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17日将要举行的户外大型免费音乐会,是作为加拿大旗舰乐团的多伦多交响乐团(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 ,以下简称TSO)九十周年庆典乐季其中一项重点节目。户外音乐会将由音乐总监安震恒(Peter Qundjian)执棒,指挥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用以庆祝乐团九十周年及1812年战争二百周年。不可不知的是1812年战争非仅法国拿破仑攻打俄国莫斯科那场惨烈战争,在加拿大同样发生过一场和加拿大建国关系密切的战争(虽然那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但是英国军队的一半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只是因为对世界史影响较小,且没有一首名曲纪念而被人忽略了,TSO“借用”,一举数得,是聪明之举。此外,多伦多交响乐团还特别委约美国作曲家格拉斯(Philip Glass)创作一首新作品,安排在当晚世界首演,用以纪念加拿大人牵涉在内的1812年美英之战二百周年。很显然地,整个节目的设计有意藉此展示乐团已走出低谷,重振声威。
安震恒自2004年开始担任TSO音乐总监后,便致力重现乐团作为加拿大旗舰乐团的气派,2012年已是他出任总监的第八个年头。开季时笔者到访多伦多,专程听了乐团其中一场演出,同时对乐团九十周年乐季的节目设计作了全面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TSO确实已重上作为加拿大旗舰乐团的轨道。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很有启发性的地方,在此且从所听的那场音乐会开始。
艾克斯:感动来自双手流泻出来的音乐
赴多伦多前并未有任何活动计划,抵达多市后才获悉2011-2012年度是TSO第九十个庆典乐季,被列为“大师作品”系列的演出,请来钢琴大师艾曼纽·艾克斯(Emauel Ax)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乐团亦演奏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艾克斯生于波兰,儿童时期移民加拿大,1974年赢得第一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后开始扬名,早在1976年便首次与TSO合作。爱乐者当晚应对艾克斯的演奏感到满足。我可以说是听过艾克斯的“老听众”了,能远在多伦多听到他的演奏,有点老朋友异地重逢之感。他的演奏和他的个人学者气质以及稳重成熟的外型很接近。艾克斯当晚处理这首勃拉姆斯青年时期的作品,不仅技巧近乎完美,音乐上的细致层次、和乐团融合所产生的浑厚饱满色彩,亦带出动人的美感。首乐章隐含着悲剧性色彩的强力引子,很快便在艾克斯干净利落的钢琴华彩中找到了平衡;末段钢琴有与乐队竞逐性的强烈情感冲突,独奏与钢琴有很感人的表现,这种感动并非出自艾克斯的身体语言,而在于他双手流泻出来的音乐。同样,第二乐章的快板无论是乐团还是独奏,柔情万种的旋律营造出让人心醉的气氛,那仍是音乐的感染力而非外在的身体语言所引发。法国号在这两个乐章中都有出色表现,无论是强奏还是弱奏,都能奏出富有感情和稳重的乐音,铜管乐组在第二乐章后半段与钢琴携手爆发出富有张力的热情,得以将明亮兴奋的情绪带入终乐章回旋曲。在终乐章中艾克斯的华彩乐段奏来光芒四射,最后与乐队迸发出既刺激又迷人的火花,让整首作品在让人兴奋的情绪下结束。各层观众都纷纷起立为这位外表有如学者的钢琴大师热烈鼓掌,甚至有七八成观众在艾克斯两度返场后仍不愿坐下来。
可能有人认为当晚艾克斯不加奏是“遗憾”,其实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超过四十五分钟的大型作品,那种浓厚强烈的音乐感情,已让人感到无比满足,又岂容再来一首毫不相干的小品将这种“美好感觉”赶走呢?有些爱乐者往往会在欣赏完一首具有强烈满足感的协奏曲后便离场放弃下半场的交响曲,原因亦在于此,如果下半场的音乐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那岂不是将上半场成为一生美好回忆的东西破坏了?
不过,当晚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指挥安震恒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上半场他带领乐团采用一种有时跟随、有时争逐、松紧有度的方式来处理,艾克斯得以用较主动的方式与观众沟通。但下半场的“勃一”,安震恒对乐团的驾驭便变得强势得多,他的指挥动作变化丰富,与音乐要求配合准确,且能恰如其份,没有过份夸张渲染,四个乐章的演释充满浑厚张力,而且层次感很不错。
创意性点子层出不穷
安震恒自上任以来,便不断推出新的点子。这场音乐会除表现了安震恒与众不同的风采,更体现了其个人的思维创意和擅与观众沟通的出色口才。
音乐会中场休息时,在北边大堂安排有《多伦多星报》音乐专栏作家威廉·利特勒(William Littler)访问勃拉姆斯传记作者伊安·斯瓦福德(Jan Swafford),谈论当晚上半场的演出情况。音乐会结束后,亦安排总监安震恒与新任首席乔纳森·科柔(Jonathan Crow)的对话。两人穿着演出服出场,坐在舞台前端中央,安震恒担任主持角色,与乔纳森轻轻松松地闲聊起来。当晚留下来的观众,估计有二百余人,由于两人均擅于词令,气氛算是不错,如此安排,加强了观众与乐团的联系,塑造了音乐总监的亲和形象。
另外,这场音乐会要特别一谈的是别具心思的场刊设计与内容。首先场刊将九月至十月乐季开始的三套节目合并为三十多页的小册子,篇幅增加不会太多,却能发挥连锁推票效应,让听众透过一场音乐会了解三场演出的曲目。在这种情况下,这份多套曲目的场刊接触的听众人次大大增加,广告效益亦会增大。为此,内容编排也就和一般场刊不一样。编印在最前面的不再是入场听众都急欲知道的曲目表,而是“目录”和音乐总监的“欢迎来到第九十乐季”,接着是一般列于场刊最后的团员名单,亦选登了个别乐手的照片作为插图,大大突出了乐手的重要性,有助增强乐手对乐团的归属感。
册子中图文并茂刊登了威廉·利特勒所写的新任首席乔纳森的访问稿,长达四页;在每套节目的曲目表前,都有《音乐总监如此说……》,虽简短,但篇篇活泼很有可读性。在和乐团合作的音乐家介绍中,第一句会追记与TSO首次合作的日期,如艾克斯是1976年12月。而且,场刊的封面构图,由安震恒及乐团过去八位音乐总监及驻团指挥共十张照片构成,带来很强的历史感。乐团强调这种历史感,既突出作为多伦多历史最悠久的大型乐团的传统,肯定前人的贡献,亦传达了伟大乐团非一朝一夕建成的讯息,可见乐团管理团队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宏大胸襟。
加聘公关公司拓展华人观众
安震恒自上台后,便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将乐团带回上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还特别重视华人市场,加聘了拥有华人专才的公关公司以拓展华人观众,发出中文版的新闻稿,这种进取性实在让人由衷敬佩。
对观众来说,选择音乐会最重要的是看“大名”。对TSO九十乐季来说,用作号召的“大名”是指三位“驻团”音乐家:郎朗、马友友和帕尔曼。帕尔曼自1970年首次与TSO在梅西(Massey)音乐厅合作以来,便几乎每一乐季都和TSO合作,可见他与多伦多及TSO特别投缘。
至于三位中有两位是华裔音乐家,则可见华人乐手的气势越来越强劲。马友友这次担任“驻团”音乐家的“附加”活动,是透过计算机视频与中学的师生就创意进行交流,并将之在建成已十五年的多伦多音乐花园中加以展现,今年九月,他将在抵达多市与TSO演奏两场音乐会之余,与这群学生“面对面”,分享这次“创意成果”的感受;他和TSO的演出亦很有创意,除演奏脍炙人口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以外,还会演奏他特别委约乌兹别克斯坦作曲家雅诺夫-雅诺夫斯基(Dmitri Yanov-Yanovsky)创作的大提琴与乐队跨文化作品《夜曲:树叶之声》(Night Music:Voice in the Leaves),可说新旧对照,东西共鸣。
综观TSO九十周年乐季的节目设计,创意性的点子层出不穷,这些点子都很有启发性,不难见出一个乐团能够绝境重生,靠的还是最重要的创意。
安震恒自2004年开始担任TSO音乐总监后,便致力重现乐团作为加拿大旗舰乐团的气派,2012年已是他出任总监的第八个年头。开季时笔者到访多伦多,专程听了乐团其中一场演出,同时对乐团九十周年乐季的节目设计作了全面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TSO确实已重上作为加拿大旗舰乐团的轨道。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很有启发性的地方,在此且从所听的那场音乐会开始。
艾克斯:感动来自双手流泻出来的音乐
赴多伦多前并未有任何活动计划,抵达多市后才获悉2011-2012年度是TSO第九十个庆典乐季,被列为“大师作品”系列的演出,请来钢琴大师艾曼纽·艾克斯(Emauel Ax)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乐团亦演奏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艾克斯生于波兰,儿童时期移民加拿大,1974年赢得第一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后开始扬名,早在1976年便首次与TSO合作。爱乐者当晚应对艾克斯的演奏感到满足。我可以说是听过艾克斯的“老听众”了,能远在多伦多听到他的演奏,有点老朋友异地重逢之感。他的演奏和他的个人学者气质以及稳重成熟的外型很接近。艾克斯当晚处理这首勃拉姆斯青年时期的作品,不仅技巧近乎完美,音乐上的细致层次、和乐团融合所产生的浑厚饱满色彩,亦带出动人的美感。首乐章隐含着悲剧性色彩的强力引子,很快便在艾克斯干净利落的钢琴华彩中找到了平衡;末段钢琴有与乐队竞逐性的强烈情感冲突,独奏与钢琴有很感人的表现,这种感动并非出自艾克斯的身体语言,而在于他双手流泻出来的音乐。同样,第二乐章的快板无论是乐团还是独奏,柔情万种的旋律营造出让人心醉的气氛,那仍是音乐的感染力而非外在的身体语言所引发。法国号在这两个乐章中都有出色表现,无论是强奏还是弱奏,都能奏出富有感情和稳重的乐音,铜管乐组在第二乐章后半段与钢琴携手爆发出富有张力的热情,得以将明亮兴奋的情绪带入终乐章回旋曲。在终乐章中艾克斯的华彩乐段奏来光芒四射,最后与乐队迸发出既刺激又迷人的火花,让整首作品在让人兴奋的情绪下结束。各层观众都纷纷起立为这位外表有如学者的钢琴大师热烈鼓掌,甚至有七八成观众在艾克斯两度返场后仍不愿坐下来。
可能有人认为当晚艾克斯不加奏是“遗憾”,其实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超过四十五分钟的大型作品,那种浓厚强烈的音乐感情,已让人感到无比满足,又岂容再来一首毫不相干的小品将这种“美好感觉”赶走呢?有些爱乐者往往会在欣赏完一首具有强烈满足感的协奏曲后便离场放弃下半场的交响曲,原因亦在于此,如果下半场的音乐带来的是另一种感觉,那岂不是将上半场成为一生美好回忆的东西破坏了?
不过,当晚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指挥安震恒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上半场他带领乐团采用一种有时跟随、有时争逐、松紧有度的方式来处理,艾克斯得以用较主动的方式与观众沟通。但下半场的“勃一”,安震恒对乐团的驾驭便变得强势得多,他的指挥动作变化丰富,与音乐要求配合准确,且能恰如其份,没有过份夸张渲染,四个乐章的演释充满浑厚张力,而且层次感很不错。
创意性点子层出不穷
安震恒自上任以来,便不断推出新的点子。这场音乐会除表现了安震恒与众不同的风采,更体现了其个人的思维创意和擅与观众沟通的出色口才。
音乐会中场休息时,在北边大堂安排有《多伦多星报》音乐专栏作家威廉·利特勒(William Littler)访问勃拉姆斯传记作者伊安·斯瓦福德(Jan Swafford),谈论当晚上半场的演出情况。音乐会结束后,亦安排总监安震恒与新任首席乔纳森·科柔(Jonathan Crow)的对话。两人穿着演出服出场,坐在舞台前端中央,安震恒担任主持角色,与乔纳森轻轻松松地闲聊起来。当晚留下来的观众,估计有二百余人,由于两人均擅于词令,气氛算是不错,如此安排,加强了观众与乐团的联系,塑造了音乐总监的亲和形象。
另外,这场音乐会要特别一谈的是别具心思的场刊设计与内容。首先场刊将九月至十月乐季开始的三套节目合并为三十多页的小册子,篇幅增加不会太多,却能发挥连锁推票效应,让听众透过一场音乐会了解三场演出的曲目。在这种情况下,这份多套曲目的场刊接触的听众人次大大增加,广告效益亦会增大。为此,内容编排也就和一般场刊不一样。编印在最前面的不再是入场听众都急欲知道的曲目表,而是“目录”和音乐总监的“欢迎来到第九十乐季”,接着是一般列于场刊最后的团员名单,亦选登了个别乐手的照片作为插图,大大突出了乐手的重要性,有助增强乐手对乐团的归属感。
册子中图文并茂刊登了威廉·利特勒所写的新任首席乔纳森的访问稿,长达四页;在每套节目的曲目表前,都有《音乐总监如此说……》,虽简短,但篇篇活泼很有可读性。在和乐团合作的音乐家介绍中,第一句会追记与TSO首次合作的日期,如艾克斯是1976年12月。而且,场刊的封面构图,由安震恒及乐团过去八位音乐总监及驻团指挥共十张照片构成,带来很强的历史感。乐团强调这种历史感,既突出作为多伦多历史最悠久的大型乐团的传统,肯定前人的贡献,亦传达了伟大乐团非一朝一夕建成的讯息,可见乐团管理团队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宏大胸襟。
加聘公关公司拓展华人观众
安震恒自上台后,便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将乐团带回上升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还特别重视华人市场,加聘了拥有华人专才的公关公司以拓展华人观众,发出中文版的新闻稿,这种进取性实在让人由衷敬佩。
对观众来说,选择音乐会最重要的是看“大名”。对TSO九十乐季来说,用作号召的“大名”是指三位“驻团”音乐家:郎朗、马友友和帕尔曼。帕尔曼自1970年首次与TSO在梅西(Massey)音乐厅合作以来,便几乎每一乐季都和TSO合作,可见他与多伦多及TSO特别投缘。
至于三位中有两位是华裔音乐家,则可见华人乐手的气势越来越强劲。马友友这次担任“驻团”音乐家的“附加”活动,是透过计算机视频与中学的师生就创意进行交流,并将之在建成已十五年的多伦多音乐花园中加以展现,今年九月,他将在抵达多市与TSO演奏两场音乐会之余,与这群学生“面对面”,分享这次“创意成果”的感受;他和TSO的演出亦很有创意,除演奏脍炙人口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以外,还会演奏他特别委约乌兹别克斯坦作曲家雅诺夫-雅诺夫斯基(Dmitri Yanov-Yanovsky)创作的大提琴与乐队跨文化作品《夜曲:树叶之声》(Night Music:Voice in the Leaves),可说新旧对照,东西共鸣。
综观TSO九十周年乐季的节目设计,创意性的点子层出不穷,这些点子都很有启发性,不难见出一个乐团能够绝境重生,靠的还是最重要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