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教会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
(一)要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的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我认为,读一篇文章,比读十篇提示有好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⒈培养查阅的习惯。
⒉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⒊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⒋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
⒌培养速读习惯。
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要靠培养和训练,才能知其要领,明其方法。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的问题。
二、课堂阅读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二)要明确教学重点,开启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提问。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提节外生枝或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因此,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一)要教会学生课外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课堂阅读的学习,就差课外阅读的训练了,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课外阅读一方面要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如:名段欣赏、四大名著等。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只要将鼠标一点,学生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向学生介绍值得他们上的网站,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等网站,名著名篇、纪实小说、网络文学……倘佯在种类繁多、信息量大的“书海”里,同学们原有的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途径得到最大的满足。当然,在选择读物时老师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坚持拒“黄(色)”绝“非”(法)“原则,挑选好书,教会学生懂得辨别是非美丑,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通过课外书籍和网上阅读的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作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环节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生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教会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
(一)要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的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我认为,读一篇文章,比读十篇提示有好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⒈培养查阅的习惯。
⒉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⒊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⒋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
⒌培养速读习惯。
学生要养成好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要靠培养和训练,才能知其要领,明其方法。教师必须注意科学地把握训练的环节,解决如何把零散的内容实行有效的组合,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网络的问题。
二、课堂阅读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二)要明确教学重点,开启茅塞,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提问。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提节外生枝或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所以,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备课时应精挑严选,细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譬如:我在上《群英会蒋干中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十全十美,天衣无缝吗?如果有漏洞,表现在哪里?周瑜又是如何弥补的?”这一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细心,热烈讨论,最后全班学生找出了“战时统帅醉酒不正常;机密信件随意放置不合情理;蒋干离开时无人盘查令人难以置信”等六处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周瑜是如何弥补这些漏洞的。因此,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课外阅读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一)要教会学生课外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课堂阅读的学习,就差课外阅读的训练了,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课外阅读一方面要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如:名段欣赏、四大名著等。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上网阅读,满足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因特网上的文章时效性强,只要将鼠标一点,学生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向学生介绍值得他们上的网站,如全景中文、木子书屋等网站,名著名篇、纪实小说、网络文学……倘佯在种类繁多、信息量大的“书海”里,同学们原有的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途径得到最大的满足。当然,在选择读物时老师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坚持拒“黄(色)”绝“非”(法)“原则,挑选好书,教会学生懂得辨别是非美丑,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通过课外书籍和网上阅读的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作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环节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生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