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因为良好个性的形成,学校教育的引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以下是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
一、激发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學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一两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都不能搞一刀切,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
2.理解、宽容、尊重学生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想法,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要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多些理解和宽容,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多运用鼓励表扬的办法,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张扬学生的个性
由于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的存在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开放的目标,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调控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的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展个性特长。
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在实践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发表见解,对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把教师纳入评价的范畴,让他们既评价自己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在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个性。
四、合理开展心理训练,调整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学应积极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构造心理训练场,积极弥补学生个性发展的缺陷。多给予受挫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培养其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处理其成功与挫折、进步与落后,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的班风和学风。增强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的竞赛。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多选择需要学生相互使用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加强成功合作的体验,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全体意识和集体意识。
五、结语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又对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不断向新方法、新成绩、新目标挑战,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生理极限、拓展思维空间、更新学练方法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挑战同伴、强化挑战意识。
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激发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學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一两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都不能搞一刀切,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
2.理解、宽容、尊重学生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想法,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要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多些理解和宽容,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多运用鼓励表扬的办法,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张扬学生的个性
由于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的存在个体差异,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开放的目标,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调控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的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展个性特长。
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在实践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发表见解,对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把教师纳入评价的范畴,让他们既评价自己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在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个性。
四、合理开展心理训练,调整学生的个性
体育教学应积极发挥课程优势,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构造心理训练场,积极弥补学生个性发展的缺陷。多给予受挫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培养其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正确处理其成功与挫折、进步与落后,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的班风和学风。增强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的竞赛。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多选择需要学生相互使用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加强成功合作的体验,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全体意识和集体意识。
五、结语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又对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不断向新方法、新成绩、新目标挑战,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生理极限、拓展思维空间、更新学练方法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挑战同伴、强化挑战意识。
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