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入21世纪,中国在汽车、钢铁、天然气等方面与外国合资的浪潮风起云涌,但另一方 面,许多早期合资的企业却纷纷以合作失败告终,或者倒闭,或者被外资完全并购掉。这些 企业当中有的是中外双方未能互相适应、经营不善;有的却是赢利节节上升、发展蒸蒸日上 的企业,为何二者当中中资股份总是会败下阵来呢?跨国集团似乎正在早期的合资公司内掀 起一股独资化浪潮,面对这种现象,正在合资或正准备合资的中国本土企业到底应该怎样应对?
在华独资外企越来越多
艾默生过程管理公司总裁在2003年初介绍其进军中国市场时坦言,艾默生正逐步将其在 中国的合资企业与工厂转向独资企业,这是一个最新的例子。艾默生是带动工业技术方面的 全球领袖,所涉及的行业包括过程控制、电气和电讯、工业自动化、传热以及家电和工具。 2002年的销售业绩是138亿美元。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各方面政策更开放的情况下,艾默生完 全有能力将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全部独资化。
艾默生既不是跨国企业在华合资公司实行独资化浪潮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位。早 在2001年,中国宝洁与广州肥皂厂的合资中就屡屡增资扩股,很早就显示出了独资倾向。20 03年初,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浅田隆司透露,松下年内可能会独资的5家企业 股权转让正在进行,目前已经进行了两三家。
显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以广东为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 前沿,广东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外国资本进入广东市场独资的比例 超过了外资总数的一半。在实际利用外资中,2002年实际投入73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商直 接投资的55.8%,比1995年提高了30%。广东省参与进出口贸易的外商独资企业1995年只有 7000家,2002年增加到1.2万家,增长了六成。2002年广东省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84 .4亿美元,占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六成,比1995年提升27%。
合资企业独资化的原因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更多倾向于独资的原因首先在于政策逐渐放宽。 如广东省于2002年4月新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放宽了对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 ,扩大了市场准入范围,外资进入之初必经合资企业才能进入市场的状况已经改变,尤其是 在中小行业这一政策放宽程度更大。
其次,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也促使外资转向独资。改革开放初期,跨国企业由于对本地 市场不熟悉,所以只能靠技术、资本与产品优势与中国国有企业的销售渠道、对消费者的理 解度及与政府关系的优势相结合,建立合资公司。但随着投资环境与国际日益接轨,外国公 司对中国市场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熟悉,选择独资不但能自主地控制和发展自己的业务,还可 以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在华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营销地域。
第三,不少初期的合资公司组织体系笨重缓慢,效率不高。独资后跨国企业可以把在中 国的所有投资项目的研产销直至市场信息反馈进行统筹管理,避免了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在 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第四,合资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使部分外商转向独资。随着各地 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办事透明度不断加强,外资进入中国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先考 虑在内地寻找一家合作伙伴合作或合资办企业。
而现在在钢铁、汽车、天然气等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里,合资浪潮又再兴起,很大 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开放度小,开放时间短,外资若想进入我国这些领域不得不选择本 土合作伙伴。在我国开放时间较早的中小行业里,外资从合资走向独资已成为主流。可以说 ,中小行业中的这些现象很可能就是重点行业中合资企业的明天——如果国家对这些行业坚 持逐步开放的政策的话。
中国新兴合资企业仍在重蹈覆辙
从以往合资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合资企业一旦到了能赚钱的时候,外资就开始增资 扩股,这时中方一方面可能是没钱跟进,另一方面很可能也没人去关心跟进的问题。这相当 于当中方企业的传统资源被利用完时,其面临的命运要么是被抛弃,要么是被占有。
以仍属于幼稚产业的汽车工业为例,在繁华的市场外表下,我国汽车工业仍然不得不面 对无奈的现实。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以CKD方式引进合资汽车企业已有几十家,但我国 汽车企业大都没有自主开发的权利,只能引进跨国公司早已生产过的车型,把整车技术及生 产流水线设备引进重复仿造。上海大众公司自1984年与德国大众合资以来,至今仍未形成整 车开发能力,即使引进的车型国产率达到100%,也不能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事实 上,从上海大众先后推出的三代桑车:普通桑塔纳、桑塔纳2000以及斥资1亿美元购买的帕 萨特轿车生产线,没有一款不是借助德国人的技术开发的,而且使用的都是人家的商标,所 以,它几乎是德国大众的一个下游组装厂。同样,一汽大众、上海通用、湖北神龙、沈阳金 杯、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本田、海南马自达、郑州日产、花都风神通通存在这样的情 况。
为什么合资二十多年没打响一个品牌?首先是由于多头合资,国内主要汽车产业基本上 被控制和分割。跨国公司通过控股掌握了合资公司的经营主导权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导致各 合资厂陷入引进——国产化——再引进的怪圈。其次,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早期提供的车型 种类不多,且大多数是即将过时的技术与产品,而我们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再次,利润 大部分成为支付给外方的技术转让费,迟迟收不回投资,难以支付产品开发的巨额费用。由 此可见,光靠合资并没有使我国汽车业真正实现科技开发,大多数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完全听 命于人,基本处于组装阶段,使我们自己生产的汽车不是在技术层面上竞争,而是单纯在价 格上互相比拼,根本谈不上自主开发,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扭转这种 劣势?掌握技术是最最根本也是唯一的出路。
汽车行业只是一个缩影,那么还有更多其他的行业呢?现实是,许多这些行业中人仍在 沾沾自喜。中国中小合资企业的独资化浪潮已经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虽然,这种趋势说 明中国加入WTO后,更开放,更市场化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也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我们 也应该看到,独资化并不是国际上大型企业发展的主流。国际大型企业的产权结构恰恰是以 多元化为主的,他们现在在中国某些行业纷纷独资化只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和我们的 企业合作而已。一切只缘于我方的优势并非不可代替,技术在外方手里,一旦别人掌握了市 场、理顺了关系,人家想怎样就怎样。
只有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快速在合资期成长,掌握并发展核心技术才是本土 企业最根本的出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家电企业不愧是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