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中感動人心的自然是深厚的父子情,而文章让人称道的匠心之处,是作文从“背影”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谋篇布局,深沉的父爱就凝聚在那个努力爬上月台的微胖的背影上,这个“背影”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依托”,这个具象的“依托”承载着父亲的爱子之意和儿子的感恩及怀念之情。
想要写好记叙文,细心观察写作对象,提炼升华文章主旨,对文章结构布局谋划,精心润色文章语言等必不可少,然而,写好记叙文还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 “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出心裁。
那么,如何做到写人叙事有依托呢?
◆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能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
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形象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母亲年轻时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掌心没有茧子;中年的母亲的手变得粗糙黧黑,掌心有了硬茧。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请看以下这段文字:
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
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向自己的人生。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送她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各种各样的重物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
我走过去,轻轻地为父亲按摩起来……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我”小的时候,“父亲腰背挺直”“肩膀厚实、温暖”;“我”长大后,“父亲的后背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通过对比,父亲的形象鲜活起来,而“我”主动为父亲按摩肩膀的举动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感动与感悟,“我”的成长也由此可见。
◆谋篇布局时要裁剪素材,详略要安排得当。
选好了“点”,具体行文时就要在这一“点”上多着墨,以此突显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旨,而与这一“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略写甚至不写,如此,文章方能详略得当,重點突出。
似乎从我记事起,每次见到爷爷,他总是穿着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鞋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
爷爷很担心我,每个月都要来学校看我几次。每次来学校时,爷爷总是穿得土里土气的,与这个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名牌极不和谐,特别是他脚上穿的那双布鞋,让我觉得很没面子。
记得那天天飘着大雪,爷爷又来看我了。我来到学校大门口,看到爷爷蹲在一个角落里,头上、肩上都落满了雪花,从远处看,他就像一个雪球。爷爷见到我马上迎了过来。他解开大衣,从怀里拿出一盒饺子递到我的手里,饺子还是温热的。爷爷说:“这个给你,你奶奶给你包的饺子,让我送来。”
我看着爷爷头上、肩上的雪,突然心里发酸,眼泪直往上涌,我低下头,让眼泪滴到雪地上。泪眼模糊中,我看到爷爷脚下的那双布鞋已经被雪打湿,白色的鞋底边缘沾上了泥泞,已经变黑。这双布鞋,带着爷爷从大老远跑来给我送饺子,我还有理由瞧不起它吗?正如爷爷,在这冰天雪地中给我送来关爱,我还有理由说他土气吗?
作者以“布鞋”为依托,塑造了朴实慈爱的爷爷的形象。作者先是对“爷爷的布鞋”进行了静态描写——“白底黑面”“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然后叙述爷爷多次来学校看“我”时都是穿着那双布鞋,让“我”觉得爷爷很土气;最后一次描写爷爷的布鞋,是爷爷踏雪来给“我”送饺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于是“我”受到了感化,不再觉得爷爷的布鞋土气了。“爷爷的布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我”对爷爷布鞋的看法的变化表现了“我”心灵的成长。
◆以细节打动读者,文章由此出彩。
要想写好记叙文,考生不仅要叙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围绕某一“点”来进行细致的描写,会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震撼人心。
姥姥个子不高,身形圆满,就像她手中的大馅儿蒸饺,于是我偷偷叫她“饺子姥姥”。
姥姥爱吃饺子,我爱吃姥姥包的饺子。每次我去姥姥家,姥姥都会捏一锅蒸饺。姥姥手巧,干活儿快,一锅蒸饺,姥姥眨眼间就能独自完成。
细白的面,揉得不软不硬,抻成一条蜿蜒的“线”,又断成一个个均匀的“点”,再飞花一般化成一个个舒展的“面”。姥姥拿起一张面皮,扣上一勺馅儿,左手托底,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几下开合,弦月形的花穗就在饺子的脊上绽放了。包好的饺子放在屉上,鼓鼓涨涨的,隐约可以看见馅儿的颜色。
姥姥每次包饺子都十分开心,嘴角一直向上扬。姥姥说:“包饺子,那是咱们的传统,外面的饺子再好吃,终究不是自己包的,没有家的味道。”
作者抓住“饺子”这一具体的依托点来写姥姥,从揉面到擀皮再到包饺子,作者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姥姥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很有美感。姥姥关于饺子的话语——“传统”“家的味道”,使得小小的饺子的内涵更加厚重。
想要写好记叙文,细心观察写作对象,提炼升华文章主旨,对文章结构布局谋划,精心润色文章语言等必不可少,然而,写好记叙文还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 “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出心裁。
那么,如何做到写人叙事有依托呢?
◆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能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
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形象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母亲年轻时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掌心没有茧子;中年的母亲的手变得粗糙黧黑,掌心有了硬茧。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请看以下这段文字:
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
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向自己的人生。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送她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各种各样的重物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
我走过去,轻轻地为父亲按摩起来……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我”小的时候,“父亲腰背挺直”“肩膀厚实、温暖”;“我”长大后,“父亲的后背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通过对比,父亲的形象鲜活起来,而“我”主动为父亲按摩肩膀的举动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感动与感悟,“我”的成长也由此可见。
◆谋篇布局时要裁剪素材,详略要安排得当。
选好了“点”,具体行文时就要在这一“点”上多着墨,以此突显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旨,而与这一“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略写甚至不写,如此,文章方能详略得当,重點突出。
似乎从我记事起,每次见到爷爷,他总是穿着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鞋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
爷爷很担心我,每个月都要来学校看我几次。每次来学校时,爷爷总是穿得土里土气的,与这个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名牌极不和谐,特别是他脚上穿的那双布鞋,让我觉得很没面子。
记得那天天飘着大雪,爷爷又来看我了。我来到学校大门口,看到爷爷蹲在一个角落里,头上、肩上都落满了雪花,从远处看,他就像一个雪球。爷爷见到我马上迎了过来。他解开大衣,从怀里拿出一盒饺子递到我的手里,饺子还是温热的。爷爷说:“这个给你,你奶奶给你包的饺子,让我送来。”
我看着爷爷头上、肩上的雪,突然心里发酸,眼泪直往上涌,我低下头,让眼泪滴到雪地上。泪眼模糊中,我看到爷爷脚下的那双布鞋已经被雪打湿,白色的鞋底边缘沾上了泥泞,已经变黑。这双布鞋,带着爷爷从大老远跑来给我送饺子,我还有理由瞧不起它吗?正如爷爷,在这冰天雪地中给我送来关爱,我还有理由说他土气吗?
作者以“布鞋”为依托,塑造了朴实慈爱的爷爷的形象。作者先是对“爷爷的布鞋”进行了静态描写——“白底黑面”“虽旧,却被爷爷刷洗得一尘不染”;然后叙述爷爷多次来学校看“我”时都是穿着那双布鞋,让“我”觉得爷爷很土气;最后一次描写爷爷的布鞋,是爷爷踏雪来给“我”送饺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于是“我”受到了感化,不再觉得爷爷的布鞋土气了。“爷爷的布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我”对爷爷布鞋的看法的变化表现了“我”心灵的成长。
◆以细节打动读者,文章由此出彩。
要想写好记叙文,考生不仅要叙述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围绕某一“点”来进行细致的描写,会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震撼人心。
姥姥个子不高,身形圆满,就像她手中的大馅儿蒸饺,于是我偷偷叫她“饺子姥姥”。
姥姥爱吃饺子,我爱吃姥姥包的饺子。每次我去姥姥家,姥姥都会捏一锅蒸饺。姥姥手巧,干活儿快,一锅蒸饺,姥姥眨眼间就能独自完成。
细白的面,揉得不软不硬,抻成一条蜿蜒的“线”,又断成一个个均匀的“点”,再飞花一般化成一个个舒展的“面”。姥姥拿起一张面皮,扣上一勺馅儿,左手托底,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几下开合,弦月形的花穗就在饺子的脊上绽放了。包好的饺子放在屉上,鼓鼓涨涨的,隐约可以看见馅儿的颜色。
姥姥每次包饺子都十分开心,嘴角一直向上扬。姥姥说:“包饺子,那是咱们的传统,外面的饺子再好吃,终究不是自己包的,没有家的味道。”
作者抓住“饺子”这一具体的依托点来写姥姥,从揉面到擀皮再到包饺子,作者都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姥姥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很有美感。姥姥关于饺子的话语——“传统”“家的味道”,使得小小的饺子的内涵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