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首次纳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读书目,对于这部体量大、难度高的古典长篇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此谈谈对《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
一、整体规划
大体来说,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把握如下几个问题:阅读的信度(真实发生)、阅读的效度(效果监控)、阅读的法度(方法路径)和阅读的深度(深层影响)。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制定了整体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计划:
教师:认真读完→准确定位→读前导读→读中导读→制作学程→设计论题
学生:阅读空白→准备阅读→开启阅读→重点精读→分周阅读→深度探究
效果预期:先行读完→提前热身→有点兴趣→会点方法→系统读完→出点成果
计划涵盖了六方面的要求:
1.教师先行: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完成高质量的阅读。
2.名著定位:教师应当明确名著的基准定位和对学生阅读要求的定位。
3.读前导读: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读前导读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读中指引:在阅读过程中,以及时有效的方法或策略让学生明白不同作品的特色和相应的阅读方法。
5.读程推进:教师事先制作好名著读程,以一周为一个阅读单位,划分每周的阅读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阅读进程。
6.深度探究:教师设计开放型论题,引导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度。
二、具体操作
1.教师先行
笔者在开学一个月内完成原著初读,并同步阅读了《儒林碑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儒林外史〉鉴赏辞典》《〈儒林外史〉连环画》等相关资料,在阅读深度上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笔者撰写了《儒林外史》读书记录,并将之发布出来与学生共享。
2.名著定位
《儒林外史》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胡适将之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列,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鲁迅则认为《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绝响”;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举,谓为18世纪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从这些评价可见《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本书时,可这样定位:一部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这里有三个重点:名著的主要内容是士林群像,主题思想是批判功名富贵,艺术特色在于讽刺手法的运用。在内容阅读时,可按人物的重要程度将之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的人物必须细读、精读,熟悉情节,并有自己的理解;第二梯次的可以略读,知其大概故事;第三梯次的可以跳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梯次:醉心于功名的周進、范进、马二先生;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的匡超人、牛浦郎;官绅阶层张静斋、王惠、严贡生、严监生;假道学王德、王仁;精神空虚的“名士”蘧公孙、娄公子、景兰江;心性高洁的王冕、杜少卿、庄绍光;女性形象沈琼枝、鲁小姐;深受礼教荼毒的王玉辉;市井人物胡屠户。
第二梯次:梅玖、荀玫;杨执中、权勿用;牛玉圃;鲍文卿;向鼎;杜慎卿、赵雪斋、萧金铉、张铁臂、凤鸣岐;季苇萧;迟衡山、虞博士、余先生、武书;萧云仙、郭孝子;牛老儿、卜老爹;宋为富;市井四奇人。
第三梯次:其他人物,如施御史、陈四老爷、聘娘等。
3.读前导读
读前导读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读原著的热情,导读教学方案简述如下:
(1)图片导入。笔者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图片,课堂上展示吴敬梓故居、滁州儒林外史国际文化城、儒林外史主题雕塑8组、儒林外史纪念邮票一套6张、范曾先生绘制的吴敬梓画像、《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藏本、《〈儒林外史〉连环画》、同名电视剧、改编的戏曲、《儒林外史》英译本等学生不曾见过的图像,让学生充分感知学界和文化界的“儒学”热潮。
(2)题解。儒:读书人(scholar);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外史》即一部描写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小说。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由小说第三回的几处原文入手,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重点介绍科举考程、内容和方式,为学生阅读扫清知识性障碍。
①考程:
②科举内容、写作方式: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一定题目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以八股文形式作答。
(4)作者概况。①基本情况: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字文木,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等,康熙四十年生,乾隆十九年卒。②引用金天翮《吴敬梓传》节选文字,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主了解吴敬梓生平履历和精神风貌;理解他特殊的际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雏形。
(5)小说人物举隅。教师布置活动:根据你对《儒林外史》已有的阅读及了解,说说你熟悉的小说人物,用一两句话讲讲他的故事,谈谈你对他的印象。
(6)看图猜事。多媒体屏幕出示相关图片,以小组竞争的方式组织猜故事活动,以谜题形式进一步点燃学生翻开原著的热情。例图:儒林外史系列邮票之“两根灯草”。
4.读中指引
这一环节分量最重,要集中解决三个问题:学程设计、方法指导、项目探究,下面分项陈说。
(1)学程设计,即单位阅读时间要完成的阅读内容,主要依托任务驱动完成。制表如表1所示。
(2)方法指导,可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某个典型人物,以其带动人物群体的阅读。在读中指导课教学方案中,我以对匡超人的相关章节阅读为例,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儒林外史》基本阅读方法;通过研读,较为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文本细读中初步感知小说的讽刺艺术。
①人物出场:以追问法明确小说结构方式,理解小说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
附示意图:
补充:鲁迅先生对这种结构方式有这样的评价:“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启发我们,《儒林外史》可以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故事来阅读,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内在的联系。
②情节梳理:用几幅连环画列出跟匡迥相关的重要事件,请学生根据画面复述情节,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③形象分析:合作探究——从原著中找出前后变化的具体表现,组织一下语言,简要概括出来。
④主题探讨:作者借匡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浊恶的世风,批判了人们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同时也追寻着一代士子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以阅读匡迥的故事为例,明白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以小标题梳理情节脉络,以表格法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变化,以对话法探究小说主题,并留意鉴赏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中还有不少重点人物,我们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式细读。
3.项目探究
项目探究旨在让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深处漫溯,可在读完或基本读完整本书之时进行设计和布置。举例如下:
①用你喜欢的形式制作人物标签、人物卡片;②给你最有感触的一位人物写一封信;③杜少卿与吴敬梓的人生轨迹并线比较;④策划莺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联欢会;⑤从庄严场合的不和谐事件看小说的荒诞色彩;⑥小说的女性形象集中分析;⑦从小说文本看科举文化;⑧儒林中的父子关系之我见;⑨小说人名寓意联想;⑩小说讽刺艺术探微……
对名著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走向深度的重要路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去探索。
一、整体规划
大体来说,对整本书的阅读要把握如下几个问题:阅读的信度(真实发生)、阅读的效度(效果监控)、阅读的法度(方法路径)和阅读的深度(深层影响)。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笔者制定了整体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计划:
教师:认真读完→准确定位→读前导读→读中导读→制作学程→设计论题
学生:阅读空白→准备阅读→开启阅读→重点精读→分周阅读→深度探究
效果预期:先行读完→提前热身→有点兴趣→会点方法→系统读完→出点成果
计划涵盖了六方面的要求:
1.教师先行: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之前完成高质量的阅读。
2.名著定位:教师应当明确名著的基准定位和对学生阅读要求的定位。
3.读前导读: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读前导读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读中指引:在阅读过程中,以及时有效的方法或策略让学生明白不同作品的特色和相应的阅读方法。
5.读程推进:教师事先制作好名著读程,以一周为一个阅读单位,划分每周的阅读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阅读进程。
6.深度探究:教师设计开放型论题,引导学生将阅读推向深度。
二、具体操作
1.教师先行
笔者在开学一个月内完成原著初读,并同步阅读了《儒林碑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儒林外史〉鉴赏辞典》《〈儒林外史〉连环画》等相关资料,在阅读深度上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笔者撰写了《儒林外史》读书记录,并将之发布出来与学生共享。
2.名著定位
《儒林外史》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胡适将之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列,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鲁迅则认为《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绝响”;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举,谓为18世纪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从这些评价可见《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本书时,可这样定位:一部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这里有三个重点:名著的主要内容是士林群像,主题思想是批判功名富贵,艺术特色在于讽刺手法的运用。在内容阅读时,可按人物的重要程度将之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的人物必须细读、精读,熟悉情节,并有自己的理解;第二梯次的可以略读,知其大概故事;第三梯次的可以跳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梯次:醉心于功名的周進、范进、马二先生;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的匡超人、牛浦郎;官绅阶层张静斋、王惠、严贡生、严监生;假道学王德、王仁;精神空虚的“名士”蘧公孙、娄公子、景兰江;心性高洁的王冕、杜少卿、庄绍光;女性形象沈琼枝、鲁小姐;深受礼教荼毒的王玉辉;市井人物胡屠户。
第二梯次:梅玖、荀玫;杨执中、权勿用;牛玉圃;鲍文卿;向鼎;杜慎卿、赵雪斋、萧金铉、张铁臂、凤鸣岐;季苇萧;迟衡山、虞博士、余先生、武书;萧云仙、郭孝子;牛老儿、卜老爹;宋为富;市井四奇人。
第三梯次:其他人物,如施御史、陈四老爷、聘娘等。
3.读前导读
读前导读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读原著的热情,导读教学方案简述如下:
(1)图片导入。笔者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搜集了大量图片,课堂上展示吴敬梓故居、滁州儒林外史国际文化城、儒林外史主题雕塑8组、儒林外史纪念邮票一套6张、范曾先生绘制的吴敬梓画像、《儒林外史》卧闲草堂藏本、《〈儒林外史〉连环画》、同名电视剧、改编的戏曲、《儒林外史》英译本等学生不曾见过的图像,让学生充分感知学界和文化界的“儒学”热潮。
(2)题解。儒:读书人(scholar);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儒林外史》即一部描写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小说。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由小说第三回的几处原文入手,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重点介绍科举考程、内容和方式,为学生阅读扫清知识性障碍。
①考程:
②科举内容、写作方式: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一定题目写作。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以八股文形式作答。
(4)作者概况。①基本情况: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字文木,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等,康熙四十年生,乾隆十九年卒。②引用金天翮《吴敬梓传》节选文字,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主了解吴敬梓生平履历和精神风貌;理解他特殊的际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雏形。
(5)小说人物举隅。教师布置活动:根据你对《儒林外史》已有的阅读及了解,说说你熟悉的小说人物,用一两句话讲讲他的故事,谈谈你对他的印象。
(6)看图猜事。多媒体屏幕出示相关图片,以小组竞争的方式组织猜故事活动,以谜题形式进一步点燃学生翻开原著的热情。例图:儒林外史系列邮票之“两根灯草”。
4.读中指引
这一环节分量最重,要集中解决三个问题:学程设计、方法指导、项目探究,下面分项陈说。
(1)学程设计,即单位阅读时间要完成的阅读内容,主要依托任务驱动完成。制表如表1所示。
(2)方法指导,可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某个典型人物,以其带动人物群体的阅读。在读中指导课教学方案中,我以对匡超人的相关章节阅读为例,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儒林外史》基本阅读方法;通过研读,较为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文本细读中初步感知小说的讽刺艺术。
①人物出场:以追问法明确小说结构方式,理解小说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
附示意图:
补充:鲁迅先生对这种结构方式有这样的评价:“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这启发我们,《儒林外史》可以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故事来阅读,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内在的联系。
②情节梳理:用几幅连环画列出跟匡迥相关的重要事件,请学生根据画面复述情节,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③形象分析:合作探究——从原著中找出前后变化的具体表现,组织一下语言,简要概括出来。
④主题探讨:作者借匡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浊恶的世风,批判了人们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同时也追寻着一代士子的精神家园。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以阅读匡迥的故事为例,明白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以小标题梳理情节脉络,以表格法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变化,以对话法探究小说主题,并留意鉴赏小说杰出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中还有不少重点人物,我们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式细读。
3.项目探究
项目探究旨在让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向深处漫溯,可在读完或基本读完整本书之时进行设计和布置。举例如下:
①用你喜欢的形式制作人物标签、人物卡片;②给你最有感触的一位人物写一封信;③杜少卿与吴敬梓的人生轨迹并线比较;④策划莺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联欢会;⑤从庄严场合的不和谐事件看小说的荒诞色彩;⑥小说的女性形象集中分析;⑦从小说文本看科举文化;⑧儒林中的父子关系之我见;⑨小说人名寓意联想;⑩小说讽刺艺术探微……
对名著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走向深度的重要路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