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显现出来的突出社会问题,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孤独无靠心理、怨恨父母心理、严重内向性格以及盲目逆反心理;其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监护因素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里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由双亲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叔辈等亲戚,更甚者有父母的朋友作为监护人照料她们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这个数字每年仍在上升。许多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很少,而且与留守子女的联系频率也比较低。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交流学习、生活等问题,不能享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对外界的认知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与帮助,很容易在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上产生偏离,引发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得到疏通,长年累月的累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
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李宝峰(2005年)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显著差异水平(P<0.001);调查揭示被试留守儿童中,28.8%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2%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生阳性检出率的20%。范方等(2005年)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14PF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不良的人格因素、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互相加剧。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常年在外,与学生亲子关系缺失,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
一些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学生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约有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父母因素三大方面:
1.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
3.父母因素
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学生身边,缺乏与学生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学生的父母很少关注学生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学生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 三、对策分析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
(2)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学生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学生,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以便学生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学生,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学生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学生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保持联系频率。父母要与自己的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两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要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也能让学生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观。
总之,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协调合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市里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由双亲的一方,或者爷爷奶奶、叔辈等亲戚,更甚者有父母的朋友作为监护人照料她们的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这个数字每年仍在上升。许多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很少,而且与留守子女的联系频率也比较低。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交流学习、生活等问题,不能享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对外界的认知上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与帮助,很容易在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上产生偏离,引发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得到疏通,长年累月的累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
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李宝峰(2005年)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已达显著差异水平(P<0.001);调查揭示被试留守儿童中,28.8%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2%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生阳性检出率的20%。范方等(2005年)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14PF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留守儿童”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不良的人格因素、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互相加剧。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早出晚归,工作之余很难有时间与精力照顾自己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各种福利保障业不能与城市工人相比较,生活质量普遍偏低,接子女到城市来共同生活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负担。
为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9.3%,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占62%。根据统计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包含如下几类:
1.自卑心理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一定的虚荣心与好胜心,而父母不在身边,家里贫穷,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学习不求上进。
2.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常年在外,与学生亲子关系缺失,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家里无人交流,导致产生心里低落孤独和抑郁等问题,生活、学习中有困难时不能向父母求助,很容易产生压力,遍的诚惶诚恐,不愿意接触新的人与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
3.怨恨父母心理
一些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有本事,才会进城务工,由此产生深深的怨恨心理,有的学生还故意疏远父母,不与父母交流,他们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导致怨恨父母。调查显示,248名留守儿童问卷调查中显示约有148人(63.4%)认为父母不是特别了解自己。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保护而时常没有安全感,与人交流时过于警惕甚至是对交流者产生敌意。他们普遍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约有12%感到人们对自己不友好等等,约有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亲情缺失,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缺失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总体而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父母因素三大方面:
1.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这些不良风气,如庸俗低级趣味作品如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家长不在身边又不能及时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即便现在加大社会风气改进力度,可是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看管,仍难抵制诱惑,所以这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地方,老师的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水平等比较有限,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也比较简陋,并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
3.父母因素
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在学生身边,缺乏与学生心灵上、情感上的沟通。导致学生心理孤僻,认为自己没有父母的疼爱,不愿意与外界做过多的交流,生活上、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点,长大后甚至会有埋怨父母的情绪。根据本次调查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中有37%与父母分离1年以上,最长时间为5年,普遍反映与父母的联系较少。这些学生的父母很少关注学生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并且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多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学生却忽视了心理上的交流。 三、对策分析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能某一方单独解决,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互动中自主构建而成的。所以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联系、沟通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实现留守儿童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社会方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力度。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通过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费以及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等政策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进城上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下发文件给各级乡镇、社区,要求加强学校的教育制度,对老师进行筛选等,要求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开办类似于“我的好妈妈”征文大赛,“结对子”等活动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进行正面的引导。
(2)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管体制。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社区居委会也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督促监护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有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并帮其改正。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积极进行宣传。政府应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开设心理类课程。学校应当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咨询可以通过面谈、书信、电话等,或者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开展小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课堂。
(2)开展监护人课堂。告诉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多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方法。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学生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学生,端正教育观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以便学生提高自制力,减低他们与外界不良因素的接触,加强留守儿童思想上与心理上的独立性。
3.家庭方面
(1)树立监护人意识。无论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由谁来监护学生,监护人都必须得树立起应有的意识,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比如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他们多多交流生活、情感上的一些事,及时对学生的困惑提供有利的帮助,另外监护人也应该学习在儿童培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为其打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做到对学生不溺爱也不过于苛刻,与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保持联系频率。父母要与自己的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最好能做到一周一到两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然后父母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要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也能让学生明白父母在外面的辛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观。
总之,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一项重要任务,该任务的完成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协调合作,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