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故里看民俗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赴莫言故里平安庄,拜谒大师旧居。
  在莫言故居低矮昏暗的土炕上,糊着白色窗纸的窗户两侧,分别贴着两幅“窗旁(屏)”画,其纸张就是常见的普通白纸,画风则正是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
  两幅“窗旁”都是花瓶插花的构图。
  其中右侧一幅,画着三朵大大的荷花,顶端一朵两侧有莲蓬,花下有淡绿的荷叶衬托。花瓶底座上写有“耍荷花”的字样。荷花在中国文人眼中,被称为君子,与佛教更有不解之缘,其莲蓬则在民间有多子多福的含义,所以民间年画多以荷花为题材。而花瓶的肚腹上则绘有挑着两个孩子的男子形象,而且脚踩云朵急奔,正是牛郎的形象。而民间艺人生怕你还不明白,就在其上花瓶收口处特意标上两个字“牛郎”。这收口处两侧的空白处,艺人热情地再分别缀上一小朵莲花,花上则有莲蓬,平安多子的寓意得以强化,又增加了美感。
  回头再看左侧一幅,构图布置如同一辙,内容上则另有变化。荷花变成大富大贵的三朵牡丹,枝叶陪衬,甚是富贵吉祥。底座上就写着“春牡丹”三个字。肚腹上对应着右侧的牛郎,则绘有织女形象。只是织女很可怜,被红衣的王母挡在身后,欲捉她上天庭。绿衣的织女回首眺望,一定潸然泪下了!而红衣的王母正从头上拔下金钗,只需轻轻一划,一道不可逾越的天河就将形成,牛郎织女就此天各一方。若不是喜鹊们体察民间至情,每年都为牛郎织女搭一次鹊桥,岂不令天下有情人痛煞?花瓶收口处照例写有“织女”二字。两侧则缀一小朵牡丹。
  整个画面以黄色打底,以红绿黑三色构图,画面质朴繁复,融汇民间祈求平安富贵的民俗及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喜庆而活泼,实在是很有民间风情的韵味。
  在故居外的路边摊上,我也看见了众多的扑灰年画,较之故居内的两幅“窗旁”画,工笔的意味很浓,也就显得更加精致了,倒也愈显得两幅窗旁的朴拙可爱了。
  故居街门下的踏石上,居然刻有“万积德堂”的字样。据称,此座房屋曾经是一个万姓人家的房子,建房时在门前埋下这方刻有姓氏的石头,并以“积德堂”命名,希望后人能积德行善,并因此而受上苍庇佑,永保此屋归万姓居住。只是,房屋后来卖给了管家,成为莫言的祖屋。这座房子曾多次修缮,1966年还重新翻修过,但这方石头并没有换过,两家人都把积德当作立世之本,可谓正是中国民间朴实善良的民风体现。
  故居外,小摊上的高密泥塑十分诱人。其中的小老虎最为有趣。老虎憨态可掬,白色的质地,以红绿黄为主色调,描画形象。虎身描画,主要是虎头部分,头上嘴下,多是牡丹花的图案造型,色彩鲜艳,活泼吉祥。虎头下还绘有几个铃铛,铃铛上分别写有“平安虎”“发虎财”之类的字样。虎身分为两截,中间用韧性强的羊皮或皮纸连接,虎身内置竹哨,前后拉动虎身,哨声低沉,经虎腹腔由虎口传出,宛如号角,甚是生动。在民间,泥塑老虎是镇宅吉祥物,很受欢迎。
  其他泥塑,还有“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颜色绚丽,或拉或转,清脆有声,很受孩子的喜爱。
  整体看,高密泥塑简约而夸张,朴拙而神似。造型上,泥胎粗拙,多以笔描画,正是民间泥塑“三分塑七分彩”的典型特征。
  高密剪纸,是故居外又一种常见的纪念品。其线条清晰刚劲,构图夸张质朴,阴剪阳剪并用,画面灵动传神。内容上,花草、动物、人物、传说无所不包,而且应用上也十分广泛,实在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到了高密,不能不提高密小吃——炉包。
  炉包,其实就是水煎包,各地也不乏其身影,只是没有高密人吃得这么勤,这么热情。随便在高密某个街道上走一走,炉包的招牌都可以看到,闹市里,更是一溜两行的到处都是。诺奖大师莫言更是喜欢吃炉包,还多次向客人推荐过高密炉包,并发出“尝遍天下美食,唯有高密炉包”的赞叹。
  炉包的制作,并不复杂,就是发面包子。馅料多以肉馅为主,蔬菜可以是白菜、蘑菇等等,不一而足,也可以是鸡蛋韭菜的。包好的包子,放进刷好油的温热平底锅上(锅不能太热),等三五分钟,包子底部已经起了焦黄饹渣,再放加了点面粉的水,以水刚好没过包子为好(若放热水,以水没过二分之一处为好)。然后大火蒸煮,数分钟后,锅内滋啦有声,水已经快干了,熄火起锅。将包子倒扣盘子里,焦脆喷香的小炉包,绝对色香味俱全,保让您馋得口水直流!
  小炉包又以民国的“林三炉包”最为有名,奉为正宗。如今,“林三”的牌子依然可见,只是哪一家更接近正宗,非等你尝过了才会分晓。
  在莫言故里,我们还游览了《红高粱》电视剧的拍摄基地。千亩红高粱,在这初春时节早不见了踪影。黑土地在影棚周围显得特别空旷寂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正是这片黑土地养育了莫言,也正是这些质朴的民俗滋补了莫言的文学梦,这从莫言的作品里就可以体味出来。来自各地的游者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正是一些文学爱好者,他们往往带着追寻莫言成就文学梦的密码而来。
  其实,莫言的文学密码正是故乡高密的民风民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柳华东,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昆嵛》杂志编委、栖霞市作协与散文学会理事。先后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在《中国乡土文学》《青海湖》《三月三》《精短小说》《中国教育报》《中国建设报》《齐鲁晚报》《烟台晚报》《茉莉·精品短小说》《胶东文学》《烟台散文》《昆嵛》《华夏孝文化》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
其他文献
烟霞洞  大师从终南山云游东下,在昆嵛山  传道之时,我还没有出生。如果能够  早生八百五十余年,我就是全真第八子  烟是炊烟,是香烛,是细雨,是薄雾  霞是光,霞光万道,驱除阴晦  沿着山径,攀登至公元1167年  云朵,丹井,松柞,石狮  幸福的聆听者,万物都有了思想  数年后,敬天爱民,清心寡欲  平息多少兵戈,免遭多少涂炭  平生第一次站在烟霞洞前,注目,祭拜  大师在就是在,不在也是在 
期刊
中国的蚕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据考古专家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以至后来的丝绸之路,使我华夏文明名扬世界,各国争相仰慕。而对于我家,养蚕,是一种生计。  自我十岁起,家中便开始养蚕,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我,每每于街市看见“遍身罗绮者”,便不由得想起了曾是“养蚕人”的父亲母亲。  蚕只食桑叶,欲养蚕必先植桑树。我家有两亩多桑树,都是父母一株株亲自栽种的。桑树的管理
期刊
风可以在树林里赛跑  所有的树都可以满脸安详  把绿睡成更深的绿后  温柔能填满一扇扇开花的窗  一定要收缴你三千里的寂寞  一定要占据你心中八千座城池  月亮不舍的安眠  它不是在悄悄合拢夜的悲伤  明月本就无心呀  念念不忘的  不过是这些树木  他们根深情重  带你到达辽阔的芳香  雪野湖  路过只是路过而已  我告诉自己  车子快速的行像飞  一座座山划过一捧捧湖划过  绿色的温柔白色的亮
期刊
清晨,看到阳光照在帅府园东口那棵大杨树上,虽然没有朝霞红韵,但呈现着墨绿般的厚重。它身后的那栋建筑物在阳光下异常明亮,衬托得那棵杨树更高大了。  那是棵生长了近百年的树,让我想起了华君武。  不是刻意地相比,因为2015年恰好是华君武(1915—2010)诞辰100周年,8月6日我还去看了他的遗作展,不由得想起这位在新中国美术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大树后边的小楼,曾是他在中国美术界呼风唤雨的地方
期刊
(一)  父亲把你卖了  卖给单家的病秧子  换来几顿烟钱几块赌钱  嫁到单家,你揣着无奈和怨讳  却把三十里红卖到青岛  换来丰厚的回报  九儿啊——你是喜还是悲?  杠爷把你糟蹋了  头一回坐上大花轿  一个大姑娘家未入洞房  先吃了一顿生米饭  你却鬼使神差,生下一对龙凤胎  还爱上了这个土匪  九儿啊——你是喜还是悲?  恋儿把你救了  一盆冷水换来一条命  还救活了你的儿子  报答了你的
期刊
中午回家,刚推开门,听到两声清脆的“喳喳”,感觉很近,好像就在屋子里。这不可能,窗户都安了纱窗,连小虫子都轻易进不来。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不速之客落在哪个窗台上。  轻手轻脚,挨个屋找寻,卧室窗外没有,阳台外面没有,客厅外面也没有,只有厨房了。小心翼翼地窥探,果然,一只小小的麻雀蹲在纱窗外的窗台上。灰灰的,那样小,翅膀拢在身后,尖尖的小嘴微黄,圆圆的小脑袋灵活地转来转去,不时地送上一两声“喳喳”。还好
期刊
说到“献媚”,通常指的是下级巴结讨好上级,所以又名“媚上”。在传统的道德中,“媚上”虽向来为人所不屑,却很难消停。但同时,也有种“媚下”之风值得关注和警惕。  所谓“媚下”,颐名思义就是巴结讨好下级。按说,执政为民,讨好下级不是很好吗?問题是“媚下”并不是“爱下”“助下”,而是没有原则地讨好下级、不愿意得罪下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些人到处“栽花”、到处送高帽子、送廉价的赞扬,甚至将此
期刊
有人背回虎皮與鹿角,满心喜悦,用一把尺子  比划着,量了又量;有人抱回鸟蛋,小心翼翼  孵出一群山鸡……或许索要翅膀,我也能找到前世的  森林,把一片波涛存放在山顶。什么叫沧桑?什么叫破碎?  向下的风吹过边界,涌起的晨曦掉落窗口
期刊
刚过新年,就有幸参加了牟平作协组织的去莫言家乡高密的采风活动。只是时间紧任务重,一行人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匆匆掠过,却给我留下许多许多的感触,一时也说不尽,就先从莫言家的门槛石开始说起吧!  第一次走进莫言老家的平安庄,完全没有莫言笔下那种苦难的深重感,路两旁一个接一个的卖盗版书和假工艺品的小摊位,倒给人一种莫名的喜感。看得出,乡亲们对莫言的价值比我们有更深的认识!  进入莫言的老宅,基本上保
期刊
一  高渐离认识荆轲前,一直在蓟城北门的廊桥上击筑琴。高渐离没有什么正当的营生,他靠表演筑琴来维持生计。廊桥上过往的行人很多,因了那美妙的琴声,人们会驻足听上一段。高渐离认真操演着筑琴,弦乐之声似流水,疏密有致……有人喝,万物知春,和风荡漾。好一曲“阳春”。高渐离有些吃惊,抬头望,说话之人束额高挽,着黑色的深衣,神情中透着优雅和冷峻。高渐离又演奏了一曲,音质清透而妙曼,云朵般的轻佻飞扬……那人复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