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就是纯文学的衰落。这种衰落不仅表现在一般民众对文学的漠然,更表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少得可怜的阅读量上。曾几何时,文学曾是令人向往的,但是今天,文学课堂不再是高雅的殿堂。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今社会的实用主义倾向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发问:学文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虽然显示了发问人的无知,但也应该引起我们从事教育的人的思考:文学除了我们通常认知的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外,它还具有什么功能?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给出的答案是:文学作品中凝结着民族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可以把民族文学的因素梳理出来,通过文学课程,把民族文化灌输给学生,这在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文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突出文化内容进行讲授。
一、在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中,與文化发展历史结合来讲
以我所讲授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古希腊文学开始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结束,按照文学史的进程梳理各时期文学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在授课过程中,把文学史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讲,文化既是文学发展的背景,文学也同时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希腊时代文化是希腊的原始的民族文化,这一时期希腊文学是在希腊原始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其内容、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特点。到了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诞生,希伯来文明被引入,于是西方文化中出现了来自东方的希伯来文化因素。自此以降,西方文化在两希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17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文学思潮,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思潮,是文化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通过这种梳理,使学生在掌握文学史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也有所了解和把握,使文学课程的功能得到拓展。
二、在讲作家创作的时候,结合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动机,讲其创作的文化动因
在以往的文学课程中,讲作家的创作只是一般性介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更多的是对常识的介绍。为了强化对文化的灌输,我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讲作家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剖析创作动机和创作特色背后的文化原因。例如讲狄更斯的创作时,首先对他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介绍,他的创作分期、各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其创作的主要特征,然后针对其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其创作内容方面的特征,如狄更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当时欧洲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是以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为表征的,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二是对其创作艺术方面的特征进行文化分析,如大团圆结局是狄更斯的一大特点,而这个特点与英国人审美心理有直接关系,其同一时期的作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审美心理又直接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从这样的角度对其创作所呈现出的这一特点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形态背后的文化原因。
三、在分析文学作品文本的时候,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剥离出来,重点来讲
传统的文学课授课中,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不外乎是对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几个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更多的是局限于是什么(形态),而不解释为什么(呈现形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把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人物塑造中的文化因素凸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受到经典文学作品教育的同时,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例如在讲授《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时,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时,着重分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分析这种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表现,通过与中国文学中如《三国演义》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结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的分析,再次阐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在其身上的体现,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对《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势在必行的。作为高校中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当然了解文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在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我们依然还在坚守文学的原因。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变化,不能死守在文学的象牙塔中不肯接受改变。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还能为社会多做些什么。也许,把隐藏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中那些文化因素剥离出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文学课程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在这个文化缺失的社会中,也算是找到了文学课程的一个实用性的功能,使其不仅在高校学生教育中,也在国民教育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给出的答案是:文学作品中凝结着民族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可以把民族文学的因素梳理出来,通过文学课程,把民族文化灌输给学生,这在传统文化缺失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文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突出文化内容进行讲授。
一、在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中,與文化发展历史结合来讲
以我所讲授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古希腊文学开始到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结束,按照文学史的进程梳理各时期文学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在授课过程中,把文学史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讲,文化既是文学发展的背景,文学也同时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希腊时代文化是希腊的原始的民族文化,这一时期希腊文学是在希腊原始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其内容、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特点。到了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诞生,希伯来文明被引入,于是西方文化中出现了来自东方的希伯来文化因素。自此以降,西方文化在两希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17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文学思潮,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思潮,是文化形态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通过这种梳理,使学生在掌握文学史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也有所了解和把握,使文学课程的功能得到拓展。
二、在讲作家创作的时候,结合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动机,讲其创作的文化动因
在以往的文学课程中,讲作家的创作只是一般性介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更多的是对常识的介绍。为了强化对文化的灌输,我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讲作家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剖析创作动机和创作特色背后的文化原因。例如讲狄更斯的创作时,首先对他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介绍,他的创作分期、各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其创作的主要特征,然后针对其创作的基本特征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其创作内容方面的特征,如狄更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当时欧洲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是以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为表征的,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密切相关;二是对其创作艺术方面的特征进行文化分析,如大团圆结局是狄更斯的一大特点,而这个特点与英国人审美心理有直接关系,其同一时期的作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审美心理又直接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从这样的角度对其创作所呈现出的这一特点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形态背后的文化原因。
三、在分析文学作品文本的时候,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剥离出来,重点来讲
传统的文学课授课中,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不外乎是对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几个方面的分析,这种分析更多的是局限于是什么(形态),而不解释为什么(呈现形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把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人物塑造中的文化因素凸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受到经典文学作品教育的同时,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例如在讲授《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时,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时,着重分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分析这种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表现,通过与中国文学中如《三国演义》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结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的分析,再次阐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在其身上的体现,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对《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势在必行的。作为高校中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当然了解文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在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我们依然还在坚守文学的原因。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变化,不能死守在文学的象牙塔中不肯接受改变。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多地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还能为社会多做些什么。也许,把隐藏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中那些文化因素剥离出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文学课程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在这个文化缺失的社会中,也算是找到了文学课程的一个实用性的功能,使其不仅在高校学生教育中,也在国民教育中充分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