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影视语言美学初探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普通话为母语发展的舞台影视语言作为一个概念都是舞台影视作品交代情节、揭示思想、展现冲突、刻画人物,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区别在于影视语言与舞台语言在创作规律,创作手法创作技巧上的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讲舞台语言偏“虚”而影视语言偏“实”,这是由于创作空间的不同,如舞台要求“假定性”,而影视要求“逼真性”所决定的。舞台语言在表现技巧上“夸张鲜明”而影视语言则追求“生活自然”。这种不同艺术的语言创作要求是完全符合艺术的分类审美要求的。莱辛认为艺术由于不同的物质手段所必然拥有特殊的审美力量和效果。这实际上确证了艺术分类的必要性。但分类的模棱和混淆历来在舞台和影视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直到近年来一些活跃在舞台上的方言话剧、小品和一些影视剧。对模棱和混淆推波助澜,并对过去习惯于欣赏用普通话语境下表现的舞台和影视作品的审美提出了挑战。演出的小品,话剧不说普通话了,播放的影视剧也不讲普通话了,让观众很难适应,很不习惯。要知道我们欣赏普通话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是付出了几代语言学家、学院教授和表演艺术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所以要十分珍惜。
  
  一
  
  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刘半农曾利用实验语言学的仪器方法对北京、南京、武昌、长沙、成都、广州、潮州、江苏江阴、浙江江山、安徽旌德、云南腾越等12个地方的语言进行过声调的实验,写出《四声实验录》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被誉为汉语声调研究史上的“开宗明义第一章”。此后,中国一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罗常培、王力等都对语音的实验研究作出了贡献。及至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台词教研室以普通话的舞台语言、语音、声音基本功、表现手段、外部技巧及艺术处理等人手,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教学、教研方面诸多的可喜成果,还吸收了我国影视的话筒语言教学进入台词教学课堂,拓展和丰富了戏剧教学领域,编辑出版了一套《舞台影视语言基本技巧》,对舞台语言的普及与提高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这种科研教材为全国各艺术院校、剧团、电影厂、电视台学习使用,培养了几代舞台影视的艺术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今天的舞台艺术,尤其是影视语言艺术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对坚持以普通话为母语发展的舞台影视语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面临一方面是国家加强普及和提高公民讲普通话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则由于近年来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自由,使得地方语言强劲反弹。具体反映是各地越来越多的方言话剧或方言配音的影视剧大行其道。舞台影视小品中的东北方言、广东方言、以及演员学说和摸仿港、澳、台语言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变成一种被吹捧的时尚。从幼儿园开始学说普通话到艺术院校学习舞台语言,历经二十余年的功夫,怎么现在就出了问题呢?仿佛一觉醒来,大家都要去模仿东北方言、广东方言或港、澳、台方言,如果说南腔北调是对舞台语言字正腔圆的一种调侃,声嘶力竭是对舞台语言声情并茂的一种讽刺,那么这种调侃与讽刺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其实仔细想想,舞台地方语言与普通话并行不悖。古已有之。至今流行在全国各省区的几百种地方戏曲中的宾白、唱念和现存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和香港中国文学会的录像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词汇录音)》(共57种语言和方言)和录音磁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词汇录音)》共62种语言和方言)说明语言包括舞台语言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讲求科学发声技巧的学问,用简单的几句话予以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当的。例如就拿云南省来说,世居民族多达24个,几乎占了全国56个民族总数的一半,而诸民族的语支又极为复杂,普及普通话就有一定的困难。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电影《五朵金花》的女主角杨丽坤时,知道杨在影片中的对白是别人给配音的,嘱咐她学好普通话,将来拍更多更好的电影。时隔近半个世纪,在中央台举办的全国电视青歌赛上,该赛评委、我国著名的声乐指挥家腾矢初先生对云南参赛演员说,云南不是没有声乐人才,输就输在云南参赛者的吐字不清上。说明云南普及、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路。拥有24个世居民族的云南省,一方面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将舞台和影视剧的普通话语言翻译成民族语言,以便于民族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另一方面我们虽然有滇戏、花灯、白剧、彝剧、傣剧、壮剧等民族剧种,有《东寺街西寺巷》和《大口马牙》、《我挨你说》等以地方语言为主的视屏栏目,但它只具有少数地区和局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并不具备有普通话舞台影视语言的普遍性。因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其艺术感染力就得大打折扣,不是我们的节目不好,而是别人听不懂我们在唱什么,说什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提倡普通话就要拒绝地方语言呢,是否就意味着只接受普通话舞台影视语言的审美价值而排斥其他语言的审美取向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文化艺术的多元化,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又必然要求舞台影视语言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向审美发展到多元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普通话为主,包容各地方舞台影视语言的共存共荣已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舞台的必由之路。
  
  二
  
  审美的多元化,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舞台影视语言艺术分类的必然性。照我的理解,就口语而言,课堂教育和平时的社会活动中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普通话,使我们的联系交往、信息交流具有时效性、高效性、准确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舞台、影视语言的要求则更加严格,因为它要求语言艺术化。“舞台影视语言的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艺术来反映和把握美而使之服务于改造世界的伟大事业的”。舞台影视语言美学的分类基本上应包括研究舞台语言的字正腔圆美、夸张鲜明美和影视语言的个性突出美、生活自然美等等,其分类的依据是舞台的“假定性”和影视的“逼真性”。它们的共性是轻、重、缓、急有度,抑、扬、顿、挫有节。在舞台话剧方面,我国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在《中国梦》中开话剧借鉴中国戏曲元素的风气之先,后起之秀魏明伦、林兆华、田沁鑫、孟京辉、查明哲等则将戏曲元素与话剧元素自觉交融在一起,这些都是舞台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的实例,其舞台语言的艺术魅力也各有千秋。在影视剧方面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都成功的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元素,但有些影视剧语言方面则存在不少问题。最典型的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说是一部方言的大杂烩,剧中人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腔,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腔,龙文章则秀了十多种方言,一部电视剧简直成了人种学表演,剧情都被无节制的方言淹没了,这实在是对语言美学的一种颠覆。然而我们有的论者还在添油加醋“方言在剧中的大量使用,甚至错位使用(如孟烦了不地道的北京话,范雷蹩脚的广东腔)使观众忽略了人物这一身份,从而极大 程度地凸显了中国人这个身份”。影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方言的大杂烩已经让观众恶心,论者再添油加醋则非吐不可了。这个剧还故意模棱和混淆了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剧中用了大段大段话剧式的“台词”,剧中人在拍摄的实景地讲方言话剧台词,实在不伦不类,难怪播前造势,而收视率却不高。应该说影视剧中出现个别人物讲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于塑造人物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但众多人物都讲方言就不是电视剧,而是人种学专题罢了。对影视剧里“生活自然”的语言,照有些专家的看法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在原始仪式、原始戏剧中,宗教意识是第一性的,在民间的艺术活动中,游戏意识是第一性的。只有在艺术家所创造的戏剧中,审美意识乃是第一性的。”如果按这种用原始的、民间的、艺术家的三者来对影视语言加以分类,强调影视语言要加强艺术发声技巧,才是审美第一性,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美的客观性问题。“认为自然本身元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或“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它与人类无关(蔡仪)。舞台影视剧语言适当用些方言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个度,一个底线,同时对其不能缺失审美判断。在时下舞台影视方言大行其道,普通话受到冷遇,就更应加强舞台影视语言的分类审美,其大致可分为:
  一、原生态舞台影视剧语言的审美;
  二、民间艺术加盟的民族民间舞台影视语言的审美;
  三、由专业艺术人才加盟的舞台影视剧语言的审美。
  这三大类审美具体到每一种类型的审美又可以引伸出若干种。例如对专业艺术人才加盟的舞台影视语言的要求首先要达到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要听得清,听得懂;二是要动听,要感人。这里说的听得清、听得懂是最基本的,而要做到这个“基本”,各省区应该有自己的标准。拿云南省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前后鼻音不分:an、ang、en、eng、in、ing混淆。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问题。
  云南人的调值偏低。普通话规定的阴、阳、上、去是有规范的:5→5、/3→5、/2→1→4、/5→1。
  云南方言的调与普通话的调有偏离。云南话调低。上声的调不到位,去声的起始调没有与阴平的调相同。为此,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语言状况,调整制定灵活的教案已是势在必行。
  基于上述原因,舞台影视语言的审美,也因地域不同,语言声调有别,语音各异,而形成多元的审美格局和层次要求。如果说各民族语言、地方语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始的在该民族或该地域中有着亲切感人的审美存在,那么学习普通话是为了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架起一座语言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使其情感与思想得以相互激荡的审美努力。而艺术家的加盟,则让语言的语音、声音,通过基本表现手段与技巧,使其达到质的飞跃,成为优美动人的舞台台词。在全国32个省区的地方语言,56个民族的民族语言去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过程,即本调语到变调语,再到经过技巧处理的舞台影视语言,这个语言的发展与变调过程,按其审美分类也可分为:
  一、原始的祖语或“母语”到亲属语言之间声调的对应关系,再到现代汉语各个亲属方言之内同一声调的变化,自有其独特的语言审美;
  二、用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作为地方语言、民族语言共同去普及的语言——普通话,要求从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应用上,达到使人听得清、听得懂,这是以语言美为前提的又一个层次的审美;
  三、从会说话到会说人物的话,这是一个语言美发展到语言艺术之美的过程。一个人在生活中会说话,并不等于在舞台上能说好台词。要说好台词,就要加强台词基本功和技巧的刻苦训练,熟练掌握台词语言重音、停顿、语调的运用,才能使所有表达的舞台语言达到:既真实,又有艺术夸张;既自然,又要有所修饰;既有内心感受,又有鲜明体现;既使人感到如同生活般的亲切,又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享受。这是舞台影视语言艺术美的极致。
  舞台影视语言美学,应该是一门研究舞台影视语言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台词、话筒)的一般规律等的大学问,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概述清楚的。但是鉴于目前多元文化正在浸蚀和消融着具体文化的个性特征,而亟须普及和提高的普通话又面临方言的严峻挑战,舞台影视语言正经历着何去何从的考验,因此,试图从美学的、分类学的角度对其存在的现实和得失作些分析,为今后舞台影视语言迎接多元审美时代的到来作些准备。
其他文献
关于戏曲“一曲多用”问题的讨论,在我国20世纪近50年的戏曲音乐界曾掀起过两次高潮,他们相同的都是因某一篇文章而引起的戏曲界对戏曲音乐的特征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的争鸣。  第一次始因于茅原、郑桦、武俊达集体讨论后。茅原执笔的《关于戏曲音乐刻划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音乐研究》1959年,第1期)一文,由此文引起了众学者的讨论,讨论内容我择要如下:    1 关于“一曲多用”创作方法及何以发展问题的讨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武夷学院立足于闽北地区,在三
加强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不断推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要保障。民办高校党务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关系到民办
总结了朱虹江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其临证核心是辨证论治,运用其宣肺之法,临床每获良效。
目的:用正交实验法优选滇产威灵仙中总酚的提取工艺。方法:以30g原药材的总酚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选择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倍)、提取时间(h)、提取次数(次)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k(3^4)确
怒族是滇西北高原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怒族自称“怒苏”(碧江)、“誓阿怒”(福贡)和“阿龙”(贡山)。其族源可追溯到唐代的“卢鹿蛮”和元代的“路蛮”,明清时称“怒人”。
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进行的佤族中医体质学现场调查,以及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展开的实地调查研究,得出沧源佤族的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多见的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佤
戏曲并非征声选色、逢场作戏之小道末技。实乃政经百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之社会大学。氍毹上的模声绘色、悲欢离合,皆社会人生之折射,艺人胸中块垒之吐露。而戏内戏外、台上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工作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标志,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协作学习的特性和不足,构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Inc(incentive,富激励性的)协作学习模型,并在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System学习活动管理系统)平台上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