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剧《老友记》某集,钱德勒和罗斯互相揭短。前者控诉罗斯在大学里和人约会时,仍然不停地谈“爱尔兰马铃薯饥荒”(Irish potato famine)。剧里发出了背景笑声,表示罗斯的话题之于约会有多么不合时宜。
对于爱尔兰人而言,这显然并不可笑。相反,这是爱尔兰历史中最为黑暗的部分。19世纪中叶马铃薯饥荒,导致大批爱尔兰人被迫迁徙,其中很多人移民到了美国。在大饥荒发生前,移民就早已开始了。但是从1846年末开始,移民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之后的10年间,180万人离开了爱尔兰,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饥荒期间移民的。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逃难,其经历苦不堪言。
大饑荒对爱尔兰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一些历史学家把爱尔兰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后两部分。在马铃薯饥荒时期,大不列颠仍从北美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得不到这些粮食,英国政府提供的协助也十分稀少……总之,事实是,高比例的爱尔兰人死于饥荒。在“黑色”的1847年,爱尔兰科克郡地方官员尼古拉斯·康明斯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走进了一间农家小屋,其场景令我瞠目结舌。6个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脏稻草上。我以为他们已经死了,但当我靠近他们时,耳畔却传来了一声声低吟。这些‘人’还活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外界并不难理解此后爱尔兰人对英国的感情。美剧《滨海帝国》中,大西洋城的黑帮老大诺克·汤普森在20世纪30年代回到爱尔兰,执行“枪支换威士忌”路线。一位爱尔兰同胞把玩汤普森冲锋枪时不无敬意地问,“汤普森先生,这是您发明的吗?”后者不敢贪天之功,喏喏而言他。
对于没有经历过大饥荒的人来说,只能从身边的一些细节来模拟饥饿的痛楚。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为新片《摔跤吧爸爸》增肥又瘦身的事迹被认为是传奇,他先为剧中55岁的爸爸兼教练的辛格这个角色增重28公斤。然后他又要为年轻版的他再减去25公斤。请相信我,这绝对不是电影历史上最残酷的节食。迈克尔·法斯宾德经历过两次:第一部是《300勇士》,为了扮演斯巴达勇士,他每天花4小时,一周5天,在健身房里花了10个星期打造腹肌和胸肌;第二部则是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剧情片《饥饿》——事关爱尔兰。该片讲述了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被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发起绝食抗议的过程。为了演好绝食66天而死的“皮包骨”桑兹,身高183厘米的法斯宾德在两个半月内瘦到了59公斤!那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了洛杉矶公寓里,早餐仅仅吃些黑莓、坚果,白天跑步,晚上则只吃少量沙丁鱼,把每天的热量摄入控制在900卡路里。极端节食,日夜颠倒。最终,他的体重降到了59公斤,那是营养医师划定的警戒线。在减重计划最关键的时期,他甚至切断了包括父母和女友在内的一切亲友的联系。
在影片拍摄期间,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是否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法斯宾德不需要担忧自己的性命,但马铃薯饥荒中,无数人却命丧黄泉。当年,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造成马铃薯减产乃至绝收。在植物学之外,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背离需求定理的现象。一般而言,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因为,相比起马铃薯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具备这种特点的商品,后来被称为“吉芬商品”。
如果不了解这些,2017年的我们也是读不懂爱尔兰籍的曼联球星罗伊·基恩自传的:
1971年8月10日,我出生在科克城北郊梅费尔德的巴林德里88号,在五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科克有悠久的体育传统,体育项目也很丰富多彩。我们家喜欢英式足球,其他人则喜欢盖尔人的传统项目,比如爱尔兰曲棍球、橄榄球等。体育有时会成为冲突的原因。盖尔式的运动项目被认为是纯粹的爱尔兰运动,和英式足球、橄榄球完全不同。外国运动项目,尤其是与英国有关的项目,常常引起那些本土观念很强的盖尔人的不满。当然,杰克·查尔顿以后将改变这种情况。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就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任何盖尔曲棍球员或橄榄球员被抓到参加英式足球或英式橄榄球比赛,将被终生禁赛。
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的6郡成为北爱尔兰,并在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自主决定是否留在爱尔兰自由邦内,而北爱尔兰议会选择退出爱尔兰自由邦,留在联合王国之内。大多数北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为此曾被取消。
著名的摇滚乐队U2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就是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这歌还得唱多久?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发生流血事件。此举大大激怒了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的事件继续下去的话,足球世界里也将少了罗伊·基恩。
比《饥饿》还早两年的电影《风吹稻浪》,描述是更早时期的爱尔兰人(20世纪20年代),因此比《饥饿》所展现的年代更有古风。《滨海帝国》以一首民歌作为某集的片尾曲,记载了赴美爱尔兰人的乡愁。据说,曾有这样的表述:“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后来华工大规模来到北美参加越州铁路建设,在一些文献中,他们铺设铁轨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架设电线杆的爱尔兰工人——那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
对于爱尔兰人而言,这显然并不可笑。相反,这是爱尔兰历史中最为黑暗的部分。19世纪中叶马铃薯饥荒,导致大批爱尔兰人被迫迁徙,其中很多人移民到了美国。在大饥荒发生前,移民就早已开始了。但是从1846年末开始,移民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之后的10年间,180万人离开了爱尔兰,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饥荒期间移民的。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逃难,其经历苦不堪言。
大饑荒对爱尔兰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一些历史学家把爱尔兰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后两部分。在马铃薯饥荒时期,大不列颠仍从北美进口大量粮产,其中一部分甚至经过爱尔兰的港口转运,但饥饿的爱尔兰人却买不起、得不到这些粮食,英国政府提供的协助也十分稀少……总之,事实是,高比例的爱尔兰人死于饥荒。在“黑色”的1847年,爱尔兰科克郡地方官员尼古拉斯·康明斯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走进了一间农家小屋,其场景令我瞠目结舌。6个骨瘦如柴、形同鬼魅的人躺在小屋角落的一堆脏稻草上。我以为他们已经死了,但当我靠近他们时,耳畔却传来了一声声低吟。这些‘人’还活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外界并不难理解此后爱尔兰人对英国的感情。美剧《滨海帝国》中,大西洋城的黑帮老大诺克·汤普森在20世纪30年代回到爱尔兰,执行“枪支换威士忌”路线。一位爱尔兰同胞把玩汤普森冲锋枪时不无敬意地问,“汤普森先生,这是您发明的吗?”后者不敢贪天之功,喏喏而言他。
对于没有经历过大饥荒的人来说,只能从身边的一些细节来模拟饥饿的痛楚。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为新片《摔跤吧爸爸》增肥又瘦身的事迹被认为是传奇,他先为剧中55岁的爸爸兼教练的辛格这个角色增重28公斤。然后他又要为年轻版的他再减去25公斤。请相信我,这绝对不是电影历史上最残酷的节食。迈克尔·法斯宾德经历过两次:第一部是《300勇士》,为了扮演斯巴达勇士,他每天花4小时,一周5天,在健身房里花了10个星期打造腹肌和胸肌;第二部则是史蒂夫·麦奎因执导的剧情片《饥饿》——事关爱尔兰。该片讲述了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被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发起绝食抗议的过程。为了演好绝食66天而死的“皮包骨”桑兹,身高183厘米的法斯宾德在两个半月内瘦到了59公斤!那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了洛杉矶公寓里,早餐仅仅吃些黑莓、坚果,白天跑步,晚上则只吃少量沙丁鱼,把每天的热量摄入控制在900卡路里。极端节食,日夜颠倒。最终,他的体重降到了59公斤,那是营养医师划定的警戒线。在减重计划最关键的时期,他甚至切断了包括父母和女友在内的一切亲友的联系。
在影片拍摄期间,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是否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法斯宾德不需要担忧自己的性命,但马铃薯饥荒中,无数人却命丧黄泉。当年,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致病疫霉的卵菌,造成马铃薯减产乃至绝收。在植物学之外,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背离需求定理的现象。一般而言,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因为,相比起马铃薯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具备这种特点的商品,后来被称为“吉芬商品”。
如果不了解这些,2017年的我们也是读不懂爱尔兰籍的曼联球星罗伊·基恩自传的:
1971年8月10日,我出生在科克城北郊梅费尔德的巴林德里88号,在五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科克有悠久的体育传统,体育项目也很丰富多彩。我们家喜欢英式足球,其他人则喜欢盖尔人的传统项目,比如爱尔兰曲棍球、橄榄球等。体育有时会成为冲突的原因。盖尔式的运动项目被认为是纯粹的爱尔兰运动,和英式足球、橄榄球完全不同。外国运动项目,尤其是与英国有关的项目,常常引起那些本土观念很强的盖尔人的不满。当然,杰克·查尔顿以后将改变这种情况。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就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任何盖尔曲棍球员或橄榄球员被抓到参加英式足球或英式橄榄球比赛,将被终生禁赛。
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的6郡成为北爱尔兰,并在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自主决定是否留在爱尔兰自由邦内,而北爱尔兰议会选择退出爱尔兰自由邦,留在联合王国之内。大多数北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为此曾被取消。
著名的摇滚乐队U2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就是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这歌还得唱多久?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发生流血事件。此举大大激怒了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毫无疑问,如果这样的事件继续下去的话,足球世界里也将少了罗伊·基恩。
比《饥饿》还早两年的电影《风吹稻浪》,描述是更早时期的爱尔兰人(20世纪20年代),因此比《饥饿》所展现的年代更有古风。《滨海帝国》以一首民歌作为某集的片尾曲,记载了赴美爱尔兰人的乡愁。据说,曾有这样的表述:“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后来华工大规模来到北美参加越州铁路建设,在一些文献中,他们铺设铁轨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架设电线杆的爱尔兰工人——那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