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事关高校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现实课题。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成为整个高校德育工作无法突破的一大难题。为此,文章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刘成荣(1973- ),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关高校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现实课题。高校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1.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高度关注和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面向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目前的确也存在一些不得不改进、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高校始终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分层次的和更有针对性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未能摆脱“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束缚。思想政治课程常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的教学任务,计算几个学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都未能与解析大学生的思想热点、铸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机结合起来,以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教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没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待加以重视。
二、创新方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鲜活生动
1.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动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运用能力。尽管网络会受到一些垃圾信息的干扰,但我们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认识网络渠道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便捷。我们可以把课堂讲授的教学课件尽快挂到网上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度。我们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BBS、博客、网络学堂等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既要拓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传统有效途径,又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树立全员德育、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从育人的高度,认真研究如何改善高等学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软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师德环境和艺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其对学生的性格、品德、习性、行为产生教化、改良的作用。同时,构建全员育人网络,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尤为必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任务,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专任教师等都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
4.把道理讲得“彻底”“朴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的片面认识。不能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看成只是单纯传达方针政策或培养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课程;也不能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当做一般的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要放到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中做文章,因为这一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的依托,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这一学科的建设,开拓这一学科的研究空间。
三、实现促进和谐的目标,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切实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针对当前的种种不良情况,在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的同时,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练好“内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目前,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较好地避免了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政治课内容的重复。高质量的教材为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要以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精心设计教案,区分重点,做好协调分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是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了解还不全面、不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
三是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已经有了好教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在党的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实现和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同样不能离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阻力越大,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因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名,以促进其实效性发挥,更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工程。同时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需要实现基础性和谐与匹配性和谐。基础性和谐重点要解决德育首位的问题。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高起点、全方位地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高度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全社会大力支持、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匹配性和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合力匹配以及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匹配,实现教育目标和谐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部力量,我们才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
[5]张多来.理论聚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刘成荣(1973- ),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关高校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现实课题。高校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1.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高度关注和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面向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目前的确也存在一些不得不改进、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高校始终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分层次的和更有针对性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未能摆脱“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束缚。思想政治课程常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的教学任务,计算几个学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都未能与解析大学生的思想热点、铸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机结合起来,以致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教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没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待加以重视。
二、创新方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得鲜活生动
1.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互动手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运用能力。尽管网络会受到一些垃圾信息的干扰,但我们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认识网络渠道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便捷。我们可以把课堂讲授的教学课件尽快挂到网上去,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度。我们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BBS、博客、网络学堂等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既要拓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传统有效途径,又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树立全员德育、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我们要根据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明确高校所有的课程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从育人的高度,认真研究如何改善高等学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软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师德环境和艺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其对学生的性格、品德、习性、行为产生教化、改良的作用。同时,构建全员育人网络,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尤为必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任务,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专任教师等都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招、实招。
4.把道理讲得“彻底”“朴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借其他学科的码头才能出海”的片面认识。不能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看成只是单纯传达方针政策或培养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课程;也不能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当做一般的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要放到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中做文章,因为这一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的依托,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这一学科的建设,开拓这一学科的研究空间。
三、实现促进和谐的目标,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切实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针对当前的种种不良情况,在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的同时,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练好“内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目前,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较好地避免了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政治课内容的重复。高质量的教材为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要以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精心设计教案,区分重点,做好协调分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是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极为关注,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了解还不全面、不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
三是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已经有了好教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在党的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实现和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同样不能离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阻力越大,越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因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名,以促进其实效性发挥,更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工程。同时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需要实现基础性和谐与匹配性和谐。基础性和谐重点要解决德育首位的问题。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高起点、全方位地构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会高度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全社会大力支持、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匹配性和谐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合力匹配以及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匹配,实现教育目标和谐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部力量,我们才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
[5]张多来.理论聚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