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ai8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推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水平应不断提升。本文针对现有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剖析现有研究所受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重建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中“讲坛理论”与“草根理论”整合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 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06-04
  
   自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触及社会领域中的各个方面。作为传播与培养基地的学校面临信息技术冲击时,对于校长信息素养的讨论已不可回避。我国推行“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我国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生成的现实困境
  
  我国在近年来的“校校通”等措施的推动下,校长被信息技术推到了学校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然而,校长信息素养的研究还处在对企业管理者信息素养标准的类推及演绎阶段。因此对校长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应坚持辩证的观点,即“对校长现有信息素养研究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校长信息素养研究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已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我们应坚持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唯有如此,我们才有理由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在现有校长信息素养研究的基础上反思校长信息素养的弊端和问题。
  1.校长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伴随着教育技术催生的学校变革,我国对国外已有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引进远远不够。自1989年国家教委建立《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NEMIS)》以来,相继发布《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教职工管理基本信息集》(1992)以及《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基本信息集》等政策文件,尤其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2)的出台,使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较为全面描述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四大块包含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要求,但是这一框架却远远不能容纳现实的学校管理问题。
  随着学校管理日益从静态转向动态,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知识管理逐渐融入传统学校管理的视野,并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负责人——校长,应该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一代校长培养的严峻问题。
   2.校长信息素养的概括性不强
   我国校长信息素养的概括性不强,理性的穿透力不够,是当前信息素养生成的另一实质性问题。尽管“三层次”论(即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四层次”论(即指信息的意识与态度、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的应用与创新、信息的社会责任)等研究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内涵、途径、目标、任务等,但校长对这些研究的领略却似是而非。更为简单地说,就是“层次信息素养”的解剖是以国外研究为底板,缺失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及其学校管理的具体问题的概括性和理论的穿透力。
   作为基础理论的“信息素养”研究不能翔实服人,而只是贩卖企业管理或“条条框框”的看似正确、全面的知识,那么校长们拒斥“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诚然,由于国内信息技术受到经济条件及起步较迟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有效选择国外研究能少走很多弯路。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下,我们不能对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简单地拿来或轻易地否定,而只能辩证地进行扬弃与超越。
   3.问题意识薄弱
   管理者缺乏对必要内容的取舍,也是信息素养生成的问题症结之一。作为现代管理知识的基本要素,信息素养不仅是科学技术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的基础,更是一种人文理念的延伸。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信息素养会使校长不假思索地转移给学校中层管理者,认为这是普通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形成意识诋毁。正在经历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自教育行政领导及校长直至普通教职员,都对信息素养的养成缺乏一种信心,缺乏勇于接受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过去传统的管理层级结构中,依赖等级组织及其运转机制,教育行政领导树立权威、校长拥有决断权、教师掌控课堂,而多媒体、网络化的推进,在一种开放、多元兼具质疑的信息化时代对教育领域中的主导者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压力与徘徊中,容易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专家们炒作的“信息素养”内容,却没有认清“自己的问题”、有效地“选择自己所需”。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甚为严重。可以说,当前的“信息素养”来自草根研究很少,自然而然导致理论的说理性和概括性不足,实践绩效、指向性不强,以至于许多校长都认为“自己不需要培训”。
   这种尴尬的局面让我们反思:信息素养怎样才能走进校长培训课堂?在校长亟待解决的信息技术问题中如何体现?现有的信息素养框架应该完善到何种程度?怎样缩小理论指导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距离?
   这个判断提示我们:作为现代学校管理者的素养研究能不能对学校管理实践直接指导?有没有一种信息素养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起到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学校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校长信息素养研究自身定位不明,不能“独善其身”也许是校长信息素养难以生成的另一个症结所在。
  
   二、我国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属于引进词汇,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基本是从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开始的。依据相关文献,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历经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89年)、《信息素养全美论坛和终结报告》(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8)等研究机关及相关学术论坛不断扩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已容纳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主要内涵。
  时至21世纪,尤其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取得辉煌成就,日益使人们把信息素养界定为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研究视角分析,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表现为整体论、层次论、实用论三种主流研究方法。
   2.我国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从研究机构、作者、主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主题内容为例,以现有期刊文献为基点划分为五个方面:信息素养基础理论研究,25篇,占总量的10.92%;国外信息素养研究介绍,19篇,占总量的8.30%;信息素养教育,141篇,占总量的61.57%;各类人员的信息素养研究,35篇,占总量的15.28%;信息素养评价与评价标准,8篇,占总量的3.49%。[1]
  以上数据反映出,针对学校管理者及校长信息素养研究的成果不足,尤其是处于信息技术市场稳步上升的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信息素养就更少。从政府层面的文献看,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适用于普通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此外,有部分学者对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作了相关探究。
其他文献
对大亚湾典型柱状沉积物中C、N、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柱状沉积物中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8~1.53)×10-2、(316.24~570.47)×10-6、(20
于2013年8月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香农-维纳指数、物种均匀度以及丰富度指数,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的分布以及优势种等进
Metformin,a safe and inexpensive drug widely used to lower blood glucose in type 2 diabetics,is the most popular antidiabetic drug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or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是人体所需能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小麦的营养品质主要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及其平衡程度决定。小麦籽粒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
学位
0引言平顶山天源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的60万吨真空制盐生产线于2005年7月份建成投产。包括锅炉、汽轮发电机、制盐等全线生产过程采用了DCS控制系统,为公司的生产管理、操作运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a meta-signature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to predict putative microRNA (miR
本刊讯2007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教育信息化应用产品供需双方交流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政府采购专家、全国各级院校代表及企业代表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了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plic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from HBsAg-positive mothers on HBV intrau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