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套健全的地铁信息系统应该能够解决城市发展、地下空间、人的各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在地铁换乘站中的视觉信息系统设计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公共环境。以对地铁站进行大量调研为基础,结合现有国内外城市地铁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和比较,就地铁站空间、导向设计、标识系统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视觉信息设计理论入手,探讨地铁空间中的字体设计、色彩设计和指示设计等设计元素的优化改造。关注地铁空间人们的心理状态,安全、快速的引导乘客完成整个车站的旅程。不盲目追求设计的“简约”,认真分析地铁不同换乘站中的受众、内容、背景、环境等对认知和理解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做出适当的信息设计。并以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站为例进行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统一而连续的信息系统,为有效的疏导客流,提高地铁的运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北京地铁 换乘站 视觉信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48-04
一 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综述
1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主要以导向标识系统呈现。导向标识系统的作用是使用户快捷、准确地与空间进行信息交流。随着1863年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在英国伦敦建立,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系统产生了。1969年10月中国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地铁,发展最快的是上海地铁,2010年,上海的地铁规模与伦敦、纽约这样的世界级大城市基本相当,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铁长度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之一,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建设也在继续发展中。庞大的地铁系统带来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巨大的地下空间。如何完善地铁空间的导向性标识系统也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作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的一部分,地铁空间的交通导向设计也应该是城市建设公共政策的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决策者在进行交通建设规划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整体设计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形态架构,将传统的企业CIS(Corporate Identity Svstem)理论导入到地铁空间的导向性标识系统中,考虑到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在城市总体的形象规划原则中沟通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导向,建立新型整套的、科学合理并系统规范的地铁空间导向性标识系统。
地铁空间连接了地下的商业空间和地面设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下交通流线,如果没有一个适合的地铁导向标识系统,不但将会给生活在城市的们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还会妨碍到经济和社会等很多领域的发展。轨道交通车站中的标识系统具有两重性,既具有指令性交通标识(如机场,车站,码头,道路标识等)的作用,又具有引导性公共设施符号标识的功能。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交通建筑的一种,在客观上又要求其使用者能够快速移动,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在其中的无效停留时间,所以标识系统对于轨道交通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标识对轨道交通的地下站而言,其作用与意义则更加明显。
2国外地铁站信息设计发展
说到国外地铁的导向系统的发展,我们必然会想到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一英国伦敦地铁系统。1863年,世界上第一个“大都市铁道”投入运营,当年就运载乘客950;5多次。伦敦地铁不仅开启-iF_个全新的交通方式,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空间导向设计,对整个世界地铁空间导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平面设计家琼斯顿为英国铁路系统设计了无装饰线字体——“铁路体”。英国政府在1916年正式把这种字体作为标准字体运用到伦敦地铁系统上,并将该字体运用到整个地铁空间系统的指示标识系统中,成为世界第一个正式在公共场所运用无装饰线体的国家。(图1)
日本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中的标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造,目前已趋于完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设置与设计理论。标识系统设置的规范化,成为日本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技术标准的首要组成部分。日本为了统一和规范轨道交通系统,由相关的政府机关制定设计标准。(图2)
总之,发达国家的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特点,我们可以用天上、地下、临时、便携来概括。标识的安放并不局限于墙壁侧面或悬挂于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也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乘客在地铁站室内空间的行为活动来确定的,虽然它们的安置形式有所变化,但总归是为了方便乘客为目的。
3国内地铁站信息设计发展
上海是我国大陆地区快速轨道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因线路建设初期对标识系统的作用认识不够,标识系统缺少统一规划,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一号线设置于检票机前的地域信息标识,影响乘客出站,造成了人流的混乱。吸取一号线的经验教训后,上海交通局制定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识设置规定》,为今后上海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标识的设置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图3)
广州和深圳地铁紧随上海地铁之后发展起来,其标识系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学习和借鉴。地铁每条线路的标识设计都应有各自的颜色,各有特色,利于辨认和区分。(图4)
北京地铁从1965年开始建设,自1977年作为民用交通设施以来,几经调整与改造,发展为现在的一号线和二号线。到2021年,北京将有27条轨道交通线进入运营,总的来说,北京地铁标识系统还处于一个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原有的标识系统要与新的标识系统相融合,改造旧的空间以便适应新增的功能设施,通过标识系统设计优化空间和人流路线,提高地铁站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地铁的运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图5)
总之,国内地铁的视觉信息系统由于发展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跨度较大,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设计理念与呈现形式,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线路的信息系统也不能做到统一,这使乘客在换乘地铁时加大了认知成本,同时造成了认知混乱,必然造成地铁运力的下降。随着地铁在中国各个城市的不断发展,视觉信息系统也要在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寻求统一。 二 北京地铁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现状调查
1 北京地铁换乘站乘客行为调研情况
调研时间为2012年9月至11月,考虑到了针对高峰时段和闲暇时段的差别,通过站和换乘站的客流差别等因素,笔者在每个时段都会在通过站和换乘站进行随机调研,并通过主动与乘客交流和进行咨询服务的措施与被调研乘客进行简单沟通。通过统计的数据发现以下现象:
(1)迷失的情况
在125位被调查者中,共有79.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路线的困扰,其中有67人程度较浅,仅仅为有一点晕,这类人群应该是对地铁较为熟悉的人群,能够达到经常乘坐地铁的程度;完全晕占有9.6%,这类人群不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或者是外来人群,对环境认知感较差;无迷路情况的占有17.6%人,这类人群通常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对环境很熟悉。说不清楚的人群占有19.2%人,这类人群也属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群,迷失程度完全由现场而定。
(2)迷失的地点
在迷失的地点中,找不到地铁出入口的占有30.4%的人,说明地铁出入口的导向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导向没有结合好,在较远距离没有针对地铁出入口的导向信息。在迷失人群中在站厅迷失的有23.2%人,说明在站厅这个区域内还需要设置必要的导向信息或是咨询信息。在站台迷失的占有40.8%人,这个数值是所有数据内最高的,说明站台的迷失程度最为严重,相对比通道内迷失仅为5.6%人来说,这个区域的问题是我们要重点分析和解决的。
(3)迷失的原因
在迷失的原因中,空间方面占有73.6%人,说明人们还对这种高站台低站厅,通过通道相连的空间形式还是比较陌生,与人们平时接触的空间比例有一定差别,使人在这个环境中不熟悉。标识方面的原因占76%人,这是这次调查中乘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中重点调查了乘客对标识的印象,其中下车要四处寻找的有56.8%人;标识远处的看不见近处的没有自己需要的占有34.4%人;看不懂的占有7.2%人;重复性标识太多,不好分辨的占有53.6%人;满眼都是标识,没有秩序和规律的占有62.4%人。人流方面的原因占36%,自己本身问题的原因占17.6%。
2 调研问题总结
根据笔者调研,再结合经验总结法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下列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标识中图形使用的比较少,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缺少图形并貌。
②标识本身尺寸大小不统一,字体也不统一。
③标识安装位置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在交通节点的标识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在单纯通过性的空间反而设置大量标识,误导乘客。
④标识线路色使用不规范,与北京轨道交通线路标识色相差明显,并且线路色在换乘站区分不够明显。
⑤标识内容信息单一,缺乏对服务设施的引导。
⑥广告、海报信息过量。
⑦在换乘站的换乘厅,由于两条线路的建设跨度时间长,标识形式不统一。
⑧综合信息只在站台层有设置,换乘厅设置不足。如果乘客下车没有注意到站台的信息,则会迷失出站方向。
⑨两股人流方向的标识同时设置在一起,如站厅层柱子上同时出现出站和乘车标志,两股相反的人流都要参照同一个位置的标识。
⑩大空间的站厅层出入站标识设置不连续,尤其是出站路径较长,但很难看到标识。设计的标准化与各站环境个性各异之间矛盾,即差异性不足。标识本身制作工艺略显落后,材料的时间效能差,有褪色、脱落、起翘等现象。并且不能做到及时修复更新。(图6~图10)
三 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再设计
1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规菏性:依据国家和地方标准、法规进行规划和设计。标识中使用的图形、文字优先采用国标和国际惯例。
统一性:同类标识在颜色、字体、规格、位置、表现形式等方面应统一规划。这样建立起来的视觉习惯将有助于乘客按系统线索寻找目标。
连续性:根据乘客“进站一出站”行为模式进行标识内容和设置位置的规划。导向标识应设置在使用者需要的所有场所。各标识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为乘客寻路提供连续引导直至乘客结束经由地铁的行程段。
单纯性:标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图形优先于文字。
可读性:由于标识是设置在建筑物上,所以标识的大小与观看位置的距离有关,应该设置在可以明确读懂的恰当位置。
美观性:讲究美观的标识系统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还能舒缓乘客心情。注重和车站其他构件联合设置,讲究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使整个空间具有整体美,成为地铁环境和谐舒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设计方案阐述
(1)指示
在导视系统中箭头是一个最基本的识别符号,它的功能是指示方向。箭头的设计有宽有窄,有粗有细。而在地铁视觉信息系统中,箭头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指示作用。世界各大导视字体中也将箭头设计作为其重要的设计内容。不同场所的箭头样式需求不同,粗放的箭头没有流动感,而过于纤细的箭头又会从视线中消逝。箭头符号细节处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箭头两端的末端与箭头的杆部平行;另一种是,箭头两边的末端被切成直角。分析两款箭头,虽然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前者从速度感上来说优于后者。(图11)
根据地铁人流行走方式与速度的需求,笔者试设计一款箭头(右下图),将箭头的杆部拉长,使箭头的方向感更加明确,且加强流动感。再将箭头折角部分切成圆角,去掉尖锐感,外形更加親切,使得处于地下空间的乘客焦虑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色彩上使用黄色与黑色搭配,有更强的提示性。比较现在正在使用的箭头,外形更加精致,旧的箭头过于厚重,在灯箱的光晕影响下容易造成模糊不清、混为一团的现象。(图12~图13) (2)字体
字体是各类设计的重中之重,字体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在视觉信息设计中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字体是信息传递的直接载体,清晰易读的字体可以更有效地使信息得到传达。
西文的字体设计规律中要求“内争空间,外要位置”。“内争空间”的意思是要通过不通的方法扩大字符的内空间,这种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小写字母的x高度设计的较高,字符内部的空间较宽阔以提高识别性,“外要位置”是尽可能增加字符之间的空间,这有点像中国国画中的“计白当黑”的哲学,这是因为大多数地铁导视牌采用灯箱形式制作,内部光源会产生“光晕”的物理錯觉,所以字符之间不可能靠得太近,要不然会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这就要求字符之间的距离要比传统的字体要大,但是很多情况下导视牌使用中要标出复杂的路名,所以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需要字体的字符比较狭窄,特别是大写字母的字符设计要比较窄。而且通过削弱笔画的锐角,最大限度地减少锐角所造成的光晕效果。除了以上的一个原则之外,提高字体的笔画特征也可以提高字体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识别速度。(图14)
因为国内甚少有专门介绍交通专用字体的信息,而且国内交通导视牌系统做得非常混乱。虽然中文字体和西文字体有着不同的设计哲学和理念,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系统,但是很多字体方面方法是雷同的,就像“内争空间,外要位置”的原则也可以遵循,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雅黑”字体的设计理念中获得一些可行性,比如齐立在《微软雅黑的设计》一文中提到“首先打破传统结体方式,采用大字面设计,字怀放开,增大内白,使文字方正,布白匀称。由于字体中宫放开,使文字的适用性也随之增强,不但适合小级数文字的使用,更适合屏幕显示。”通过用比较放开中宫,使字符的字面增大,而提高可读性。而“采用独创的手法对笔画进行特殊处理,减少交错连笔处的黑度,使字的整体灰度更好,更清晰,更适合屏显。”也可以使字体的内空间扩大。当然雅黑是一款屏显专用字体,所以不可能实用于交通导视牌,比如它的字形较常规黑体其字形要宽很多,由于采用了字形扁方,重心平稳,缩减字符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话,可以加速视线在字符之间的浏览熟读,行气贯通流畅,比较舒适易读。(图15)
综合前面所分析字体的选择,笔者试选择出中英文各四款字体进行对比分析:方正兰亭黑、微软雅黑、方正兰亭准黑、方正兰亭大黑、Frutiger CE 55 Roman、DINPro Medium、Helvetica Neue LT Pro 55Romen、Frutiger LT 57 cn。考虑到由于导视牌大多采用灯箱设置,笔者对这8款字体进行了两种光晕模拟,其中中文字体方正兰亭准黑在字形结构更加紧凑,汉字的中宫收放恰当,字与字之间气势连贯,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导视字体的选用方案。英文中Frutiger cE 55 Roman字母开口大,在远距离识别时有明显优势,不易发生字母混淆的情况,在应用时与中文搭配需要略缩小字母间距,使之更加连贯。(图16)
(3)色彩
此设计方案的基本颜色采用白底蓝字,左右配以黄底黑色箭头。在地铁空间中,其全封闭式的空间形态使人们渴望光亮,采用白色背景的灯箱,不仅可以起到导视设施的作用,也可作为辅助照明设施,并且在地下空间,视野范围内大部分背景色为深灰色,将导视设施设置为白色能够使其更加清晰明显。(图17)
(4)线路符号
线路符号的设计含义:线路符号由圆圈与各条线路数字组成。圆圈有将人们视线聚焦的能力,而在圆圈上用白色十字线断开,更是加强了这种聚焦效果,也使得符号整体有透气感,让本已处在地下封闭空间的人们感到一种舒缓之意,此符号也寓意着地铁的交错贯通,四通八达。(图18)
(5)换乘通道信息的连续
在换乘通道中为了加强乘客方向自信感,导视设施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新的设计方案中将顶部灯光用代表不同线路的颜色遮罩,再将照明设施的形状设计成连续的箭头,这样利用通道中的照明设施形成一条倒流线,能够更好地诱导乘客行至目的地铁线路。(图19~图22)
结论
地铁视觉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选用醒目的色彩与适宜的材料,精心构思,细心设计。同时,结合车站周边环境的特点与建筑空间的形式,合理布置,达到最佳的服务与使用效果。在了解功能性的基础之上,开始思考导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问题,力图从审美、品质和创新的角度来关注当今世界上的优秀导视系统设计。
从设计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导视系统形式载体进行个性化的研究与设计,完全可以不必将导视信息的载体局限于常规的指示牌类载体上,可以从空间、墙面、立柱、箭头等诸方面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脱离了指示牌的束缚,设计手法可以相对显得自由、轻松,其强烈的形式感甚至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一种风格延续,将信息系统从平面范畴发展到了空间范畴。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指示牌的造型、材料、色彩以及指示信息的字体、符号、编排等方面着手研究,虽然导视系统的设计元素并不多,也不是很复杂,但是细节上的处理往往决定了品质的高低。
文章的最后章节,进行了一些的设计探索尝试,对北京地铁东直门视觉信息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设想和设计方案,从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理论出发,强调信息实用性,希望以最大限度的信息有效性呈现视觉信息系统。虽然这些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也有所不足,不够成熟,但是这探索道路上的一小步也许正是今后迈向成功的关键。面对国内地铁导视系统简单化、雷同化的现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北京地铁的视觉信息系统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
关键词:北京地铁 换乘站 视觉信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48-04
一 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综述
1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地铁换乘站信息设计主要以导向标识系统呈现。导向标识系统的作用是使用户快捷、准确地与空间进行信息交流。随着1863年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在英国伦敦建立,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系统产生了。1969年10月中国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地铁,发展最快的是上海地铁,2010年,上海的地铁规模与伦敦、纽约这样的世界级大城市基本相当,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地铁长度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之一,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建设也在继续发展中。庞大的地铁系统带来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巨大的地下空间。如何完善地铁空间的导向性标识系统也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作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的一部分,地铁空间的交通导向设计也应该是城市建设公共政策的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决策者在进行交通建设规划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整体设计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形态架构,将传统的企业CIS(Corporate Identity Svstem)理论导入到地铁空间的导向性标识系统中,考虑到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在城市总体的形象规划原则中沟通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底蕴、精神品格、价值导向,建立新型整套的、科学合理并系统规范的地铁空间导向性标识系统。
地铁空间连接了地下的商业空间和地面设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下交通流线,如果没有一个适合的地铁导向标识系统,不但将会给生活在城市的们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还会妨碍到经济和社会等很多领域的发展。轨道交通车站中的标识系统具有两重性,既具有指令性交通标识(如机场,车站,码头,道路标识等)的作用,又具有引导性公共设施符号标识的功能。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交通建筑的一种,在客观上又要求其使用者能够快速移动,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在其中的无效停留时间,所以标识系统对于轨道交通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标识对轨道交通的地下站而言,其作用与意义则更加明显。
2国外地铁站信息设计发展
说到国外地铁的导向系统的发展,我们必然会想到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一英国伦敦地铁系统。1863年,世界上第一个“大都市铁道”投入运营,当年就运载乘客950;5多次。伦敦地铁不仅开启-iF_个全新的交通方式,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空间导向设计,对整个世界地铁空间导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平面设计家琼斯顿为英国铁路系统设计了无装饰线字体——“铁路体”。英国政府在1916年正式把这种字体作为标准字体运用到伦敦地铁系统上,并将该字体运用到整个地铁空间系统的指示标识系统中,成为世界第一个正式在公共场所运用无装饰线体的国家。(图1)
日本快速轨道交通车站中的标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造,目前已趋于完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设置与设计理论。标识系统设置的规范化,成为日本各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技术标准的首要组成部分。日本为了统一和规范轨道交通系统,由相关的政府机关制定设计标准。(图2)
总之,发达国家的地铁标识系统设计特点,我们可以用天上、地下、临时、便携来概括。标识的安放并不局限于墙壁侧面或悬挂于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也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乘客在地铁站室内空间的行为活动来确定的,虽然它们的安置形式有所变化,但总归是为了方便乘客为目的。
3国内地铁站信息设计发展
上海是我国大陆地区快速轨道交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因线路建设初期对标识系统的作用认识不够,标识系统缺少统一规划,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一号线设置于检票机前的地域信息标识,影响乘客出站,造成了人流的混乱。吸取一号线的经验教训后,上海交通局制定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识设置规定》,为今后上海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标识的设置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图3)
广州和深圳地铁紧随上海地铁之后发展起来,其标识系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地铁学习和借鉴。地铁每条线路的标识设计都应有各自的颜色,各有特色,利于辨认和区分。(图4)
北京地铁从1965年开始建设,自1977年作为民用交通设施以来,几经调整与改造,发展为现在的一号线和二号线。到2021年,北京将有27条轨道交通线进入运营,总的来说,北京地铁标识系统还处于一个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原有的标识系统要与新的标识系统相融合,改造旧的空间以便适应新增的功能设施,通过标识系统设计优化空间和人流路线,提高地铁站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地铁的运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图5)
总之,国内地铁的视觉信息系统由于发展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跨度较大,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设计理念与呈现形式,甚至同一城市不同线路的信息系统也不能做到统一,这使乘客在换乘地铁时加大了认知成本,同时造成了认知混乱,必然造成地铁运力的下降。随着地铁在中国各个城市的不断发展,视觉信息系统也要在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寻求统一。 二 北京地铁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现状调查
1 北京地铁换乘站乘客行为调研情况
调研时间为2012年9月至11月,考虑到了针对高峰时段和闲暇时段的差别,通过站和换乘站的客流差别等因素,笔者在每个时段都会在通过站和换乘站进行随机调研,并通过主动与乘客交流和进行咨询服务的措施与被调研乘客进行简单沟通。通过统计的数据发现以下现象:
(1)迷失的情况
在125位被调查者中,共有79.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迷失路线的困扰,其中有67人程度较浅,仅仅为有一点晕,这类人群应该是对地铁较为熟悉的人群,能够达到经常乘坐地铁的程度;完全晕占有9.6%,这类人群不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或者是外来人群,对环境认知感较差;无迷路情况的占有17.6%人,这类人群通常以地铁为主要交通工具,对环境很熟悉。说不清楚的人群占有19.2%人,这类人群也属于经常乘坐地铁的人群,迷失程度完全由现场而定。
(2)迷失的地点
在迷失的地点中,找不到地铁出入口的占有30.4%的人,说明地铁出入口的导向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导向没有结合好,在较远距离没有针对地铁出入口的导向信息。在迷失人群中在站厅迷失的有23.2%人,说明在站厅这个区域内还需要设置必要的导向信息或是咨询信息。在站台迷失的占有40.8%人,这个数值是所有数据内最高的,说明站台的迷失程度最为严重,相对比通道内迷失仅为5.6%人来说,这个区域的问题是我们要重点分析和解决的。
(3)迷失的原因
在迷失的原因中,空间方面占有73.6%人,说明人们还对这种高站台低站厅,通过通道相连的空间形式还是比较陌生,与人们平时接触的空间比例有一定差别,使人在这个环境中不熟悉。标识方面的原因占76%人,这是这次调查中乘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中重点调查了乘客对标识的印象,其中下车要四处寻找的有56.8%人;标识远处的看不见近处的没有自己需要的占有34.4%人;看不懂的占有7.2%人;重复性标识太多,不好分辨的占有53.6%人;满眼都是标识,没有秩序和规律的占有62.4%人。人流方面的原因占36%,自己本身问题的原因占17.6%。
2 调研问题总结
根据笔者调研,再结合经验总结法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下列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标识中图形使用的比较少,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缺少图形并貌。
②标识本身尺寸大小不统一,字体也不统一。
③标识安装位置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在交通节点的标识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在单纯通过性的空间反而设置大量标识,误导乘客。
④标识线路色使用不规范,与北京轨道交通线路标识色相差明显,并且线路色在换乘站区分不够明显。
⑤标识内容信息单一,缺乏对服务设施的引导。
⑥广告、海报信息过量。
⑦在换乘站的换乘厅,由于两条线路的建设跨度时间长,标识形式不统一。
⑧综合信息只在站台层有设置,换乘厅设置不足。如果乘客下车没有注意到站台的信息,则会迷失出站方向。
⑨两股人流方向的标识同时设置在一起,如站厅层柱子上同时出现出站和乘车标志,两股相反的人流都要参照同一个位置的标识。
⑩大空间的站厅层出入站标识设置不连续,尤其是出站路径较长,但很难看到标识。设计的标准化与各站环境个性各异之间矛盾,即差异性不足。标识本身制作工艺略显落后,材料的时间效能差,有褪色、脱落、起翘等现象。并且不能做到及时修复更新。(图6~图10)
三 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再设计
1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规菏性:依据国家和地方标准、法规进行规划和设计。标识中使用的图形、文字优先采用国标和国际惯例。
统一性:同类标识在颜色、字体、规格、位置、表现形式等方面应统一规划。这样建立起来的视觉习惯将有助于乘客按系统线索寻找目标。
连续性:根据乘客“进站一出站”行为模式进行标识内容和设置位置的规划。导向标识应设置在使用者需要的所有场所。各标识之间必须具有连续性,为乘客寻路提供连续引导直至乘客结束经由地铁的行程段。
单纯性:标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图形优先于文字。
可读性:由于标识是设置在建筑物上,所以标识的大小与观看位置的距离有关,应该设置在可以明确读懂的恰当位置。
美观性:讲究美观的标识系统不仅能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还能舒缓乘客心情。注重和车站其他构件联合设置,讲究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结合,使整个空间具有整体美,成为地铁环境和谐舒适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北京地铁东直门换乘站视觉信息系统设计方案阐述
(1)指示
在导视系统中箭头是一个最基本的识别符号,它的功能是指示方向。箭头的设计有宽有窄,有粗有细。而在地铁视觉信息系统中,箭头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指示作用。世界各大导视字体中也将箭头设计作为其重要的设计内容。不同场所的箭头样式需求不同,粗放的箭头没有流动感,而过于纤细的箭头又会从视线中消逝。箭头符号细节处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箭头两端的末端与箭头的杆部平行;另一种是,箭头两边的末端被切成直角。分析两款箭头,虽然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前者从速度感上来说优于后者。(图11)
根据地铁人流行走方式与速度的需求,笔者试设计一款箭头(右下图),将箭头的杆部拉长,使箭头的方向感更加明确,且加强流动感。再将箭头折角部分切成圆角,去掉尖锐感,外形更加親切,使得处于地下空间的乘客焦虑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色彩上使用黄色与黑色搭配,有更强的提示性。比较现在正在使用的箭头,外形更加精致,旧的箭头过于厚重,在灯箱的光晕影响下容易造成模糊不清、混为一团的现象。(图12~图13) (2)字体
字体是各类设计的重中之重,字体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在视觉信息设计中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字体是信息传递的直接载体,清晰易读的字体可以更有效地使信息得到传达。
西文的字体设计规律中要求“内争空间,外要位置”。“内争空间”的意思是要通过不通的方法扩大字符的内空间,这种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小写字母的x高度设计的较高,字符内部的空间较宽阔以提高识别性,“外要位置”是尽可能增加字符之间的空间,这有点像中国国画中的“计白当黑”的哲学,这是因为大多数地铁导视牌采用灯箱形式制作,内部光源会产生“光晕”的物理錯觉,所以字符之间不可能靠得太近,要不然会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这就要求字符之间的距离要比传统的字体要大,但是很多情况下导视牌使用中要标出复杂的路名,所以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需要字体的字符比较狭窄,特别是大写字母的字符设计要比较窄。而且通过削弱笔画的锐角,最大限度地减少锐角所造成的光晕效果。除了以上的一个原则之外,提高字体的笔画特征也可以提高字体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识别速度。(图14)
因为国内甚少有专门介绍交通专用字体的信息,而且国内交通导视牌系统做得非常混乱。虽然中文字体和西文字体有着不同的设计哲学和理念,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系统,但是很多字体方面方法是雷同的,就像“内争空间,外要位置”的原则也可以遵循,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雅黑”字体的设计理念中获得一些可行性,比如齐立在《微软雅黑的设计》一文中提到“首先打破传统结体方式,采用大字面设计,字怀放开,增大内白,使文字方正,布白匀称。由于字体中宫放开,使文字的适用性也随之增强,不但适合小级数文字的使用,更适合屏幕显示。”通过用比较放开中宫,使字符的字面增大,而提高可读性。而“采用独创的手法对笔画进行特殊处理,减少交错连笔处的黑度,使字的整体灰度更好,更清晰,更适合屏显。”也可以使字体的内空间扩大。当然雅黑是一款屏显专用字体,所以不可能实用于交通导视牌,比如它的字形较常规黑体其字形要宽很多,由于采用了字形扁方,重心平稳,缩减字符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话,可以加速视线在字符之间的浏览熟读,行气贯通流畅,比较舒适易读。(图15)
综合前面所分析字体的选择,笔者试选择出中英文各四款字体进行对比分析:方正兰亭黑、微软雅黑、方正兰亭准黑、方正兰亭大黑、Frutiger CE 55 Roman、DINPro Medium、Helvetica Neue LT Pro 55Romen、Frutiger LT 57 cn。考虑到由于导视牌大多采用灯箱设置,笔者对这8款字体进行了两种光晕模拟,其中中文字体方正兰亭准黑在字形结构更加紧凑,汉字的中宫收放恰当,字与字之间气势连贯,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导视字体的选用方案。英文中Frutiger cE 55 Roman字母开口大,在远距离识别时有明显优势,不易发生字母混淆的情况,在应用时与中文搭配需要略缩小字母间距,使之更加连贯。(图16)
(3)色彩
此设计方案的基本颜色采用白底蓝字,左右配以黄底黑色箭头。在地铁空间中,其全封闭式的空间形态使人们渴望光亮,采用白色背景的灯箱,不仅可以起到导视设施的作用,也可作为辅助照明设施,并且在地下空间,视野范围内大部分背景色为深灰色,将导视设施设置为白色能够使其更加清晰明显。(图17)
(4)线路符号
线路符号的设计含义:线路符号由圆圈与各条线路数字组成。圆圈有将人们视线聚焦的能力,而在圆圈上用白色十字线断开,更是加强了这种聚焦效果,也使得符号整体有透气感,让本已处在地下封闭空间的人们感到一种舒缓之意,此符号也寓意着地铁的交错贯通,四通八达。(图18)
(5)换乘通道信息的连续
在换乘通道中为了加强乘客方向自信感,导视设施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新的设计方案中将顶部灯光用代表不同线路的颜色遮罩,再将照明设施的形状设计成连续的箭头,这样利用通道中的照明设施形成一条倒流线,能够更好地诱导乘客行至目的地铁线路。(图19~图22)
结论
地铁视觉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选用醒目的色彩与适宜的材料,精心构思,细心设计。同时,结合车站周边环境的特点与建筑空间的形式,合理布置,达到最佳的服务与使用效果。在了解功能性的基础之上,开始思考导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问题,力图从审美、品质和创新的角度来关注当今世界上的优秀导视系统设计。
从设计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导视系统形式载体进行个性化的研究与设计,完全可以不必将导视信息的载体局限于常规的指示牌类载体上,可以从空间、墙面、立柱、箭头等诸方面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脱离了指示牌的束缚,设计手法可以相对显得自由、轻松,其强烈的形式感甚至可以成为室内设计的一种风格延续,将信息系统从平面范畴发展到了空间范畴。
从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指示牌的造型、材料、色彩以及指示信息的字体、符号、编排等方面着手研究,虽然导视系统的设计元素并不多,也不是很复杂,但是细节上的处理往往决定了品质的高低。
文章的最后章节,进行了一些的设计探索尝试,对北京地铁东直门视觉信息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设想和设计方案,从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理论出发,强调信息实用性,希望以最大限度的信息有效性呈现视觉信息系统。虽然这些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也有所不足,不够成熟,但是这探索道路上的一小步也许正是今后迈向成功的关键。面对国内地铁导视系统简单化、雷同化的现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北京地铁的视觉信息系统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