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语文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教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不太理解有些通假字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对通假字教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通假字;文言文;语文教学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其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文言文理解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认识通假字,实现教学目标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即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通假字,指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要教好学生更好地了解通假字,教师就要在课后多总结引导,加强对通假字的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积极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通假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的变化。
二、注重积累,培养学习通假字的习惯
通假字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习。基于通假字的特点,通假字学习需要积累,特别是需要不断背通假字,对特殊的通假字要细品,并把通假字的意境及蕴含的意义体会深刻,不断积累通假字相关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对通假字的教学要分步进行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在文言文中,对通假字的教学,应该分步进行。首先,从文言文句中找出通假字;其次,弄清通假字通的是哪个字;再次,理解通假字的意思;最后,对通假字进行分析,与作者身份联系,并列举常见的通假字,要求学生记忆。教师不能只是讲一点,而要全面讲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通”与“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五、积极引导学多读文言文,发现通假字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学习能让学生不断成长。文言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文明和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是一种文言文代号,把握通假字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要求,更是一种认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参考文献:
[1]陈光苏.谈中学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教学问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1).
[2]江书红.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的几点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通假字;文言文;语文教学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其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文言文理解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认识通假字,实现教学目标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即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通假字,指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要教好学生更好地了解通假字,教师就要在课后多总结引导,加强对通假字的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积极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对通假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的变化。
二、注重积累,培养学习通假字的习惯
通假字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习。基于通假字的特点,通假字学习需要积累,特别是需要不断背通假字,对特殊的通假字要细品,并把通假字的意境及蕴含的意义体会深刻,不断积累通假字相关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对通假字的教学要分步进行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在文言文中,对通假字的教学,应该分步进行。首先,从文言文句中找出通假字;其次,弄清通假字通的是哪个字;再次,理解通假字的意思;最后,对通假字进行分析,与作者身份联系,并列举常见的通假字,要求学生记忆。教师不能只是讲一点,而要全面讲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通”与“同”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五、积极引导学多读文言文,发现通假字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学习能让学生不断成长。文言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文明和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是一种文言文代号,把握通假字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要求,更是一种认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参考文献:
[1]陈光苏.谈中学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教学问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4(1).
[2]江书红.高中文言文通假字的几点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