念,其次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
“心本教育”的真谛在于认识学生的心,了解学生的心,贴近学生的心,引导学生的心,并运用学生的心。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要做到育人先育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稿件编号:100617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510280,电邮:cjw100@tom.com)
编辑/于洪 终校/何 妍
一、“心本教育”的提出和定义
“心本教育”的提法,首次听到是在一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提出。吴发科是在对人本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本教育”理念,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心本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他认为,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心态等因素,还包括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心本指“以心品为本”“以心为本位”,心本教育一方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即对个体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等方面的心品培养(也即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人具备了良好的心品素质,才有教育和教育质量可言,才有人的良好的生存、发展可言。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用心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心志一致,形成教育认知的统一性和向心性,才有教育效果。心本教育思想认为,以心品为本的教育,能够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育能够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因而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
吴发科对人本教育思想在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反思,譬如,人本教育思想过分信赖“人是健康的人”之假设;过分相信“教育效能”的极大化;片面强调“自我表现”的个性化;片面强调“发展个性”的优先权等。人本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真诚而勇敢的反思对当前的职业学校教育深具启发性。
鉴于多年在中职学校从事心品教育工作的经历,笔者发现:当前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与其说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不如说是人本教育思想异化的佐证。眼下,在教育界流行的很多真知灼见,在职业学校中却到处碰壁,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许多教师汗颜。试问:面对一个心理不健康或根本无心向学的学生,再英明的教师又能教出多大的效果?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给了一把解决问题的心灵钥匙。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学校教育显得弥足珍贵,育人先育心,只有人的“心品”好,才能最有效地接受教育并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才有人的知识、文化、能力等的素质提升,也才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二、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倡导“心本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有机会接触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你将会了解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实操课程以外,绝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机非常有限。可以说,在中职学校里面,学生厌学和少部分学生出现逃学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中职生厌学可能有诸多的原因,上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下至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和个性爱好等,都与厌学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个体的心品状况不能不说是影响其自身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州地区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每年在职业学校中属于第一批招生的学校,学生的入学分数在广州地区的职校生中属于高分段,生源素质相对较好,但学生在课堂中厌学的现象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2009年对在校三个年级学生(3396人)的心理普测(SCL90)发现: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总分的检出率为4.73%,与同龄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恐怖因子的检出率为6.73%,明显高于其他维度,与常模差异也极为显著。显然,学生这种突出的恐怖心理与厌学、怕学不无相关。因此,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的心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为依据,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重新寻找适合职中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另外,职业学校中由于学生的厌学也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加大了难度,这一问题在一些男生比例较高的理科中职学校显得更加突出,一些住宿学校经常出现打架群殴的事件。德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工具,德育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改造人的过程,实质是改造“原本人性”的过程。鉴于我们通常对人性改造的难度认识不足,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有意识的动物,“被改造”往往是内心不情愿甚至是痛苦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都是感到痛苦不悦的,尽管他们知道这些要求是对的。就像笔者学校的学生明知道遵守仪容仪表规范对于以后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规范的着装很有帮助,但是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喜欢每天穿着校服,打着领带、领花,束起衬衣,扎起头发。
职业学校倡导“心本德育”,就是要坚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的德育观和方法论,正确对待人与社会的“双向价值取向”;强调德育目标任务是启迪学生心灵,开启学生的道德悟性和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强调德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而设计,强调德育内容要服务学生需要,要依据年龄心理特点而循序渐进;强调教育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心品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意念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悟化,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只有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才不是被改造的痛苦,而是自我塑造的喜悦。
三、职业学校教育如何推行“心本教育”
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推行“心本教育”,学校管理者就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心品状况”,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心理愿景”,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心境发展”,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心思方向”,育人要先育心,才能“入心见效”。
(一)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心品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每所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心理个性品质等状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品发展水平状况,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点和行为表现特点。吴发科认为,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概括为“一卑三力”:“一卑”是指内心深处存在自卑心理;“三力”是指存在学习、社会等各种压力,缺乏行为自控能力和缺少抗诱惑能力。学校要针对职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强心品教育,消除不和谐的心态。同时,学校还要明确洞悉社会相关行业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才能在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模式、教学革新方面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发展潜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上台阶,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学有所用,学能致用。目前许多工科职业学校正在实践的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正是这种思路的一个佐证。
职业学校教育要用“心本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和培养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质量;职业学校教育要回归到从学生的心品状况出发,探求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心品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心品素质培养,做到教育从心开始,做到教育有的放矢,才能彻底根治职校学生厌学、怕学的现象,使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生机。
(二)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心理愿景”,实现外在控制到内在自觉
认知决定行为,思想决定表现。任何一个洞察人心的教育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任何外在的教的作用和力量,只有被学习者感知、认知并加以利用,才能真正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教是不教而教。面对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太会学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她)想学习、爱学习和能够学习。因此,教育要从心开始。
许多中职生的自信程度不高,认为读职中没有什么出息,早已缺乏学习动机和动力。所以,在职业学校推行“心本教育”,学校要实施“心本管理”,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去帮助学生排除自卑、树立自信,在此基础上诱发和营造师生的“心理愿景”,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中职学生一样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事业。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幅清晰而美好的蓝图,当他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也有机会可以去获得,他们就有可能为此而努力。实践证明:中职业学校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经常邀请成功的毕业校友回校作报告,树立各行业卓越的技术能手为榜样等,这些做法都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树立自信心和诱发心理需要,能很好地构建共同“心理愿景”,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由外在的监督推动逐步变成外在的感动,最后达到内在的自觉。
(三)要注重培植学生的“积极心境”,使其保持持续的战斗力
心本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积极心境”。许多中职生面对挫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归因倾向,一种是将挫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外部的因素,怨天尤人;一种是将挫败的原因完全归因为自己的无能,自暴自弃。这两种归因方式导致的行为结果往往不是逃避就是放弃。可以说,许多中职生在智力上可能都属于在传统学习方式中不占优势的智能类型,这使得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更多地遭遇到挫败,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因此,在中职学校要大力推行“心本教育”,管理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境”状况,重视并加强学生积极心境的教育、EQ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心境朝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学习生涯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四)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能”和“心思聚焦”,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有效性
在职业学校,学生并非缺乏学习的精力和能量,而是欠缺对精力能量的有效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许多学生沉溺于上网,迷恋于异性交往,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不恰当的位置,时间长了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即使他们想学习的时候,也经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校教育和管理要加强心品教育,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能”,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素能去自我控制,自觉抵抗各种不良诱惑。
职业学校推行“心本教育”时,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一线的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学生“心思聚焦”的方向,要针对学生的心思焦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强化教育,努力将学生的主要精力聚焦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上,进而提高学习和活动的有效性。当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设置“前置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带有基础性的、低入高出、学生感兴趣和能够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并在课堂中分享。这种“前置作业”的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心回归到学习上,聚焦在学习中,体现了以心为本的教育思想,收到了一定成效。
能够强化学生“心思聚焦”的事物,可以包括学习性的、活动性的、行业实践性的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穿插,尽量占据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将心思投向正确和有意义的地方。如何使学生有正确的“心思聚焦”,关键是教师要有心本教育理念,其次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
“心本教育”的真谛在于认识学生的心,了解学生的心,贴近学生的心,引导学生的心,并运用学生的心。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要做到育人先育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稿件编号:100617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510280,电邮:cjw100@tom.com)
编辑/于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