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特对该市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他们普遍面临三方面的心理压力:即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以及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生存危机感。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学历,却因为出身贫寒,而长期被经济问题所困扰。他们虽然头顶闪耀光环,脊梁上却始终背负着重重的壳——那就是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种蜗牛的姿态,担负着家庭的命脉,肩负着报效国家的使命,行走在当代社会。能否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关系到达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可是应该由谁来释放、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呢?又该如何着手呢?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要有效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首先要找到造成这些心理压力的根源。贫困大学生的家长,一生均奋斗在农村、山区等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深知其中之苦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从小就叨念着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跳出农门,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但“拯救”不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连自身都难保,由此而产生无法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是必然的。
另外,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每天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却只能望而却步时;当毕业时看着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一个个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只能面临失业时,这难免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落差,造就他们内心“相对剥夺的自卑感”。
其实,不管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还是“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均是暂时的,或者说是阶段性的。最致命的应该是第三个问题,即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生存危机感。假如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以上三大心理压力便可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行倾斜性扶助。因为其他来自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也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来源。而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将失去生存条件酿成一个各方都不愿看到的悲剧。这对促进社会和谐,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建立自立自强信念,并转变就业观念。据笔者所知,许多大学生至今仍然停留在“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就业观上。事实上,在经济危机、人口倍增、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今天,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再寻找机会实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学历,却因为出身贫寒,而长期被经济问题所困扰。他们虽然头顶闪耀光环,脊梁上却始终背负着重重的壳——那就是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种蜗牛的姿态,担负着家庭的命脉,肩负着报效国家的使命,行走在当代社会。能否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关系到达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可是应该由谁来释放、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呢?又该如何着手呢?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要有效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首先要找到造成这些心理压力的根源。贫困大学生的家长,一生均奋斗在农村、山区等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深知其中之苦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从小就叨念着孩子要努力学习,争取跳出农门,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但“拯救”不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连自身都难保,由此而产生无法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是必然的。
另外,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每天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却只能望而却步时;当毕业时看着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一个个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只能面临失业时,这难免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落差,造就他们内心“相对剥夺的自卑感”。
其实,不管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还是“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均是暂时的,或者说是阶段性的。最致命的应该是第三个问题,即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生存危机感。假如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以上三大心理压力便可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行倾斜性扶助。因为其他来自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也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来源。而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将失去生存条件酿成一个各方都不愿看到的悲剧。这对促进社会和谐,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建立自立自强信念,并转变就业观念。据笔者所知,许多大学生至今仍然停留在“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就业观上。事实上,在经济危机、人口倍增、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今天,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再寻找机会实现“专业对口”“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