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更为迫切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势在必行。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临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实训载体有待拓宽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导”促创、以“研”带创、以“文”激创、以“训”育创的新模式,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最大化及更快、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75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在系统化、特色化、创新性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不足。一是没有实现全过程覆盖。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循序渐进、持续加强和反复实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或是停留在公共课一次性普及的层面,或是依附于其他公共课,仅作为某个课程中的章节内容来呈现。这样的课程教育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效果肯定是极为有限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覆盖,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强化等多环节形成逐步深化的过程。二是针对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在校生不同的群体应该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目标。比如对于新生年级可以侧重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化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对于二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于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侧重于创新创业的实训过程。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效。
1.2 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想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精英化队伍是前提。但事实上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存在着力量明显不足的现状。一是缺乏专职化队伍。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在大学生群体中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由此也决定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专职化的必要性。但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并未实现专职化,一般是由辅导员队伍、就创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教师或是聘请企业家、优秀校友等兼任,队伍的稳定性、结构优化等方面无法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还需要结合实践、实训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出了较高要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较好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校内兼职队伍实践经验的缺乏、校外兼职队伍教学经验的不足等,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兼职队伍更好地融合以形成优势互补,是高职院校在创建教学能力强、理论水平好、实践经验优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3 实训载体有待拓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这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局限于校园内,而是需要借助更多的实训平台和载体,对接市场需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上,且更多时候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参赛项目或是成果来自指导老师的付出更多一些。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等方面的实际效果都比较有限。竞赛只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载体或是手段,可以借助但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仅限于此。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实效,必须要紧跟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对接企业、市场等需求,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学生一线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特点,搭建更多更具实效的实训载体,如大学生创客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同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对接企业、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着力于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创业,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1 以“导”促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牵引机制
以“导”促创,主要是指通过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联动,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师资队伍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其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在师资队伍的创建、课程体系的形成、参赛机制的制定、成果孵化的支持等方面达到全方位覆盖,做到教师指导有支持、学生参与有奖励、成果转化有渠道等,从宏观政策上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全员主动参与、学生全范围覆盖的浓郁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着力加强专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在学校原有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将优秀校友、企业家、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国家创业咨询师、创业培训(SYB)讲师等队伍力量进行整合,充分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并完善选聘、培训、激励等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水平,在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实战训练、成果孵化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指导与服务。学校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两大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以“研”带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水平
以“研”带创,主要是指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开展专题研究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全范围覆盖离不开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關系着教学成效,也都应成为教学研究的内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立足学校现有的相关课程,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主动分析研究不同群体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创建并完善课程体系,同时还需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成效。比如,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贴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比赛等,拓宽视野,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引进或开发在线课程,实现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线上线下双线开展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队伍应充分发挥一线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题研究,着力提升理论水平。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一线优势,善于及时收集、梳理、总结第一手相关信息,在总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在主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模式的构建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3 以“文”激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氛围
以“文”激创,主要是指通过营造积极有利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所发挥出的潜移默化的效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方面的“软”“硬”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建设,做到以人文环境化人、以校园文化育人。其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重思想抓引领、重学风抓氛围,注重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培育和养成,营造崇实求真、以人为本、积极向上、自由平等、勇于创新的人文氛围。同时,应充分结合各专业优势并贴合学生兴趣,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类特色品牌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其二,硬件设施环境可在校园内开辟专区精心设计,紧扣创新创业主题、体现创新创业育人内涵的同时,还要体现美学要求,营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校园美景,让师生能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向心力和脚踏实地、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其三,要充分利用各大新媒体阵地所共建的网络虚拟环境,通过开辟创新创业类专栏、专题,让师生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平台及时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资讯、优秀典型等内容,让网络空间与“软”“硬”环境形成育人合力,达到寓教于境、寓教于景、寓教于情的潜移默化熏陶之效。
2.4 以“训”育创,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
以“训”育创,主要是指通过参赛实训、企业实训、创业实训等,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长创新创业见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充分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赛事平台,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充分整合多方资源,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学生团队备赛、参赛,让学生在参赛实训中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同时,积极引导、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切实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流于形式;其二,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就创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资源,主动对接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拓宽渠道、搭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干中检验知识、积累经验、确立目标、提升能力。平台的搭建要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校内外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方便学生、服务学生;其三,对于已有创业计划或是已起步创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尽可能从资金、场地等多方位给予支持,同时对于公司的实际运营、目标定位、计划制订等聘请专家给予务实指导,让学生在创业实训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战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从扶持的学生创业案例中树立优秀典型,让这些典型走近学生群体,让更多的大学生从这些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到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
3 结论
综上所述,以“导”促创、以“研”带创、以“文”激创、以“训”育创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需要发挥出高职院校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氛围,只有在学校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教师倾心付出、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成效的最大化,也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佚名.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 _120174. html.
[3]钟磊,袁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21.
[4]马国勇,史元.“雙创”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9(2):34-39.
[5]马金平,胡玉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0(3):64-67.
[基金项目]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HYJY/2017B13)。
[作者简介]许纯昕(198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自动化技术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75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在系统化、特色化、创新性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明显不足。一是没有实现全过程覆盖。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循序渐进、持续加强和反复实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或是停留在公共课一次性普及的层面,或是依附于其他公共课,仅作为某个课程中的章节内容来呈现。这样的课程教育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效果肯定是极为有限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覆盖,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强化等多环节形成逐步深化的过程。二是针对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在校生不同的群体应该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目标。比如对于新生年级可以侧重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化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对于二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于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侧重于创新创业的实训过程。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效。
1.2 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师资队伍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想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精英化队伍是前提。但事实上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存在着力量明显不足的现状。一是缺乏专职化队伍。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在大学生群体中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由此也决定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专职化的必要性。但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并未实现专职化,一般是由辅导员队伍、就创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教师或是聘请企业家、优秀校友等兼任,队伍的稳定性、结构优化等方面无法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还需要结合实践、实训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出了较高要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较好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校内兼职队伍实践经验的缺乏、校外兼职队伍教学经验的不足等,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兼职队伍更好地融合以形成优势互补,是高职院校在创建教学能力强、理论水平好、实践经验优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3 实训载体有待拓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这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局限于校园内,而是需要借助更多的实训平台和载体,对接市场需求、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上,且更多时候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参赛项目或是成果来自指导老师的付出更多一些。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等方面的实际效果都比较有限。竞赛只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载体或是手段,可以借助但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仅限于此。高职院校想要真正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实效,必须要紧跟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对接企业、市场等需求,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学生一线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特点,搭建更多更具实效的实训载体,如大学生创客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同时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对接企业、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着力于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创业,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1 以“导”促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牵引机制
以“导”促创,主要是指通过政策引导和专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联动,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师资队伍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其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提供一定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在师资队伍的创建、课程体系的形成、参赛机制的制定、成果孵化的支持等方面达到全方位覆盖,做到教师指导有支持、学生参与有奖励、成果转化有渠道等,从宏观政策上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全员主动参与、学生全范围覆盖的浓郁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着力加强专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在学校原有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将优秀校友、企业家、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国家创业咨询师、创业培训(SYB)讲师等队伍力量进行整合,充分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并完善选聘、培训、激励等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水平,在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实战训练、成果孵化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指导与服务。学校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两大主体作用的发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以“研”带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水平
以“研”带创,主要是指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开展专题研究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以及全范围覆盖离不开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關系着教学成效,也都应成为教学研究的内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应立足学校现有的相关课程,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主动分析研究不同群体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创建并完善课程体系,同时还需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成效。比如,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贴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比赛等,拓宽视野,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引进或开发在线课程,实现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线上线下双线开展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队伍应充分发挥一线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专题研究,着力提升理论水平。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好一线优势,善于及时收集、梳理、总结第一手相关信息,在总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在主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的创新、工作模式的构建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3 以“文”激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氛围
以“文”激创,主要是指通过营造积极有利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所发挥出的潜移默化的效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方面的“软”“硬”环境和“虚拟”环境的建设,做到以人文环境化人、以校园文化育人。其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重思想抓引领、重学风抓氛围,注重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培育和养成,营造崇实求真、以人为本、积极向上、自由平等、勇于创新的人文氛围。同时,应充分结合各专业优势并贴合学生兴趣,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类特色品牌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其二,硬件设施环境可在校园内开辟专区精心设计,紧扣创新创业主题、体现创新创业育人内涵的同时,还要体现美学要求,营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校园美景,让师生能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向心力和脚踏实地、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其三,要充分利用各大新媒体阵地所共建的网络虚拟环境,通过开辟创新创业类专栏、专题,让师生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平台及时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资讯、优秀典型等内容,让网络空间与“软”“硬”环境形成育人合力,达到寓教于境、寓教于景、寓教于情的潜移默化熏陶之效。
2.4 以“训”育创,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
以“训”育创,主要是指通过参赛实训、企业实训、创业实训等,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长创新创业见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充分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赛事平台,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充分整合多方资源,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学生团队备赛、参赛,让学生在参赛实训中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素养。同时,积极引导、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切实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流于形式;其二,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就创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资源,主动对接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拓宽渠道、搭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干中检验知识、积累经验、确立目标、提升能力。平台的搭建要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校内外各项资源的优势互补,方便学生、服务学生;其三,对于已有创业计划或是已起步创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尽可能从资金、场地等多方位给予支持,同时对于公司的实际运营、目标定位、计划制订等聘请专家给予务实指导,让学生在创业实训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战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从扶持的学生创业案例中树立优秀典型,让这些典型走近学生群体,让更多的大学生从这些身边人、身边事中感受到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
3 结论
综上所述,以“导”促创、以“研”带创、以“文”激创、以“训”育创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需要发挥出高职院校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氛围,只有在学校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合作、教师倾心付出、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成效的最大化,也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佚名.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http://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2862.htm.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 _120174. html.
[3]钟磊,袁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21.
[4]马国勇,史元.“雙创”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9(2):34-39.
[5]马金平,胡玉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0(3):64-67.
[基金项目]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客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HYJY/2017B13)。
[作者简介]许纯昕(198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自动化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