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3岁的谢企华因“年龄到了”而去职,宝钢则开始了跨地域重组的艰苦努力
2007年1月17日,沪深两市股指在宽幅振荡后下跌,业绩并不突出的八一钢铁(SH 600583)却全天封于涨停。强劲势头缘于新主人:八一钢铁当日公告称,宝钢集团以30亿元现金对八钢集团增资,从而持有后者69.61%股权,而八钢集团则为八一钢铁的控股股东(持股53.12%)。
八钢集团区区300万吨的年产量相较于宝钢集团超过2000万吨的年产量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一并购案例仍被业内人士所看重。毕竟在地方政府主导的格局下,钢铁行业的跨地域重组一直困难重重,此次收购则被赋予了打破这一无形限制的标志性意义。此前仅有武钢集团通过设立新合资公司的方式跨省市拿下了柳州钢铁。
岁末年初的宝钢成为各方关注焦点,除了收购八钢外,提前搞定2007年铁矿石价格谈判、海外整体上市的传闻都让外界琢磨不已。就在宝钢与八钢签下协议的前一天(15日),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谢企华因“年龄的原因”,被免去宝钢集团董事长一职(也是其在宝钢最后一项职务),由徐乐江接任。
63岁的谢企华“功成身退”。在其执掌的10余年间,宝钢集团跻身世界前五,并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批进入全球500强的公司。而在钢铁业重组大幕拉开之际,其去职不免让外界产生疑问:徐乐江治下的宝钢能继续领跑吗?
筹建之初便进入宝钢的谢企华于1994年出任总经理,1998年主导了宝钢与上海钢铁厂、梅山钢铁公司的合并,这使得新宝钢的产能达到千万吨级,总资产超过千亿元,接近了全球前10的规模。随着宝钢的不断前进,谢的行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屡屡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强人”之类的榜单。
而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重组之潮涌动,随着2006年中行业第一米塔尔并购行业第二阿赛洛,其超过亿吨的产量已颠覆了人们对钢铁业的传统想象,“规模”成为未来竞争乃至生存的最关键因素。宝钢集团2000余万吨的产量距离其2012年达到5000万吨的目标尚远,并购乃是必走之路,但其多次尝试都未能顺利进行。
2005年以来,宝钢先后同马钢、八钢、太钢等建立起战略关系,还接触了韶钢和广钢,试图在湛江建立新的生产线,并在二级市场上染指了包括邯郸钢铁(SH 600001)在内的9家钢铁企业。八钢则是其所有努力惟一的实质性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钢铁业重组频频。同处辽宁的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合并,武钢集团重组鄂钢集团、广西柳钢集团,河北的唐钢集团与承钢集团、宣钢集团组建为新唐钢集团,山东则计划将莱钢集团与济钢集团纳入同一家控股公司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重组几乎都在同省内进行,鲜有跨地域者。
正因这一客观存在的限制,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一直偏低。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达6000多家,而粗钢产量最高的前4家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仅为18.5%而日本、欧盟、美国皆在60%以上。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5年7月,发改委颁布实施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6年6月,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上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前10名企业要占总产量50%以上,2020年则达到70%以上。
宝钢作为行业领袖,在这种重组大潮中自然应领潮流之先,但指导性政策能破除现实中的壁垒吗?据业内人士称,与宝钢签了合作协议的企业大多有实质性重组之心,但握有最终主导权的地方政府则多不愿轻易放手。在拿下八钢之后,宝钢还能不断进行并购吗?也许这正是谢企华去职后,外界衡量徐乐江成功与否的标尺。
《经济参考报》:产业重组是关乎全局统筹的大事,不应该陷入狭隘的利益博弈之中。宝钢与八钢在产业重组大局中的“新年第一跨”,预示着国内钢铁业重组应该上升至战略高度实现共赢合作。
《解放日报》:在冷冰冰的钢铁行业之中,作为女强人的谢企华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翻看宝钢近10多年来的稳步发展,谢企华作为掌舵人功不可没。
《竞争力》:谢企华的去职富于计划性,从2005年初至今,一步步清晰可见。只是不知这一因“年龄的原因”发生的事件是否在商业上也很合理?在谢企华去职1天后(16日),与她同岁的刘玠也因同样的原因被免去了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刘曾主导了鞍钢集团的整体上市,以及与本钢的合并事宜。
63岁并算不上老,但这就是国企经理人的命运——即便你处于商业生命的旺盛期,到了日子你就要退。
2007年1月17日,沪深两市股指在宽幅振荡后下跌,业绩并不突出的八一钢铁(SH 600583)却全天封于涨停。强劲势头缘于新主人:八一钢铁当日公告称,宝钢集团以30亿元现金对八钢集团增资,从而持有后者69.61%股权,而八钢集团则为八一钢铁的控股股东(持股53.12%)。
八钢集团区区300万吨的年产量相较于宝钢集团超过2000万吨的年产量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一并购案例仍被业内人士所看重。毕竟在地方政府主导的格局下,钢铁行业的跨地域重组一直困难重重,此次收购则被赋予了打破这一无形限制的标志性意义。此前仅有武钢集团通过设立新合资公司的方式跨省市拿下了柳州钢铁。
岁末年初的宝钢成为各方关注焦点,除了收购八钢外,提前搞定2007年铁矿石价格谈判、海外整体上市的传闻都让外界琢磨不已。就在宝钢与八钢签下协议的前一天(15日),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谢企华因“年龄的原因”,被免去宝钢集团董事长一职(也是其在宝钢最后一项职务),由徐乐江接任。
63岁的谢企华“功成身退”。在其执掌的10余年间,宝钢集团跻身世界前五,并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批进入全球500强的公司。而在钢铁业重组大幕拉开之际,其去职不免让外界产生疑问:徐乐江治下的宝钢能继续领跑吗?
筹建之初便进入宝钢的谢企华于1994年出任总经理,1998年主导了宝钢与上海钢铁厂、梅山钢铁公司的合并,这使得新宝钢的产能达到千万吨级,总资产超过千亿元,接近了全球前10的规模。随着宝钢的不断前进,谢的行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屡屡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强人”之类的榜单。
而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重组之潮涌动,随着2006年中行业第一米塔尔并购行业第二阿赛洛,其超过亿吨的产量已颠覆了人们对钢铁业的传统想象,“规模”成为未来竞争乃至生存的最关键因素。宝钢集团2000余万吨的产量距离其2012年达到5000万吨的目标尚远,并购乃是必走之路,但其多次尝试都未能顺利进行。
2005年以来,宝钢先后同马钢、八钢、太钢等建立起战略关系,还接触了韶钢和广钢,试图在湛江建立新的生产线,并在二级市场上染指了包括邯郸钢铁(SH 600001)在内的9家钢铁企业。八钢则是其所有努力惟一的实质性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钢铁业重组频频。同处辽宁的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合并,武钢集团重组鄂钢集团、广西柳钢集团,河北的唐钢集团与承钢集团、宣钢集团组建为新唐钢集团,山东则计划将莱钢集团与济钢集团纳入同一家控股公司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重组几乎都在同省内进行,鲜有跨地域者。
正因这一客观存在的限制,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一直偏低。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达6000多家,而粗钢产量最高的前4家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仅为18.5%而日本、欧盟、美国皆在60%以上。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5年7月,发改委颁布实施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6年6月,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上述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前10名企业要占总产量50%以上,2020年则达到70%以上。
宝钢作为行业领袖,在这种重组大潮中自然应领潮流之先,但指导性政策能破除现实中的壁垒吗?据业内人士称,与宝钢签了合作协议的企业大多有实质性重组之心,但握有最终主导权的地方政府则多不愿轻易放手。在拿下八钢之后,宝钢还能不断进行并购吗?也许这正是谢企华去职后,外界衡量徐乐江成功与否的标尺。
《经济参考报》:产业重组是关乎全局统筹的大事,不应该陷入狭隘的利益博弈之中。宝钢与八钢在产业重组大局中的“新年第一跨”,预示着国内钢铁业重组应该上升至战略高度实现共赢合作。
《解放日报》:在冷冰冰的钢铁行业之中,作为女强人的谢企华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翻看宝钢近10多年来的稳步发展,谢企华作为掌舵人功不可没。
《竞争力》:谢企华的去职富于计划性,从2005年初至今,一步步清晰可见。只是不知这一因“年龄的原因”发生的事件是否在商业上也很合理?在谢企华去职1天后(16日),与她同岁的刘玠也因同样的原因被免去了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刘曾主导了鞍钢集团的整体上市,以及与本钢的合并事宜。
63岁并算不上老,但这就是国企经理人的命运——即便你处于商业生命的旺盛期,到了日子你就要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