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万物之自然法则》中,夏洛特·伍德结合丛林书写方式和动物研究视角建构了“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澳洲民族神话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解构。通过对丛林危机与性别压迫的具象呈现、丛林历史中女性惩戒的情节操演和“动物体”式丛林人的意象建构,伍德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顽疾进行了揭示、溯源和批判,并且以蕴含深刻生态伦理关怀的“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为反思当代澳洲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16ZDA2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雪莉·哈泽德的跨国写作及其世界主义思想研究”(18YJA75202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万物之自然法则》中,夏洛特·伍德结合丛林书写方式和动物研究视角建构了“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澳洲民族神话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解构。通过对丛林危机与性别压迫的具象呈现、丛林历史中女性惩戒的情节操演和“动物体”式丛林人的意象建构,伍德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顽疾进行了揭示、溯源和批判,并且以蕴含深刻生态伦理关怀的“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为反思当代澳洲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纸.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报纸面临严峻挑战.若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传统报纸务必要做好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对传
适逢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内73家影视单位和企业针对近年来短视频侵权剪辑带来的版权问题发表联合声明,呼吁规范短视频平台推进版权内容依法合规管理,保护权利人的合
新时代大环境下,对新闻记者的叙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闻记者要想把故事讲好,就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发现题材中新鲜
几乎每一次瘟疫的爆发和流行,都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重大的瘟疫往往导致社会的转型和文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挑战。“移动性”是疾病和瘟疫流行的重要因素,涉及身体、情感乃至政治等诸多问题。英美历史上的瘟疫已沉淀为一种文化记忆和历史想象。英美诗歌的瘟疫书写是一部记叙人的身体和心灵受难的历史,更是一部探索和思考人类个体命运和整体命运的历史。诗人们以直接或隐喻的方式对瘟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度思考。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而言,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最能体现世代积累、世代创造以及世代接受的要义.这正是经典保持活态传承的内在动力.特别是那些肇自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的
“无用之用”典出《庄子》,其含义为,世间万物并非都要有实用目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有用的。理性和功能性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很多无用却可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相对被抑制。但虚拟文化却可普惠性地满足看似无用的精神需求,人性中的潜能和享乐本能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互联网上看似无用的娱乐性消费悄然无声地改变着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因互联网而蓬勃发展,从而使人的非生产性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数字文学是一种技术指向型文学艺术,在形式、结构和阅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主要坚持两条路径:一是从数字文学外部特征入手,坚持文学性与媒介属性,强调文学新形式、新结构,塑造新美学;二是从数字文学运行机制入手,强调跨学科研究,注重人机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风格和审美体验。整体看来,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在语义和文本分析基础上,强化媒介技术的美学功能,将机器结构、程序功能、人机交互、计算机算法等数字化技术作为文学审美要素,实现文学审美向作品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
电子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所开启的契机,对印刷技术以来所形成的认识论惯例进行了反思,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文视博尔特、海尔斯等人所开启的媒介特性理论为新理论模式的潜在可能,从文本性议题入手,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文学作品进行理论和批评层面的考察,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建构了机器、媒介、作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就人机合作、算法、代码与写作、阅读和共同栖身于一个数字环境中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释。
高:听您一聊,太有收获了.跟戏剧史的常规角度不一样.我看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年编辑的《戏曲音乐讨论集》中有您写的《试论与戏曲音乐有关的几个问题》,因为要谈戏曲改革,我把
在日本“后3·11文学”书写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科幻小说风格、描绘核灾难发生后的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小说纷纷涌现,多和田叶子的《献灯使》即为其中声誉最高的一部.在这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