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缅甸在远古时期, 与云南境内各族的关系, 自始是密切的,缅境各族通过云南与中国各地发生了关系, 据历史记载,远在纪元前,两国人民就有了往来。他们通过贸易,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建立了友好的友谊。而货币作为贸易的基础最能反映两国关系。其中贝币就是出现最早,并且流通最久的货币形式。之后的中国铜币,比如开元通宝也流入缅甸。缅语称中国为“ 德由”( 意即“ 一个面貌” ) , 缅甸人民昵称中国人民为“ 胞波” 意即“ 同胞兄弟”) , 且限定这称呼只能是对中国人民的专称。这些都充分说明中缅两国关系的源远流长, 表明两国人民友谊的淳厚亲密。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中缅最早往来流通的贝比币;第二,中国铜币与缅甸硬币联系;第三,中缅胞波情谊。
【关键词】货币文化;贝币;铜币;胞波情
一、中缅之间最早往来流通的贝币
中国和世界的货币,都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大海中的贝,它们小巧玲珑,以个为单位,坚固耐久,因此成了人类首选的货币,因此就有了“海生贝币”之说。
亚洲古代史上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说的所谓古代“丝绸之路”有三条:第一,从中国西安出发经中亚内陆干燥地区而抵达西亚地中海的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第二,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由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向西抵达亚洲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第三,从中国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而抵达印度以至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直接沟通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乃至中亚、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和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西南丝绸之路”可以分为北,西,南路,其中的南路指从四川盆地向西南行,经云南、缅甸北部至印度到大夏。
中国和缅甸最早往来,从现有资料看,至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二年,即汉元狩元年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狩元年,博望候张窍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邓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又《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去汉万二干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去蜀不远”,①这些记载十分明确,在公元前二世纪时期已经有从四川到印度的交通,其交通线必定要经过云南和缅甸北部。这条交通路线是由于云南和缅甸境内各部落之间的联络所贯穿的,而且缅甸部落通过云南与中国各地发生了关系。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到南亚东南亚的西南陆上通道则是我国对外联系的又一重要通道。(见下图)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记载,最早的仅见于《新书·南蛮传上·南诏传》.在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祭祀坑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贝。在横断山区东部和滇西的青铜文化墓葬中,也都发现了不少的海贝。这些海贝产于印度洋或南中国的热带海域中在云南出土并经过鉴定的海贝,多产于印度洋沿岸地区。海贝在上述地区被视为贵重物品,甚至在某些地区可能曾作为货币使用,并且通过贸易进行流通。南亚,东南亚的海贝从此道上源源不断地输人我国云南并长期作为货币使用,其云南用贝做货币长达两千余年,在货币史上较为罕见。所以,人们认为,西南陆上通道就是一条连接我国云南和南亚、东南亚的“贝币之路”。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也在我国云南一带盛行。计算海贝之数“以一分庄,四庄为手,四手苗,五苗为索。”可见这种四四五的进位法,有一路可能是从下缅甸沿海城市传到我国云南一带。
二、中国铜币与缅甸硬币联系
在东盟十国中,越南、缅甸、老挝三国都与中国山水相连,土地接壤,恰好位于古代由中国开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这一商贸、文化、友谊的航线上。在地理、文化、经济和科技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从汉代开始,经晋、隋、唐、宋,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中国货币文化圈”。它集世界东方货币文化之大成,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在世界货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极一时的中国货币,曾一度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从公元前二世纪末年以后,中、印之间开辟了经过西域和南海的两条路线,并且这两条路成为重要的交通线,但没有断绝经过缅甸的这条路。如慧僧侣皎高僧传卷七慧椒传,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慧轮传所载公元五世纪时期高僧的行程,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之摩但吃国、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注所载公元七世纪时期天竺、蜀川通道,都通过缅甸的交通线,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考释“蜀川、夭竺道”的路线,为“求法巡礼者”“以晓未闻”,征引尤详。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从边州入四夷的安南通天竺道,明确记载这条路的里程。至宋熙宁年间(公元十一世纪)杨佐入大理国,作买马记说:“云南蜂前有里垠,题:西至身毒国,著其道里之详”②,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也记着大理至蒲甘,去西天竺不远由上述的这些记载,西汉以后到南宋,中国与印度之间,通过云南和缅甸的交通线,始终通行无阻;这条路线对中、印、缅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也证明了在长时期中的、印、缅关系是很密切的。
历史上,东南亚各国长期与中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加之经济繁荣、物产丰富的中国以巨大的辐射力影响、吸引着周边国家和人民,他们对中国货币崇爱、认同,心悦欣纳,把中国的货币作为经典示范,进行仿效制作,使周边乃至遥远的国家和地区(如南美洲)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烙印,融入了中国钱币文化的基因。如公元七世纪,中国唐代的开元通宝已在缅甸流通,十二世纪东南亚诸岛各国商人首选中国钱币为国际通货。
中国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五铢钱”对中国及东南亚的货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它为中国古代货币开创了新的体制和发展阶段,对西汉中叶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的钱币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秦始皇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秦半两的外形不够圆,重量偏大,也不太一致,五铢钱发行以后,中国钱币的形制才固定下来。其表现如下:它采用了外廓来保护钱币上的文字,可以减少磨损。重量固定在3.5至4克之间,钱币的外径约2.5厘米,厚度约0.12厘米。(如图1)轻重大小正好合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集中铸币权。当时的钱币不仅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缅甸国家的货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The end of the Pyu era is uncertain. U Aung Thaw writes that Chinese records mention the sacking of a Pyu capital city in 832 AD by Chinese hordes,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at capital was Sriksetra or Halin. According to Maung Htin Aung, Sriksetra had ceased to be the capital by this time, and U Than Tun confirms this, suggesting that the city fell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eighth century, after which Halin became the capital.In its turn Halin was destroyed by the Nan Chao Chinese,probably in 832 AD.”③由此可見,骠族的都城大约在公元832被中国南朝所灭。当时的硬币(如图2)大小,重量都与汉五铢相近。
元朝同缅甸的海上贸易也有新的发展。据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其中有专条叙述:针路、淡邀、都八马、乌爹等地。据学者们考证,一般都认为它们是下缅甸的沿海城市。针路即今丹著;淡邀即今土瓦;八马为势莫塔马,乌爹即今勃固都是下缅甸孟族地区的海港城市,元代货币中统钞能在缅甸流通,与当地的通货贴子和银钱有一定的比价,说明元代的“中统钞”币制已传入缅甸,并在当地产生影响。
三、中缅胞波情谊
缅甸,中国史书汉称掸国,唐称骠国,宋称蒲甘,元称缅国。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为半岛上面积最大(67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匀5千3百万)的国家,同中国是山水相连的亲密领邦:喜马位雅山余脉我国延伸入缅,分东西两支南下,形成西部的阿拉干山脉和东部的掸邦高原,为其东西两大屏障,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都源出我国,流经缅甸入海,为其自北向南的两大动脉。它们滋淮着我们两国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哺育着我们勤劳而勇敢的人民。中缅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有长达两千一百多公里的国境线,又有山山打依,水水阳连的自然通道,自古以来就把我们两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两国之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地带。缅句诗人写的《缅中友好歌》第一句就是:“中缅边境连边境,又是兄弟又是亲。”唱出了两国兄弟友谊,非同一般。
在缅甸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中缅两国之间友好的神话故事。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一龙公主与太阳神相爱,结果生下三个龙蛋:一个破裂后变成了一块宝石,所以缅旬盛产宝石;一个孵成了女孩,并由许多神仙把她送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另一个孵成了男孩,后来就成为缅句有名的国王—缥且低。④
这一神话说明了中缅两国人民都是太阳神的后裔;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因此,它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讨中缅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渊源和线索。例如缅句人民为什么自古以来扰称中国皇帝为“乌(念wu众)底巴”(缅甸语“乌”就是“蛋”,“巴”就是“生”,意思是“同为蛋生”,也就是“同母所生”),又为什么现在缅甸人民一见到中国人民就用缅甸语亲切地称中国人为“胞波”(缅旬语意思是:“一母所生尔同饱”)或“瑞苗”(缅甸语意思是“亲戚”)。我们知道前面介绍的这个故事之后,对上述这些亲切的称呼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认为这就是“胞波”友谊的由来.而且陈毅元帅也曾写过一首诗歌《赠缅甸友人》诗歌这样写道:⑤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下流,君喝川下水。
川流拥不息,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进邻,友谊常积累。
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
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诗歌不仅赞颂了中缅两国人民在反帝和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斗争情谊,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情谊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源关系。
四、结语
中缅两国友好的情谊有很久远的历史,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各方面,其中货币也最能直观的反映两国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贝币的流入,及之后南北朝及唐代硬币对缅甸国家的影响,我们都能看出两国不可割断的情谊。
注释:
①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②中国西南边.丈迁史.第6页、第15页
③M.Robinson and L.Shaw The Coins and Banknotes of Burma, P9④方国琦.古代中国与缅甸的友好关系
⑤陈毅.赠缅甸友人
参考文献:
[1]文勋.钱币之路:沟通中外关系的桥梁和纽带[J].思想战线,1999年.
[2]汪大年.缅甸语与汉藏语系比较研究.
[3]钟志翔.缅甸研究.军事谊文出版.
[4]傅为群.图说中国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关键词】货币文化;贝币;铜币;胞波情
一、中缅之间最早往来流通的贝币
中国和世界的货币,都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大海中的贝,它们小巧玲珑,以个为单位,坚固耐久,因此成了人类首选的货币,因此就有了“海生贝币”之说。
亚洲古代史上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说的所谓古代“丝绸之路”有三条:第一,从中国西安出发经中亚内陆干燥地区而抵达西亚地中海的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第二,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由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向西抵达亚洲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第三,从中国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而抵达印度以至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直接沟通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促进了中国与印度、缅甸乃至中亚、地中海地区的古代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和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西南丝绸之路”可以分为北,西,南路,其中的南路指从四川盆地向西南行,经云南、缅甸北部至印度到大夏。
中国和缅甸最早往来,从现有资料看,至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二年,即汉元狩元年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元狩元年,博望候张窍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邓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又《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去汉万二干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去蜀不远”,①这些记载十分明确,在公元前二世纪时期已经有从四川到印度的交通,其交通线必定要经过云南和缅甸北部。这条交通路线是由于云南和缅甸境内各部落之间的联络所贯穿的,而且缅甸部落通过云南与中国各地发生了关系。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到南亚东南亚的西南陆上通道则是我国对外联系的又一重要通道。(见下图)
在南方丝绸之路上,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记载,最早的仅见于《新书·南蛮传上·南诏传》.在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代祭祀坑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贝。在横断山区东部和滇西的青铜文化墓葬中,也都发现了不少的海贝。这些海贝产于印度洋或南中国的热带海域中在云南出土并经过鉴定的海贝,多产于印度洋沿岸地区。海贝在上述地区被视为贵重物品,甚至在某些地区可能曾作为货币使用,并且通过贸易进行流通。南亚,东南亚的海贝从此道上源源不断地输人我国云南并长期作为货币使用,其云南用贝做货币长达两千余年,在货币史上较为罕见。所以,人们认为,西南陆上通道就是一条连接我国云南和南亚、东南亚的“贝币之路”。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也在我国云南一带盛行。计算海贝之数“以一分庄,四庄为手,四手苗,五苗为索。”可见这种四四五的进位法,有一路可能是从下缅甸沿海城市传到我国云南一带。
二、中国铜币与缅甸硬币联系
在东盟十国中,越南、缅甸、老挝三国都与中国山水相连,土地接壤,恰好位于古代由中国开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这一商贸、文化、友谊的航线上。在地理、文化、经济和科技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从汉代开始,经晋、隋、唐、宋,形成了以华夏为中心的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中国货币文化圈”。它集世界东方货币文化之大成,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在世界货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极一时的中国货币,曾一度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从公元前二世纪末年以后,中、印之间开辟了经过西域和南海的两条路线,并且这两条路成为重要的交通线,但没有断绝经过缅甸的这条路。如慧僧侣皎高僧传卷七慧椒传,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慧轮传所载公元五世纪时期高僧的行程,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之摩但吃国、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注所载公元七世纪时期天竺、蜀川通道,都通过缅甸的交通线,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一考释“蜀川、夭竺道”的路线,为“求法巡礼者”“以晓未闻”,征引尤详。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从边州入四夷的安南通天竺道,明确记载这条路的里程。至宋熙宁年间(公元十一世纪)杨佐入大理国,作买马记说:“云南蜂前有里垠,题:西至身毒国,著其道里之详”②,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也记着大理至蒲甘,去西天竺不远由上述的这些记载,西汉以后到南宋,中国与印度之间,通过云南和缅甸的交通线,始终通行无阻;这条路线对中、印、缅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也证明了在长时期中的、印、缅关系是很密切的。
历史上,东南亚各国长期与中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加之经济繁荣、物产丰富的中国以巨大的辐射力影响、吸引着周边国家和人民,他们对中国货币崇爱、认同,心悦欣纳,把中国的货币作为经典示范,进行仿效制作,使周边乃至遥远的国家和地区(如南美洲)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烙印,融入了中国钱币文化的基因。如公元七世纪,中国唐代的开元通宝已在缅甸流通,十二世纪东南亚诸岛各国商人首选中国钱币为国际通货。
中国秦汉时期的“半两钱”,“五铢钱”对中国及东南亚的货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它为中国古代货币开创了新的体制和发展阶段,对西汉中叶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的钱币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秦始皇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秦半两的外形不够圆,重量偏大,也不太一致,五铢钱发行以后,中国钱币的形制才固定下来。其表现如下:它采用了外廓来保护钱币上的文字,可以减少磨损。重量固定在3.5至4克之间,钱币的外径约2.5厘米,厚度约0.12厘米。(如图1)轻重大小正好合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集中铸币权。当时的钱币不仅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缅甸国家的货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The end of the Pyu era is uncertain. U Aung Thaw writes that Chinese records mention the sacking of a Pyu capital city in 832 AD by Chinese hordes,but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at capital was Sriksetra or Halin. According to Maung Htin Aung, Sriksetra had ceased to be the capital by this time, and U Than Tun confirms this, suggesting that the city fell in the last half of the eighth century, after which Halin became the capital.In its turn Halin was destroyed by the Nan Chao Chinese,probably in 832 AD.”③由此可見,骠族的都城大约在公元832被中国南朝所灭。当时的硬币(如图2)大小,重量都与汉五铢相近。
元朝同缅甸的海上贸易也有新的发展。据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其中有专条叙述:针路、淡邀、都八马、乌爹等地。据学者们考证,一般都认为它们是下缅甸的沿海城市。针路即今丹著;淡邀即今土瓦;八马为势莫塔马,乌爹即今勃固都是下缅甸孟族地区的海港城市,元代货币中统钞能在缅甸流通,与当地的通货贴子和银钱有一定的比价,说明元代的“中统钞”币制已传入缅甸,并在当地产生影响。
三、中缅胞波情谊
缅甸,中国史书汉称掸国,唐称骠国,宋称蒲甘,元称缅国。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为半岛上面积最大(67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匀5千3百万)的国家,同中国是山水相连的亲密领邦:喜马位雅山余脉我国延伸入缅,分东西两支南下,形成西部的阿拉干山脉和东部的掸邦高原,为其东西两大屏障,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都源出我国,流经缅甸入海,为其自北向南的两大动脉。它们滋淮着我们两国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哺育着我们勤劳而勇敢的人民。中缅两国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有长达两千一百多公里的国境线,又有山山打依,水水阳连的自然通道,自古以来就把我们两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两国之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地带。缅句诗人写的《缅中友好歌》第一句就是:“中缅边境连边境,又是兄弟又是亲。”唱出了两国兄弟友谊,非同一般。
在缅甸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中缅两国之间友好的神话故事。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一龙公主与太阳神相爱,结果生下三个龙蛋:一个破裂后变成了一块宝石,所以缅旬盛产宝石;一个孵成了女孩,并由许多神仙把她送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另一个孵成了男孩,后来就成为缅句有名的国王—缥且低。④
这一神话说明了中缅两国人民都是太阳神的后裔;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因此,它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讨中缅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渊源和线索。例如缅句人民为什么自古以来扰称中国皇帝为“乌(念wu众)底巴”(缅甸语“乌”就是“蛋”,“巴”就是“生”,意思是“同为蛋生”,也就是“同母所生”),又为什么现在缅甸人民一见到中国人民就用缅甸语亲切地称中国人为“胞波”(缅旬语意思是:“一母所生尔同饱”)或“瑞苗”(缅甸语意思是“亲戚”)。我们知道前面介绍的这个故事之后,对上述这些亲切的称呼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认为这就是“胞波”友谊的由来.而且陈毅元帅也曾写过一首诗歌《赠缅甸友人》诗歌这样写道:⑤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下流,君喝川下水。
川流拥不息,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进邻,友谊常积累。
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
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诗歌不仅赞颂了中缅两国人民在反帝和反法西斯斗争中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斗争情谊,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情谊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源关系。
四、结语
中缅两国友好的情谊有很久远的历史,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各方面,其中货币也最能直观的反映两国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贝币的流入,及之后南北朝及唐代硬币对缅甸国家的影响,我们都能看出两国不可割断的情谊。
注释:
①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
②中国西南边.丈迁史.第6页、第15页
③M.Robinson and L.Shaw The Coins and Banknotes of Burma, P9④方国琦.古代中国与缅甸的友好关系
⑤陈毅.赠缅甸友人
参考文献:
[1]文勋.钱币之路:沟通中外关系的桥梁和纽带[J].思想战线,1999年.
[2]汪大年.缅甸语与汉藏语系比较研究.
[3]钟志翔.缅甸研究.军事谊文出版.
[4]傅为群.图说中国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