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艾本·古戴尔博士一行在斯里兰卡的热带雨林中考察时,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具有优美叉状尾巴的鸟儿,这种鸟的名字叫“卷尾”,通常习惯于同其他鸟类成群混栖。当时,这只卷尾飞落在一棵树上,冷眼盯着艾本一行。突然,它发出一长串尖锐、明亮的叫声,这是卷尾用来宣布“发现入侵者”的典型叫声,属于鸟类的一种“拟攻”行为,它既提醒其他鸟儿危险来临,同时也向入侵者宣告:“我已经
卷尾通常将巢穴建于空旷地或丛林中。不过,它们总是选择在树冠上或电线上栖息,并且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巡视四周,时刻保持着警惕。这种鸟本性非常好斗,经常集群攻击那些“不善的入侵者”,即使是面对那些比它们个头大许多的天敌,它们仍然是一群勇往直前的斗士。
卷尾以空中飞舞的昆虫为食,任何可能引起昆虫飞起的情况都能吸引它们的视线,比如打闹不休的猴群,丛林中自燃的野火。那些被群鸟集体觅食所惊扰起的昆虫同样难逃它们的眼睛。
斯里兰卡南部的辛哈拉贾雨林,是地球上最后一片保存完整的热带雨林,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植物种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遗产。艾本等人曾长期在这里进行卷尾的相关研究。很多次,在他们追踪鸟群的时候,都在其中发现了卷尾的身影。这种鸟类集群通常由十余种不同的鸟组成,包括大约40只鸟,其中一般有2~4只卷尾。他们发现,当其他鸟辛苦找寻隐藏在植物中的食物的时候,卷尾却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等待着那些受到惊扰后飞向空中的昆虫。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卷尾可谓收益良多:一只卷尾可以吃掉被它的同伴们所惊起的昆虫数量的近40%,其觅食速度是那些单独觅食的可怜卷尾的3倍以上。
看上去,卷尾就像这个团队中的“寄生虫”,它们不用费劲地去寻觅昆虫,只需要静静地等候食物送上门来,这或者可以称得上是“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过,艾本等人用试验方法模仿卷尾发出的各种鸣叫声,结果发现,整个团队中的其他鸟类都被这个声音吸引了过去。看来,这个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从卷尾那里得到的好处,一定足以抵消它们为这种“寄食者”所付出的种种劳动。那么,卷尾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称职的“警卫员”
对于整个团队,卷尾最大的职能莫过于“警卫员”。在一个鸟类集群中,担当“警卫”这一职责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因为警卫人员最容易成为入侵者首先发现的目标。艾本等人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卷尾对入侵者总是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当其他鸟类忙着在树丛中觅食的时候,卷尾则四处巡视,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它们就会以鸣叫的方式“拉响警报”。 尽管在斯里兰卡的丛林中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鸟也承担着一定的报警职责,但它们似乎都没有卷尾来得可靠。科学家发现,比起卷尾,其他“警卫”犯的错误要更多一些。它们经常会发出错误的警报,把一些体型较大但没有任何威胁性的鹦鹉或犀鸟错当成天敌。而卷尾则能准确地识别天敌,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醒同伴们远离危险。从整个鸟类集群的功能性来看,卷尾和其他鸟类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体系。
卷尾不但会用自己的叫声发出警报,而且还擅长模仿其他鸟类在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叫声。在美洲,有一种叫做亮丝鹟的鸟,也像卷尾一样承担着为伙伴报警的职责。当其他鸟类听到亮丝鹟的模仿叫声后,会紧跟着发出叫声。研究者认为,这种模仿无疑是一种武器,当附近其他种类的鸟听到报警后,就会从各个方向聚集过来,成群阻扰入侵者,直到最终将其赶走。艾本认为,卷尾通过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发出警报,这种行为应该具有相同的意图。
天才的“语言学家”
卷尾以高超的模仿技巧发出一连串的多种鸟类的鸣叫声,让你以为周围有一大群不同种类的鸟。可当你细细寻找之后,你会发现,在你的头顶上其实只有一两只卷尾。卷尾为什么要模仿不同鸟类发出一连串的叫声,而不是单纯的发一声报警呢?
卷尾不喜欢长距离飞行,它们通常只在以窝巢为中心的直径约1.5千米的范围内活动。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在一个鸟类集群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些鸟飞出了卷尾的活动区,卷尾就会大声鸣叫并模仿多种鸟类的叫声,这往往会使那些飞走的鸟掉转头来,飞回到它的身边。为了验证卷尾这样做确实是为了吸引同伴,研究人员分别录制了卷尾非报警时期的两组鸣叫声,一组是它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另一组是卷尾自己的叫声。他们发现,当在鸟群中分别播放这两组叫声时,被第一组叫声吸引过来的鸟类的种数是第二组的两倍以上。这表明,卷尾正是通过模仿来吸引其他鸟的注意,使它们重新聚集到自己身边或引导它们改变觅食方向。卷尾的这种行为充满了“利己主义”色彩,其目的是为了更便利地获得更多的食物。
卷尾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会根据不同场合改变模仿的内容。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鸣禽都善于模仿其他的声音,从汽车的喇叭声到锯木头的声音,模仿的内容千变万化,但它们并不清楚这些声音真正的含义,这些模仿也都是随机的,通常是不分场合地哼上几声。而且很多技艺高超的雄性模仿者,它们竭尽所能地模仿各种声音,目的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雌性的青睐。相比之下,卷尾的模仿表演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当入侵者靠近的时候,卷尾会模仿其他鸟类特有的“报警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甚至能将一些天敌如灰白巨松鼠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一些鸟类在面对蛇、猫鼬等陆栖天敌,或鹰隼类等高空天敌时,所发出的警告声是不同的。奇妙的是,卷尾可以分辨出这些声音的不同,并选择在特定的场合发出特定的警报。这都表明它们知道这些叫声的含义。
在某些场合,卷尾则会模仿其他鸟类的“歌声”,这是鸟群在互相联系沟通时所发出的声音。通常,一只卷尾在离巢之后就会加入一个鸟类集群中,或许从那时起,它就开始随时注意学习其他鸟类的叫声,并且记住其他鸟类在不同场合发出的不同的鸣叫声。如果卷尾想要完美地履行职责,它就必须上好这一堂发声课。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除卷尾以外,只有鹦鹉和海豚是现今已知的可以精准地模仿其他动物发声的物种。对于这两个物种的相关实验室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但对于它们在野生状态下是如何应用这一模仿技能的,目前还不甚清楚。艾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观察发现,卷尾不但能区分其他鸟类在预警或其他情况下发出的不同叫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发出适当的模仿声。卷尾具有如此高的认知能力,堪称“天才语言学家”!
(非鸣禽)的鸣管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只能发出几个单调的音节。而我们熟知的那些“歌唱家们”(鸣禽)的鸣管则相对发达,它们就像是拥有由专业大师制造的顶级双簧管的演奏家,不但可以利用两边鸣管轮流鸣唱,甚至还可以用一边的鸣管唱出一个逐渐升高的音符,用另一边的鸣管唱出一个逐渐降低的音符,由此完成一个高难度的二重奏。
曾有研究指出:一些鹦鹉和八哥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鸣管的构造与人的声带的构造非常相近。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大约有 20厘米,横于喉腔当中;而那些善于模仿的鸟类的鸣管从喉咙到舌端的距离大约为15厘米,并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音色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出的声音就越逼真。
像鹦鹉、八哥这些公认的“口技大师”,除了拥有比一般的鸟类更加复杂完善的喉管构造外,它们还有另一个特殊的结构——鸣肌。鸣肌是附着于鸣管处的一种特殊肌肉,根据附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鸣肌和外鸣肌。与鸣管一样,鸣肌也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收缩或舒张,进一步控制鸣管的管径、声率和张力。非鸣禽的鸣肌比较简单,多数只拥有1~2对鸣肌,而且其中多数都不具有内鸣肌;鸣禽通常有6对鸣肌,而“口技大师们”则最多可拥有9对鸣肌,其中光内鸣肌就有4~5对。“口技大师们”正是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加之后天的勤学苦练,完美地通过这些鸣肌控制鸣管和鸣膜的颤动形成不同的音阶,模仿出丰富多样的声音。
另外,还有人认为鹦鹉、鹩哥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声音,与它们的舌头不无关系。这些鸟类的舌头形状与人的非常相似,前端呈圆形,圆滑且肥厚柔软,活动灵活,因此更容易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近似人声的音节。在民间,人们认为在调教八哥说话之前,必须先给它们“捻舌”。一些养鸟爱好者认为,与鹦鹉和鹩哥相比,八哥的舌头外层附有硬壳,如果不把这层硬壳去掉,就很难教会它们学说人语。所谓“捻舌”,就是指通过人为地揉搓八哥的舌头,使其舌端蜕下一层舌壳。这个活儿看似简单,实则在手法和力道的把握上异常困难,也会给八哥带来很大的痛楚。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证明“捻舌”是八哥学语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更何况,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的一点乐趣,就给动物朋友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委实不可取。
卷尾通常将巢穴建于空旷地或丛林中。不过,它们总是选择在树冠上或电线上栖息,并且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巡视四周,时刻保持着警惕。这种鸟本性非常好斗,经常集群攻击那些“不善的入侵者”,即使是面对那些比它们个头大许多的天敌,它们仍然是一群勇往直前的斗士。
卷尾以空中飞舞的昆虫为食,任何可能引起昆虫飞起的情况都能吸引它们的视线,比如打闹不休的猴群,丛林中自燃的野火。那些被群鸟集体觅食所惊扰起的昆虫同样难逃它们的眼睛。
斯里兰卡南部的辛哈拉贾雨林,是地球上最后一片保存完整的热带雨林,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动植物种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遗产。艾本等人曾长期在这里进行卷尾的相关研究。很多次,在他们追踪鸟群的时候,都在其中发现了卷尾的身影。这种鸟类集群通常由十余种不同的鸟组成,包括大约40只鸟,其中一般有2~4只卷尾。他们发现,当其他鸟辛苦找寻隐藏在植物中的食物的时候,卷尾却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等待着那些受到惊扰后飞向空中的昆虫。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卷尾可谓收益良多:一只卷尾可以吃掉被它的同伴们所惊起的昆虫数量的近40%,其觅食速度是那些单独觅食的可怜卷尾的3倍以上。
看上去,卷尾就像这个团队中的“寄生虫”,它们不用费劲地去寻觅昆虫,只需要静静地等候食物送上门来,这或者可以称得上是“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过,艾本等人用试验方法模仿卷尾发出的各种鸣叫声,结果发现,整个团队中的其他鸟类都被这个声音吸引了过去。看来,这个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从卷尾那里得到的好处,一定足以抵消它们为这种“寄食者”所付出的种种劳动。那么,卷尾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称职的“警卫员”
对于整个团队,卷尾最大的职能莫过于“警卫员”。在一个鸟类集群中,担当“警卫”这一职责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因为警卫人员最容易成为入侵者首先发现的目标。艾本等人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卷尾对入侵者总是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当其他鸟类忙着在树丛中觅食的时候,卷尾则四处巡视,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它们就会以鸣叫的方式“拉响警报”。 尽管在斯里兰卡的丛林中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鸟也承担着一定的报警职责,但它们似乎都没有卷尾来得可靠。科学家发现,比起卷尾,其他“警卫”犯的错误要更多一些。它们经常会发出错误的警报,把一些体型较大但没有任何威胁性的鹦鹉或犀鸟错当成天敌。而卷尾则能准确地识别天敌,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醒同伴们远离危险。从整个鸟类集群的功能性来看,卷尾和其他鸟类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体系。
卷尾不但会用自己的叫声发出警报,而且还擅长模仿其他鸟类在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叫声。在美洲,有一种叫做亮丝鹟的鸟,也像卷尾一样承担着为伙伴报警的职责。当其他鸟类听到亮丝鹟的模仿叫声后,会紧跟着发出叫声。研究者认为,这种模仿无疑是一种武器,当附近其他种类的鸟听到报警后,就会从各个方向聚集过来,成群阻扰入侵者,直到最终将其赶走。艾本认为,卷尾通过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发出警报,这种行为应该具有相同的意图。
天才的“语言学家”
卷尾以高超的模仿技巧发出一连串的多种鸟类的鸣叫声,让你以为周围有一大群不同种类的鸟。可当你细细寻找之后,你会发现,在你的头顶上其实只有一两只卷尾。卷尾为什么要模仿不同鸟类发出一连串的叫声,而不是单纯的发一声报警呢?
卷尾不喜欢长距离飞行,它们通常只在以窝巢为中心的直径约1.5千米的范围内活动。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在一个鸟类集群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些鸟飞出了卷尾的活动区,卷尾就会大声鸣叫并模仿多种鸟类的叫声,这往往会使那些飞走的鸟掉转头来,飞回到它的身边。为了验证卷尾这样做确实是为了吸引同伴,研究人员分别录制了卷尾非报警时期的两组鸣叫声,一组是它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另一组是卷尾自己的叫声。他们发现,当在鸟群中分别播放这两组叫声时,被第一组叫声吸引过来的鸟类的种数是第二组的两倍以上。这表明,卷尾正是通过模仿来吸引其他鸟的注意,使它们重新聚集到自己身边或引导它们改变觅食方向。卷尾的这种行为充满了“利己主义”色彩,其目的是为了更便利地获得更多的食物。
卷尾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会根据不同场合改变模仿的内容。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鸣禽都善于模仿其他的声音,从汽车的喇叭声到锯木头的声音,模仿的内容千变万化,但它们并不清楚这些声音真正的含义,这些模仿也都是随机的,通常是不分场合地哼上几声。而且很多技艺高超的雄性模仿者,它们竭尽所能地模仿各种声音,目的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雌性的青睐。相比之下,卷尾的模仿表演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当入侵者靠近的时候,卷尾会模仿其他鸟类特有的“报警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甚至能将一些天敌如灰白巨松鼠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一些鸟类在面对蛇、猫鼬等陆栖天敌,或鹰隼类等高空天敌时,所发出的警告声是不同的。奇妙的是,卷尾可以分辨出这些声音的不同,并选择在特定的场合发出特定的警报。这都表明它们知道这些叫声的含义。
在某些场合,卷尾则会模仿其他鸟类的“歌声”,这是鸟群在互相联系沟通时所发出的声音。通常,一只卷尾在离巢之后就会加入一个鸟类集群中,或许从那时起,它就开始随时注意学习其他鸟类的叫声,并且记住其他鸟类在不同场合发出的不同的鸣叫声。如果卷尾想要完美地履行职责,它就必须上好这一堂发声课。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除卷尾以外,只有鹦鹉和海豚是现今已知的可以精准地模仿其他动物发声的物种。对于这两个物种的相关实验室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但对于它们在野生状态下是如何应用这一模仿技能的,目前还不甚清楚。艾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观察发现,卷尾不但能区分其他鸟类在预警或其他情况下发出的不同叫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发出适当的模仿声。卷尾具有如此高的认知能力,堪称“天才语言学家”!
(非鸣禽)的鸣管的结构通常比较简单,只能发出几个单调的音节。而我们熟知的那些“歌唱家们”(鸣禽)的鸣管则相对发达,它们就像是拥有由专业大师制造的顶级双簧管的演奏家,不但可以利用两边鸣管轮流鸣唱,甚至还可以用一边的鸣管唱出一个逐渐升高的音符,用另一边的鸣管唱出一个逐渐降低的音符,由此完成一个高难度的二重奏。
曾有研究指出:一些鹦鹉和八哥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鸣管的构造与人的声带的构造非常相近。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大约有 20厘米,横于喉腔当中;而那些善于模仿的鸟类的鸣管从喉咙到舌端的距离大约为15厘米,并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音色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出的声音就越逼真。
像鹦鹉、八哥这些公认的“口技大师”,除了拥有比一般的鸟类更加复杂完善的喉管构造外,它们还有另一个特殊的结构——鸣肌。鸣肌是附着于鸣管处的一种特殊肌肉,根据附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鸣肌和外鸣肌。与鸣管一样,鸣肌也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收缩或舒张,进一步控制鸣管的管径、声率和张力。非鸣禽的鸣肌比较简单,多数只拥有1~2对鸣肌,而且其中多数都不具有内鸣肌;鸣禽通常有6对鸣肌,而“口技大师们”则最多可拥有9对鸣肌,其中光内鸣肌就有4~5对。“口技大师们”正是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加之后天的勤学苦练,完美地通过这些鸣肌控制鸣管和鸣膜的颤动形成不同的音阶,模仿出丰富多样的声音。
另外,还有人认为鹦鹉、鹩哥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声音,与它们的舌头不无关系。这些鸟类的舌头形状与人的非常相似,前端呈圆形,圆滑且肥厚柔软,活动灵活,因此更容易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近似人声的音节。在民间,人们认为在调教八哥说话之前,必须先给它们“捻舌”。一些养鸟爱好者认为,与鹦鹉和鹩哥相比,八哥的舌头外层附有硬壳,如果不把这层硬壳去掉,就很难教会它们学说人语。所谓“捻舌”,就是指通过人为地揉搓八哥的舌头,使其舌端蜕下一层舌壳。这个活儿看似简单,实则在手法和力道的把握上异常困难,也会给八哥带来很大的痛楚。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证明“捻舌”是八哥学语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更何况,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我们人类的一点乐趣,就给动物朋友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委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