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因素对维也纳古典时期合唱艺术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艺术在欧洲,可以追溯到距今已近千年的中世纪。本文从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了这一时期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潮流、以及音乐改革对合唱形成的影响,发现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合唱音乐在戏剧性、世俗性、思想性等方面都得以加强。由此认为,无论任何著名的作曲家,时代的烙印,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本身当时和历史特点,总会深深的印刻在他的作品之上。
  关键词:合唱艺术古典时期时代背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和经济基础,以及和政治等其他上层建筑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曾经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意识形态如哲学、道德、宗教、政治的影响。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它是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了这些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左右。因此,要研究某一时期合唱的艺术特征,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因素。
  18世纪中下叶的欧洲,社会在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中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发展,都为这一时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终,推动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也使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
  
  一社会制度的变化,资本主义开端,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艺术的发展往往和政治的变革是不能分离的。在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发展道路上,同样,受到了政治变革的影响,许多反映政治变革以及推动政治变革的作品应运而生。例如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故事情节中提到了费加罗将与伯爵家的女仆苏珊娜结婚,伯爵废除了对佣人结婚时所使用的初夜权。这一举动,使得费加罗带领了很多农民来感谢他。
  的确,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现实社会中,封建社会的贵族就对自己的仆役拥有着结婚时的初夜权,在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这一政策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最后迫使封建贵族取消了这样的一个制度。
  又如:在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中,故事的开始男主人公西班牙贵族青年弗洛雷斯坦,因触怒了堡垒长官皮查罗被关进了一个关押政治犯的囚禁地之中。对于“政治犯”这种称谓,正是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概念。比如位于法国马赛西南方2公里外的小岛——伊福堡,在当时就被用作监狱,是囚禁重要的政治犯的地方。
  因此,在作品中有这样的提法,当然也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诸如此类的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发现,作曲家的许多创作当然都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的,他们的作品,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此前极少出现的戏剧性的因素,不协和音的使用也越来越平凡起来。我想,这些变化也是由于当时社会因素的剧烈变化而造成的。作曲家为了表现当时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充满斗争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于是将这种冲突也加入到了音乐的表现当中。即使是在宗教合唱作品中,作者也大量加入了个性化的成份,这一点,我们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中都能轻易的发现。由此可见,在维也纳古典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对当时的合唱作品的创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使得它们与此前的合唱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工业革命,经济的不断发达,推动了合唱艺术的变革
  
  18世纪中下叶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欧洲各国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市民阶层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为了满足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日益增长的要求,音乐活动逐渐走出了宫廷和教堂的范围,而活跃在一般市民的家庭、城市以及城郊的酒店、旅社等公共场所之中。世俗性的、群众性的音乐剧、歌舞和器乐等体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宗教音乐却逐渐丧失了它原来在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力。
  在这一时期,民间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娱乐性的歌舞器乐曲作品得到了市民、特别是青年的喜爱和欢迎。新型的歌剧院也逐渐在各地建立起来,专门进行音乐表演的大型音乐会也出现了,原来只作为室内演出的器乐体裁,也开始被广大的听众做接受。
  就清唱剧这一体裁而言,早期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只能使用拉丁文演唱的清唱剧作品,在这个时期里,不再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作曲家也不再是只为宗教仪式而创作,大部分在音乐会上演出,作品的世俗性成分也被加强了许多。比如海顿最为著名的清唱剧《四季》和《创世纪》两部作品,它们的取材都来自于英国的诗作,作品也并非是宗教信仰的简单描述,而是借用了传统清唱剧的体裁,抒发了海顿自己的个性化宗教体验。
  在《创世纪》里,将交响乐的技法也完美的运用在了其中,用以描绘世界混沌初开时的场景;而在《四季》中,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叹,用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自然界的瞬息万变,真诚的赞美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劳动以及他们对爱情的伦理观念。在整个作品中的描述已经完全脱离了宗教的教义思想,而更加突出了世俗的描述。作品中,曲调成为了第一重要的因素,强调了思想感情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新的主调音乐风格,使其中的合唱显得更加辉煌壮观,整个乐曲也显得更加的朴实和优雅。所有这些特点,都更加的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听觉需要,使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更易于接受。
  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的赞助制度。在18世纪后期,由于欧洲受到资本主义革命的影响,市民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公众的需求也导致音乐活动逐渐走出宫廷、教堂,进入一般市民家庭及公共场所。由此,赞助人角色和功能也开始逐渐的衰落下来,使得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逐渐走向了自由化,古典时期的三位重要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不懈努力,为此后音乐家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印刷出版业开始建立起来。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随时购买到乐谱,在家自己练习歌唱或演奏。为了适应当时大众的需求,作曲家们也创作了许多以家庭使用为目的的乐曲小品,出版商进而把它变成了乐器演奏的教材加以出售。这些作品虽然在演奏技术上比较简单,但易于掌握,并仍然优美动听,让人演奏起来也会觉得饶有兴趣。同时,许多人在家里也会尝试着演唱他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听到的一些歌曲。许多音乐出版商还刊印出了许多当时的“流行歌曲”的歌曲集,以提供给这些音乐爱好者们。而这些歌曲集里的歌曲,都是选自当时最新上演的歌剧,它们对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是印象新鲜的。例如,1798年由弗里德里克·罗克利茨在莱比锡创办的《通俗音乐报》,就是这类杂志中最早的一种。
  合唱的创作同样也顺应了这个潮流的发展。例如:莫扎特的一首经文歌《圣体颂》,它是一首短小的音乐小品,结构是二段式的。作品有两个小节的前奏,第一乐段一共只有16小节,分为了a、b两个主题,在3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22个小节的第二乐段,分别由三个不同的主题乐句来共同完成。整个作品音乐的节奏、曲调都十分朴素、简单,后面的几个乐句也都是在第一个主题乐句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起来的,作品的曲式结构也显得十分的规整。也正是这些特征,成为了合唱音乐作品受到广大群众喜欢的理由。
  正是这个时期,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合唱音乐逐渐转向了更有规律性和旋律性的风格。这时,合唱音乐的风格也显得更加的简洁、干练、明朗和精确,反对烦琐、枝蔓、含糊和晦涩。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巨大变革,也使得音乐风格更加适应了这个变革时代的要求。
  
  三启蒙运动,提高了合唱艺术的思想水平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涉及到了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理性与人道的观点更加受到重视和强调,神秘与迷信逐渐褪色。在音乐中,古典主义的几位大师,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而完满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对音乐家思想影响的加深,音乐家与封建领主的矛盾也逐渐加大。他们追求自由,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新的社会生活和作曲家对生活新的认识,使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贝多芬在创作《欢乐颂》之前,就进行了多年的酝酿,也做了许多次的尝试。为了能够在他作品中反映他所信仰的共和主义、崇尚的英雄主义、坚守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他不断的寻找适合的题材。在1795年前后,贝多芬曾用毕格尔的诗歌谱写了一首歌曲,取名为《互爱》,在1798年和1812年又对《欢乐颂》的音乐进行了起草。但他还不够满意,在1814年时,将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音乐创作用到了他另一作品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第115号)当中。《互爱》则被用成了《合唱幻想曲》的主题。
  在经过了多次的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写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杰作《合唱交响曲》,在这部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作者的这些受到启蒙思想熏陶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们对社会生活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新的态度。
  在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下,社会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获得了不断的发展。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音乐家们也走出了宫廷,为世俗群众而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听的特点,就成为了评判音乐好坏的一个标尺。例如在莫扎特的歌剧音乐中,我们就大量的发现了许多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成分。
  在他的作品《费加罗的婚姻》中,故事的取材虽然是源于当时在奥地利已经被禁演的博马舍的话剧,但经由意大利诗人蓬泰改编了故事脚本后,使故事情节具有了更好的情节性和喜剧效果。故事中削弱了在原剧中对封建社会非常强烈的抨击,增添了许多抒情性的描写,保持了在原作中存在的批判性的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所有这些,都迎合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莫扎特在创作中,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剧中主要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由此还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以发展了作品的表现力,也表达了戏剧中的强烈冲突。歌剧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至今都被公认为是喜歌剧风格之大歌剧的模范之作。正是因为他的作品紧抓时代的脉搏,将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当中,因此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时期,在音乐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合唱音乐,在器乐发展的影响下,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演唱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最为重要,出现了三位伟大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而从作曲家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格劳特、帕利斯卡,汪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 顾永芝:《艺术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高等艺术院校编著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作者简介:文琪,女,1974—,重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合唱指挥,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