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再次听完肖朝美老师的故事,让人想起了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后来不少年轻人把它当作生活的座右铭。我们故事的主人翁肖朝美,曾一再被生活捉弄,但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散发出了能够照亮他人的光芒。
  肖朝美这个名字,肖朝美这个人,在会理,在凉山,甚至在甘孜、阿坝都有不少人知道,更有不少人——特别是在会理聋儿语训班接受过培训的残疾人曾经得到过她的帮助。有不少人写过她的事迹,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她为聋儿语训班的孩子们无私的付出,但她在得到这份工作之前经历的种种艰辛和苦楚却鲜为人知。
  上世纪70年代初,肖朝美出生在会理县城东郊一个名叫老龙嘴的地方。她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她的童年可谓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一家老少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父母劳苦终日,顾不上管她,在她三岁那年,由于发高烧未及时就医,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右脚短了3公分。常被忽略的小姑娘,这下却成了众人的焦点,大家都嘲笑她走路的样子。年幼的她,就这样在同龄人的嘲笑中越发早熟,越发懂事。每天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小年纪能割猪草、拾柴禾、帮忙做家务。看到左邻右舍嘴也特别甜,张家嬢嬢(阿姨)、李家叔叔、王家大妈地唤个不停。
  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和同龄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学校。懂事的她在学校里知道了,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读书。这个质朴的想法激励着她,让她在读书的路上走得很顺利,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是语文、数学等学科,就是体育她也照样不输给她的同学们,跑步、跳远、跳高,样样都能冲在前面。在这过程中,成为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成为了她追求的最大目标和理想。
  但现实就是现实,既然是现实,就会有残酷,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打击,甚至是当头一棒。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转瞬肖朝美就初中毕业,当这个做梦都想当上老师的残疾小姑娘,在初中毕业时,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会理职高幼师班,却被学校以她右腿稍微有些残疾而拒之门外,理想的翅膀被现实撞折了,眼看就要实现的目标突然化为泡影。瞬间,她的世界坍塌了。
  肖朝美把自己关起来,放声地大哭,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她用力地捶打自己的右腿,发泄着对命运的不满。
  “当时我的右腿仅仅短了3公分,走路只是有一点点儿跛,不注意完全看不出来。那时因为没有残疾人保障法,我才有了这样的遭遇。不过,一切都过去了,什么都不说了。”经过风雨洗礼的心是强大的、宽容的、乐观的、睿智的,肖朝美望着我和小董说。
  眼睛哭肿了,流不出泪了;手捶腿捶累了,终于才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自己该怎么办,该如何面对未来。家里的情况摆在那里,按照当时农村的现实和左邻右舍的情况以及自家的经济状况来看,能够把初中读毕业就已经不错了。如果继续读高中,学费怎么办?钱从何来?而且,最要命的是,肖朝美那年就根本没有填报过普通高中。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总是能很快摆脱悲伤,走出困境。肖朝美说:“但是我还是不甘心,心想不能读幼师,想办法去试试普通高中吧。钱嘛,自己不是真的缺脚少腿,总会有办法的。”于是,她鼓起勇气找到了教育局的领导,胆怯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领导,我因腿有残疾被职中幼师班拒绝了!但我就是想读书,可我又没填报普通高中,请领导帮我给会理一中说说,让我去一中读高中吧!”
  看着她纯真的脸上写满读书的渴望,再翻翻她的成绩单,确实是块读书的料子,县教育局的领导决定给她个机会,于是找来一中的校长,为她安排好了相关事宜。就这样,肖朝美终于如愿以偿再次走进了学校。
  肖朝美非常珍惜这失而复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学习之外,生活中她还是个热心人,谁有个什么事需要帮忙,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她当时在一中很有名,同学认识她不是因为她走路有点跛,而是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总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老师认识她不仅是因为这些,还因为她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一个非常懂事的“小大人”,当然也因为她总是最后一个交学费。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自己不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肖朝美想方设法去挣钱。周末、节假日,她便到离家30里外的山上捡拾松果、木屑挑到街上换钱。她说:“当时满满一挑松果,只能换1.5元。要挣够一学期的学费,小肩膀都要脱一层皮。”看到有人卖灯草,她便又去采灯草。“虽然采灯草不那么费力,但是要剥出灯草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常常弄断,断了就卖不出去了。”说起曾经的艰辛,肖朝美眼中闪现出的却是兴奋和快乐的亮光。看来,她并没有把那些苦日子当成是吃苦,至少现在回想起来不是,而是一种磨练。
  “最有成就的还是找到当时修建粮食局的包工头,请求他同意我到工地打小工,30天,我挣了一百零五块钱,我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够了!”那时没有搅拌机,砂灰就靠小工用手拌;没有运砂灰的机器,靠小工双肩挑,而且一天劳动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没有把力气和毅力是扛不下来的。
  时间就走到了1990年11月,离高考仅有半年多的时间了。而就在这时,肖朝美听说会理县人民医院来了名成都某大医院的外科专家,她想让自己的腿和正常人的一样,以后读书、考学不再受到限制,于是就迫切地想做这个手术。被点燃的希望之火再难熄灭,家里七拼八凑都还差230元钱才够手术费,一中的老师同学又为她捐款,凑够了手术费,她便迫不及待地自己走进了手术室。可是,命运再次和她开了个玩笑。住院85天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手术还彻底失败。   高考落榜、手术失败,从那以后,她就拄着双拐,三进两出做了四次大手术,每次手术下来她的右腿被六根钢筋对穿,8斤重的不锈钢架戴上就是好几个月。直到今天,她的右腿还有17条刀伤、12个洞痕。一连串的打击一度使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好多次她都成天足不出户,关在屋子里以泪洗面。
  生活还要继续。悲伤、痛苦过后,肖朝美再次站了起来,并且走上了讲台,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
  “所有的悲伤都忘了,只记得当时心中想的是:完了,更没有学校愿意要我了!”说起当时的情形,肖朝美平静的脸上起了一丝涟漪。继而坦然地说:“什么都不怪,只怪自己太追求完美了,想想当时,我比起那些无法站立的人来,已经好得很了,可自己偏偏不甘心。”
  “不过,也是因为这个手术,我结识了残联,拥有了现在的工作。”肖朝美就是这样,永远都这么乐观,永远都能从悲伤中找到力量,突破了自己!
  “有天,我到残联去,看到他们正在写招聘启事,要找老师来教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当时,一个没有学校名称、没有编制、没有正式教师、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固定场地、没有教学设备的“六无学校”在会理成立了。这个学校主要对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聋儿进行恢复训练。
  “领导,你们不要贴启事了,我来嘛,我会教得好的。”肖朝美抓住了这个她人生中难得的机会,向残联毛遂自荐。
  残联负责人看她拄着双拐,又是个小姑娘,头便摇成了拨浪鼓:“不行,不行。你一个小姑娘,哪干得了这活哦。才走了个小姑娘,再招个小姑娘,干不了几天你跑了,我又得重新招人,耽误事!”
  肖朝美一再请求,一再保证:“我也是残疾人,我晓得残疾人的心理,而且我从小就想当老师,只要你给我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干。要不,你们先试用一个月嘛,如果你们觉得我干得不好,可以不给我钱,在你们没有找到其他老师之前我也不会离开的。”残联看到她一脸的真诚和恳切,也苦于确实难找老师,便答应试用三个月。
  于是她跟着残联负责热走进教室,孩子们由于远离父母,个人卫生确实很差。但是她没有一丝嫌弃他们的样子,而是笑容可掬地拉拉他们的小手,摸摸他们的小脸,夸张地张大嘴巴和他们说话,怕他们听不懂,还辅以手势。孩子们一会儿就和她亲近起来,过来拉拉她的衣角,摸摸她的双拐。
  “从那天起,我与这些孩子同吃同住同娱乐。我说话唇型的幅度也慢慢变得特别大,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后模仿发音。发现没有,我的动作也特别夸张,这都是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养成的,听不见,就只有靠眼睛来观察,动作幅度小了,他们模仿不准确,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肖朝美望着我和小董说。
  由于自己手术失败,再加上干了这个活,肖朝美就特别关注残疾人方面的消息,当了解到新生儿的听力能够在发音的黄金时段7—8岁左右修复治疗时,她高兴极了,她便尽心尽力地训练着孩子们。
  24年来,肖朝美培养了来自凉山州17个县(市)以及省内外的聋哑儿童共498名,这些孩子95%的聋儿来自农村且都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家境十分贫寒,年龄大都是在5—8岁,听力损失在80至110分贝之间,并全都是寄宿于学校。但经过肖朝美老师生活上的精心照顾,通过艰苦细致的语言训练、早期功能训练和智力开发,到目前为止,已有215名聋哑儿童从不会说话到能开口说话、读书看报、能和常人进行交流,有95名聋哑儿童进入了正常学校随班就读,还有7名已考上大学。这些孩子毕业后都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接下来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为了让孩子们不因补贴少而吃不好,也为了能在孩子们生日时给他们一颗水果糖,肖朝美又“经起商”来。
  她知道才在县城南郊建的丝厂招的都是年轻人,便想到到那里卖烧烤生意一定会好。于是,肖朝美就借来自行车,把自己的工资垫出来买了工具,每天上班前买材料准备,下班后就骑车摸着夜路到离县城5公里外的丝厂卖烧烤。果然如她所想,在那里,她平均每晚能卖80元左右,而当时她自己每月才80.3元的工资。在她的补贴下,孩子们在这个学校里快乐地成长着。于是她对孩子们无私的爱,就顺理成章地换取了家长的信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领导破例为她解决了编制问题,让她得以一门心思的扑在聋儿语训事业上。
  在肖朝美的身上还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她凭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用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展开羽翼,撑起了聋儿孩子们的天空,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命运曾经捉弄过她,但她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散发出了能够照亮他人的光芒。
  肖朝美给我和小董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自己!给我和小董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快乐生活!
  “感谢自己,快乐生活。”肖朝美、小董和我的三人小聚就这样结束了,没有人提议齐诵,可我们的心里回荡的却是同一首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其他文献
当你面对这篇文章的时候,沙马友古或许已经从万里之外的英伦回到了祖国。  你要问,沙马友古是哪个哟?简答地回答你吧,他是我们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残疾人联合会的理事长。他本身就是一个残疾人,驼背,身高只有一米四四,但忙碌充实的工作为他带来的总是幸福的阳光。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当“官”,当的还是为与自己境遇相似的残疾人群体服务的“官”。  时常听人说,当官好啊,吃香的喝辣的,小车去飞机来,台子上叽叽
期刊
前言  彝族大“毕摩”:毕阿苏拉则(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一位主要是凉山地区家喻户晓的古代大毕摩、文化大使者。“毕摩”一词,为彝语音译,所指的是经师,有人曾把它译为祭司,但不确切。其中“毕”,为毕摩,即:专肆毕摩文化事业的人,所以说是后人尊称他为“毕”的;“阿苏(石、史)拉则”是他的名。  阿苏拉则出生于江(金沙江)对岸的母孜拉伙(为今云南省巧家县境),其妻为江对面的斯耿土司之女。据彝经《颂毕祖》中
期刊
教育,乃是提高民族素质之本。教育的兴衰,决定着民族的兴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劳动者素质可谓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提,尤其是民族聚居地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管理无序,更要有充分认识、清晰思路和有力措施,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做扎实铺垫。笔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略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师资
期刊
奔赴勒乌山峰村  入夏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连绵起伏的大山格外美丽,云雾缭绕的峰峦,奇险壮观的峡谷,激荡轰鸣的水流,原始古老的森林,构成一幅小凉山和谐的生态画卷,充满勃勃生机,令人向往。  峨边,是市作协撰写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重点,当我接受到采访勒乌山峰村第一书记周文杰的任务后,第二天一大早,便在县文联副主席贝史根尔的陪同下,驾车离开县城,沿峨(边)美(姑)路向西南方向驶去。  坐落在小凉山腹地的勒
期刊
会理是建昌黑山羊中心产区,国家黑山羊核心群繁育基地。会理黑山羊,为四川六大山羊品种之一,以其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遗传性稳定,品质优良著称。会理黑山羊肉质细嫩,膻味轻,鲜而不腻,是厨中滋补佳品。羊肉全锅汤、羊肉火锅、火爆羊肝、烂刀羊肉、红烧羊肉、粉蒸羊肉、羊肉米粉……古朴原汁的美食,让人尽享舌尖上的美味。关于会理羊肉的龙门阵,雅的俗的,荤的素的,更是说不完,道不尽。  奇葩的证明  包谷扬花的季节
期刊
“哪怕只剩一只手,我也要奋力划向梦想。”这是同乡小伙杨克古留给我的印象。然而,想采访他的心愿迟迟未能达成,办公室事多,没法走开。多少有些意外的是,2016年9月8日临近中午时,盐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厚屺却把杨克古约了来。  眼前的杨克古,中等身材,结实而有力,左臂齐肩残缺。显然是得益于长期游泳,整个人的形体显得协调、匀称、健美,这让我突然有了第一次面对断臂维纳斯的感觉,想象断臂后依然美丽的维纳斯断
期刊
如若编著一部《当代彝族音乐史》,少了“吉克曲布”这四个字,就如欧美流行音乐界大卫·福斯特的缺席,華语流行乐坛少了罗大佑一样不免缺憾。音乐人吉克曲布,在近些年转向幕后、回归故乡之后,他在做什么?南非国际交流之行对他个人生命的触动几许?就当代彝族音乐创作的重要途径、艺术(音乐)创作对生命现实的意义、艺术(音乐)理想抱负和个人/族群的休戚与共之关联,“老鹰”吉克曲布在与吉洛打则做了深度对话,较为全面地将
期刊
1:土地的召唤者  作为出生于大凉山的阿苏越尔,自身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他目睹民族的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绝望与希望,贫瘠与富饶,忠诚与背叛,传统受到的冲击与裂变。这是他生存的全部内容。因此,顶礼膜拜代替了探险猎奇,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代替了表面元素的罗列铺陈。地域与身份认同,文化与母语的传承注定他的还乡不是建立在对于漂泊意义上的归乡之思,既主流汉语写作的“乡愁”单一层面的游子羁旅之叹。也避免了流于形
期刊
聋波,是彝语,即:聋子。我的幺弟,打小就得了“中耳炎”,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尽管母亲倾尽全力但毕竟不是医生,幺弟还是“聋波”了……写这首诗,是想起了我的幺弟,还有那些像我幺弟一样的兄弟姐妹。  ——题记  嗨,你好,聋波,我的亲幺弟  你说,在这世间就我们俩最亲  你说,心里话都愿意对我说  听不见的苦恼是一重  看得见的伤害是千重  听不见鸟语,你却能感受得到  听不见花香,你却看见了花开花落  
期刊
冉光林,一个因意外事故终身瘫卧的残疾人。曾经极度失落的他,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为了至亲的人,他咬紧牙关,扛起了整个家。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冉光林不仅由一个意志消沉的残疾人变成了宁南有名的养鸡大户,他的励志故事也传遍了县内外。历经凤凰涅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心残志不残,只要肯努力,残疾人同样可以创造辉煌!  车祸致残妻离父亡  冉光林,家住宁南县披砂镇小田坝村四组,原来的他,和大多数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