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按照“面向施工企业、联合施工企业、打造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中职;道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6-01
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于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成为重点建设专业。自示范建设开始,该专业全体教师在项目建设的总体设计和分项建设上强化改革与实践,按照“面向施工企业、联合施工企业、打造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四段三结合”“3122”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参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构建了与“3122”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形成思路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采取了“市场调研——岗位群分析——培养岗位定位——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二) 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确定
在对路桥施工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培养岗位定位为:以面向公路施工企业一线生产为主,以面向铁路施工企业一线生产为辅,培养以施工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包含监理员、试验检测员、测量员、预算员等)。由此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路与桥梁建设中等专业人才,使其具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成为施工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四段三结合”“312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在“3+1”(三年校内学习和实训,一年顶岗实习)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运行11年的实践基础之上,按照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实施了“四段三结合”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四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为顶岗夯实理论基础;第四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齐抓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四个阶段中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四段三结合”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即:
第1-3学期:在学校由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负责教学,主要进行认知领域的学习,注重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4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1学期相对集中的技能实训,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第5-6学期:通过两学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理论;第7-8学期: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职业导师)负责完成,考核以企业导师为主,磨练职业能力,塑造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3122”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顶岗实习”的循环,真正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运行操作。学生始终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完成“学生→员工”的过渡,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 实施条件
(一) 实习、实训条件
工学结合是与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课堂,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新阶段中职工学结合发展的新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中要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形成较高的实训档次,具备生产、教学、技术研发、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综合功能,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实训基地成为产学研实体。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从实地调研来看,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还要有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实训教师队伍。学校应培养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通过深入企业施工现场实践、定期进行技能培训等手段,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实际操作能力更前,并能够了解行业的高新技术,熟悉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工艺水平等。学校实施“双师工程”、“名师工程”,努力建设“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四能四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使之成为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水平能工巧匠,能在工学结合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能在校企合作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能按专业技术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素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高级技能证书或职业证书;有一定行业和社会知名度;有突出的中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任务,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本保障。“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及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指南和蓝图,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材内容以工作(或项目)任务和过程问题为核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织综合起来,随着任务和过程问题的复杂化,逐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规律和方法,培养职业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过程,应该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主编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懂得职业课程开发技术。教材内容应符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技能基础,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编写体例方面应该与学科课程教材有明显区别,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三、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循环上升的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行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等特点,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社.2008年.
[3] 工学结合案例汇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重大项目“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子课题名称“中等职业教育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制”
[关键词]中职;道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6-01
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于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成为重点建设专业。自示范建设开始,该专业全体教师在项目建设的总体设计和分项建设上强化改革与实践,按照“面向施工企业、联合施工企业、打造精品专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四段三结合”“3122”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参照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构建了与“3122”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形成思路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采取了“市场调研——岗位群分析——培养岗位定位——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二) 岗位分析及培养目标确定
在对路桥施工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培养岗位定位为:以面向公路施工企业一线生产为主,以面向铁路施工企业一线生产为辅,培养以施工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包含监理员、试验检测员、测量员、预算员等)。由此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路与桥梁建设中等专业人才,使其具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成为施工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四段三结合”“312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在“3+1”(三年校内学习和实训,一年顶岗实习)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运行11年的实践基础之上,按照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实施了“四段三结合”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四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为顶岗夯实理论基础;第四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齐抓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四个阶段中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四段三结合”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即:
第1-3学期:在学校由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负责教学,主要进行认知领域的学习,注重基本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4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1学期相对集中的技能实训,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第5-6学期:通过两学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理论;第7-8学期:学生自主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职业导师)负责完成,考核以企业导师为主,磨练职业能力,塑造职业道德和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3122”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顶岗实习”的循环,真正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运行操作。学生始终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完成“学生→员工”的过渡,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 实施条件
(一) 实习、实训条件
工学结合是与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承载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课堂,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新阶段中职工学结合发展的新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中要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形成较高的实训档次,具备生产、教学、技术研发、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综合功能,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实训基地成为产学研实体。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从实地调研来看,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还要有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实训教师队伍。学校应培养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通过深入企业施工现场实践、定期进行技能培训等手段,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实际操作能力更前,并能够了解行业的高新技术,熟悉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工艺水平等。学校实施“双师工程”、“名师工程”,努力建设“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四能四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使之成为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水平能工巧匠,能在工学结合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能在校企合作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能按专业技术发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素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高级技能证书或职业证书;有一定行业和社会知名度;有突出的中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三)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任务,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本保障。“工学结合”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及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指南和蓝图,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教材内容以工作(或项目)任务和过程问题为核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织综合起来,随着任务和过程问题的复杂化,逐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掌握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规律和方法,培养职业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也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过程,应该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主编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懂得职业课程开发技术。教材内容应符合生产实际、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态新颖,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技能基础,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编写体例方面应该与学科课程教材有明显区别,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三、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循环上升的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行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等特点,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 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社.2008年.
[3] 工学结合案例汇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课题类别:黑龙江省重大项目“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准号:QDA1211004,子课题名称“中等职业教育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