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效建设举措研析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党的农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思想武器。各级党委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思路、机制、方法等不断创新,把基层工作融入全村发展大局,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系列举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严抓党的建设,为乡村发展筑牢根基
  习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为此,不断加强班子建设,提升党组织引领力是创业之本。
  一是凸显政治功能。通过持续加强建设,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的根本属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好、維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二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推动优化提升。可拓宽来源渠道,普遍通过本村选、外面引、上级派、公开聘等方式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以换届为契机集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把讲党性、敢担当、有能力的优秀党员群众选进“两委”班子。任命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和集体经济发展意识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两委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
  三是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充分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抓好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党员大会、座谈会、远程教育课堂、科普大集等有效形式,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敦促农民发展致富步伐日益加快。
  2、紧抓特色农业,为乡村发展增进实力
  面对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低的现状。要立足村情实际,不断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依托地缘优势,抢抓机遇,坚持“小农业、大作为”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向新、奇、特方向发展为目标,全力实施“特色农业富民工程”。
  首先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力争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当前还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精深加工比例不高;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实力,覆盖面较窄,效应不明显;建设和管理水平低,影响力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生产为首要任务,丰富农业标准化的推进方式,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其次要重视科技进步,为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奠定基础。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的面貌,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特色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搞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农业生态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密切融合,让现代科技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贡献。
  第三要重视市场开发,通畅农产品的市场渠道。物以稀为贵,特色农产品因特而稀,因稀而贵,但市场销售是实现特色农产品价值的根本途径,没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要大力培植营销群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塑造形象,创立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兴起,延伸农产品增值链。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3、实抓生活质量,为乡村人民谋取幸福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不断把满足村民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着力为村民谋幸福、谋实惠。
  一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切实帮助农民将原本在村委会办理的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全部纳入所居住社区进行办理,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扩大农民享受计生、法律、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服务“零距离”。
  二要常抓不懈扶贫脱贫工作。加大对村贫困户的精确扶贫力度,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帮助贫困户找工作,提供就业资金等措施帮助实现脱贫。实行政策帮扶兜底,帮助没有致富能力的老、病、残农户办理了低保,确保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三要提升村民综合素养。以村民大讲堂为载体,定期邀请专业人员给村民讲解法律、医疗保健、文明礼仪等方面知识。注重开发和培养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育如电商、果菜种植、禽畜养殖等不同类型的典型村民。逐步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管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其他文献
一、试验目的  通过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前进农场主要稻作区开展变量施肥水稻试验,评价变量施肥节肥增效的效果及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为变量施肥的推广提供依据。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中化侧深施肥21-15-16(8%缓释N),云天化尿素(N>46%),倍丰二胺(P2O5>46%,N>18%),倍丰氯化钾(K>60%)。  井关侧深施肥机 ,井关变量施肥机,pvc隔水板。  
期刊
摘要:水稻移栽后至有效分蘖结束,在时间上吉林省一般是从5月15日到7月5日(东西部略有差异),这段时期对产量的构成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有效穗数,同时也对有效粒数起到间接的作用。因此,水稻移栽后的本田管理相当关键。本人经多年实践总结出在肥、水、防虫、除草几方面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水稻;本田管理;移栽  一、水稻移栽后的水分管理  选择符合壮秧标准的水稻秧苗进行移栽。水稻移栽后
期刊
摘要:玉米从播种到采收分为以下几个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籽粒成熟期等,其中大喇叭口期对玉米穗粒数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同样对玉米最终的产量形成也至关重要。本人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玉米大喇叭口期几项关键管理技术供大家分享。  关键词:玉米;喇叭口期;管理技术  一、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长到11片叶子已经展开  上面几片大叶子明显突出,长的像大喇叭口形状时。该时期一般在播后45天
期刊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本的物质生产产业。农业机械自动化对于农业极其重要,是农业常态化发展的重要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文章对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的措施,为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推广夯实基础。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推广  1农用机械自动
期刊
摘要:宜川县设施蔬菜自200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依靠行政推动、科技促动、典型带动和市场拉动,全县形成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弓棚、露地菜三菜并举的发展格局,发展了以瓜类和茄果类为主要栽培种类,秋延茬、越冬一大茬和早春茬多茬口的生产,实现了新鲜瓜果蔬菜的周年供应。涌现出了如富庄温室示范园、王湾大弓棚示范园等许多建设标准高、生产效益好的示范点。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县丹洲、英旺等川道
期刊
摘要:本试验通过向水稻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硫酸锌,来研究不同用量的锌投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向水稻中投入鋅肥能直接提高水稻的产量,其最佳投入量为20g/亩,可增产6.6%,亩盈利35元。2、水稻喷施锌肥以后,能有效的增加水稻中的锌含量,提高大米品种,做出真正的优质大米。  关键词:水稻;富锌;增产  锌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作为某些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具有催化叶绿素
期刊
摘要:玉米在我国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然而,现有推广工作中还存在多方面问题,下文对此简要分析,并提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路径。  关键词:玉米;栽培;推广  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从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现状来看,还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推广思路不明,技术推广过程,未考虑到农民文化水平和种植观
期刊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衔接地段,兼具横断山峡谷和滇西高原两单元的地貌特征,有山地、岔地(坝子)、河谷三类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低纬度高原南亚季风气候,从1300米的金沙江边到5596米的玉龙雪山,高差4296米,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大,从南亚热带至高寒带气候均有分布,四季变化不大,干湿季节分明,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较多,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
期刊
摘要:为保障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林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推广技术创新理念,完善林业技术管理体系,解决当前林业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障碍。与此同时,要坚持长期实施林业技术改造,保证林业资金充足,增强团结合作意识,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林业发展;技术创新;影响  森林技术创新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主
期刊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作物之一,在各地广泛种植,在农产品市场和很多工业生产领域都有很高的需求,对玉米的种植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大农业国,玉米是中国的主要农产品。可以增加玉米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玉米的种植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玉米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田间土壤翻耕不彻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