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研究出使其纯多化性蓖麻蚕休眠的方法,即采用“模拟环境”,令蓖麻蚕3代连续在低温下经受驯化,让蚕过“深秋”,蛹过“冬季”,以这种“连代驯化法”,把原产亚热带的多化性蓖麻蚕培育成为在我国北方地区以蛹休眠越冬的新类型,从而奠定了我国北方蓖麻蚕留种自繁的基础,同时也为纯多化性昆虫人为导致休眠虫态开辟了新途径。
【出 处】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出使其纯多化性蓖麻蚕休眠的方法,即采用“模拟环境”,令蓖麻蚕3代连续在低温下经受驯化,让蚕过“深秋”,蛹过“冬季”,以这种“连代驯化法”,把原产亚热带的多化性蓖麻蚕培育成为在我国北方地区以蛹休眠越冬的新类型,从而奠定了我国北方蓖麻蚕留种自繁的基础,同时也为纯多化性昆虫人为导致休眠虫态开辟了新途径。
其他文献
使用1.2米UK Schmidt望远镜提供的资料,以NGC 1097(2~h44~m2,—30°29′.0)为中心,对其周围作了类星体寻找工作。在大约9平方度范围内发现了37颗类星体,连同早先发现的6颗,共为43颗。 对所发现类星体的分布作了分析,初步结果是:(1)愈靠近NGC 1097,类星体的密度值愈高。从每平方度2.0颗增加到15.2颗,而平均密度为4.8颗。(2)类星体的分布与该星系的喷流
本文讨论了地极和日长的29.8年波动及其最可能的成因——内核振动。求出了它们的振动参数,并说明了内核振动对地球质心、极移、台站的质心距、重力和纬度变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小麦花粉正常分化过程的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活体连续观察,及与离体培养条件下,脱分化的第一次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找到了这两次分裂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的位置,细胞质的位置,纺锤体的轴向及新细胞壁的形状与位置上。作者认为:(1)差异从细胞分裂的一开始就存在,因此致使细胞脱分化的关键时刻不在细胞周期的分裂期而在间期,从而不同意纺锤轴轴向的改变是脱分化启动原因的说法,(2)造成差
本文对一系列NAD~+类似物和活性部位Cys-149羧甲基化的GAPDH一起紫外光照时,形成荧光衍生物的能力与这些类似物作为氢受体的活力,形成Racker band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在被测类似物中NAD~+,NGD~+,APAD~+和eNAD~+对上述三个反应均为正结果;而a-NAD~+,NMN~+和CPAD~+均为负结果,FPAD~+与羧甲基酶一起紫外光照时能形成荧光衍生物,但无氢受体活力,也不
本文对在山西省发现的一株不育小麦进行了鉴定,它是“无花粉型”的,细胞质育性正常,它的不育性只是受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在小麦中第一次被发现的天然突变体,作者给这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命名为Ta 1,太谷核不育小麦有两大价值: 1.理论方面:确认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是存在的,为解决遗传学中对此问题的争论,又一次提供了科学依据。 2.应用方面: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异花授粉的特点,可以作为杂交工具
本文采用的实验动物为生后4—5月成年大白鼠,体重约150—200克,在乙醚麻醉下施行脑皮层部分切除术,手术后1—30天将动物杀死,取脑,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和观察研究。 在损伤的附近观察到了神经细胞有丝分裂像,神经元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其它组织细胞一样,可以分成四个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然而明显区别于神经胶质和其它种组织细胞的是:它们有突起,即树突和轴突,而多数分裂的神经元都是大脑皮
根据已有资料,将我国非海相中生代双壳类化石分为5个化石群和一些小群,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在侏罗纪与白垩纪间最显著。并发现,我国早年的下白垩统多为侏罗系,早白垩世的闽浙运动较晚期中侏罗世的宁镇运动显得重要;闽浙运动和早白垩世晚期的上升运动一起,与国际间近年“白垩纪中事件”研究的结果基本符合。
本文讨论了n+k(k≥4)相多体系的某些性质,并系统提出了描述它们的标记符号。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n+k相多体系封闭网的拼合原理,拼合原理说:任一n+k(k≥4)相多体系的封闭网,若不是该多体系所包含的某一n+3级子多体系封闭网本身,就是该多体系所包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n+3级子多体系封闭网的拼合。
本文采用了Collins所建立的Cosmid方法,用内切酶Bam HI和Pst I,建立了黑斑蛙和小鼠的Bam HI及Pst I的基因文库,这些基因文库所需的菌落数或重组的杂种DNA片段数是根据作者用近似法求得的公式计算的,这公式适用于高等动植物。文中还利用Cosmid受体细胞的营养缺陷性质,分离出互补于这些缺陷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