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自然保护区不仅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有利条件.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考虑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野生动物保护机制,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多灵感.本文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展开论述,分析如何借助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野生动物.
其他文献
在西北太平洋(WNP)海域生成的热带气旋(TC)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对WNP海域TC生成数量的气候预测可以为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指出春季(3—5月)的热带大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和热带北大西洋SST)可以作为预报因子,预测台风盛期(6—10月)WNP海域生成的TC总数量.本文分析了2021年这两种春季海温预报因子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春季西南太平洋与西北太平洋暖池之间的SST梯度呈现负异常(-0.3
根据有效降水,本文利用降雨强度—历时关系阈值(I-D)的经验函数,计算出上饶市区域内降雨阈值曲线,得出滑坡发生概率分别为10%、25%和50%三种等级下降水阈值参考值.这一阈值体现了降水强度、当日降水量和前期降水量对滑坡的影响,对上饶市滑坡灾害的预警有重要意义.
2020年6月20日午后到夜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中东部、乌兰浩特市及周边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风雹、暴雨洪涝等灾害.本文利用高分卫星遥感资料,提取计算受灾范围并进行了受灾程度等级划分,旨在为该地区今后精细化评估冰雹等灾害性提供思路和依据.
本文分析了农村猪养殖中的常见猪疾病类型,阐述了常见猪疾病的发生原因,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对策.
本文利用1963—2013年我国592个站点降水、气温、地温、相对湿度、气压及蒸发逐月的资料,采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MV-EOF)分析夏季降水同前期冬春季气温、地温、相对湿度、气压及蒸发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黄河以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气温、地温反向变化,与气压同向变化,与相对湿度和蒸发有弱的同向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气温、地温同向变化,与气压和蒸发反向变化,与相对湿度不明显;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春季气温、地温反向变化,与相对湿度、气压及蒸发同向变化;华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期春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常遭受灾害性大风的侵扰.本文利用2005—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风场资料、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详细考察了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日数和极大风速的变化规律与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地形和热带气旋登陆对大风灾害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湛江地区灾害性大风主要集中于夏秋季,极大风速在夏秋季达到最大,灾害性大风日数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极大风速呈平缓的上升趋势;(2)湛江大风日数与极大风速的空间分布具有南高北低的特征,相比其他地区,雷州市更易遭受高强度
基于2007—2010年CloudSat卫星资料,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云的水平分布及垂直结构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总云量明显多于冬季,且夏季总云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趋势;(2)青藏高原地区云分布频率的垂直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的云分布频率高于其他三个季节,最大云分布频率位于7 km左右的高空;(3)青藏高原地区东部云分布频率大于西部的云分布频率,不同高度层云分布频率变化趋势不同.
冬小麦是泰安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丰歉直接影响当年的粮食产量.本文简要分析了2020—2021年冬小麦各生长发育期的气象条件,旨在趋利避害,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建筑密度增加,社会对防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做好防雷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更能彰显气象部门工作的优势和专业性.本文基于日照市雷暴气候特征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探讨当前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现状,认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活动,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在气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用与效益也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分析铜川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现状,探究了人工影响天气在铜川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