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就能支配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下面我结合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现状,谈谈对培养农村初中生阅读习惯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阅读兴趣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教师应设法营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1.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直观化、形象化的功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充分的享受,在阅读时不感到生涩、陌生,从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优美的诗、词、小品文以及引人入胜的小说节选文段,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冲动,从而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借阅感兴趣的书籍。此外,还可以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认为生动的文章进行相互交流,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去体会阅读的愉悦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
  二、方法指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先看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课后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应伴随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文上圈一圈不认识的字,画一画难解的词句以及优美句子,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则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些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是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明确要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难题。学生预习时,在独立认真读了课文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课后问题等可以看看有关参考书上的答案,并把参考书上的答案与心中已经想好的答案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谁的答案更合理。在这样的对比和反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一系列的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培养学生 “三读一体”的阅读习惯
  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要求:“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对阅读教学中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具有广泛性、实用性,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养成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中“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要求,我们首先要传授这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
  浏览是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而提纲挈领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文章结构。这一阶段注重的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如故事的主要情节,或事物的主要特点,或议论的中心论点等。浏览文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辨别不同的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读后复述文章大概内容的习惯。
  2.略读
  略读是第二个步骤,要求理清文章脉络,搞懂有一定难度的词句,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文章的主要部分(段落),能够抓住一个段落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关键段落等。本阶段注重把握文本段内的层次,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3.精读
  精读是第三个步骤,是阅读的重点,要求重点阅读表现文本主旨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或段落,要让学生大部分能把握领会。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段落),读出语感。刚开始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意会境界。诵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从读中感悟。我认为通过朗读去理解文字很必要,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对言语的理解往往体会得很快。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中就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欲界之仙都”的优美意境和文学作品的意境。我设计的题目是“我从文中的‘ ’读出了‘
  美’”。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读出了‘色彩配合的美’”……一句句妙语从学生的嘴里说出,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能让学生提升语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文本。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文本中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仔细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叶圣陶曾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艰难爬过月台买橘子,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我设计了如下题目:①哪些词语具体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②“攀”改为“抓”“缩”哪个好?“倾”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答题:“攀”是写手的动作,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显示了对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缩”是写脚的动作,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用原词好,改动了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倾”是写身体的动作,爬上月台非常艰难,但父亲十分努力。这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突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可见,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的父对子的深沉的爱,子对父的浓烈的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话”是阅读后的升华,一篇文章读完了,只要读者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有所感,有所悟。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这记录体会就是“三读一体”中的“一体”。引导初中生写这种阅读体会时应注意区别对待,不能好高骛远,能长则长,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四)培养学生多感官投入阅读的习惯
  “书是饥饿的美餐”,莎士比亚也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要享受阅读这美味的大餐,我们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眼、口、耳、手、脑等各种感官全程参与。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阅读中,才能获得阅读的愉悦。如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阅读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乐曲,让学生从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美。然后播放安塞腰鼓恢弘的表演场面,让学生体会画面美。接着让学生多形式、多角度朗读课文,在自己朗读或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头脑呈现录像中的表演场面,体会文章的力量美。最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进行反复咀嚼、品味,通过仿造排比、比喻句等领悟文章的语言美。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参与阅读,并进行了有机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很好。
  三、改变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学中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这些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1.改变阅读速度慢的坏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用眼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让眼球沿着书行活动,而不是眼球静止,靠转动头部来移动目光。同时还要注意在阅读时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读,而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既提高阅读速度,又不使眼睛太疲劳而导致理解能力下降。
  2.逐渐杜绝“手指阅读”“出声阅读”等现象
  用手指或笔尖之类的东西指着阅读的内容,这种习惯迫使眼睛跟着运动,当读完一行后必须停下来,必然中断阅读和理解过程,阅读效率当然不高;在阅读时把所读的内容读出来,或虽然不发出声音,但他们的喉部肌肉仍然是活动的,这都会限制阅读速度,喉部肌肉机械运动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跟不上眼球的灵活运动,更跟不上大脑的思维运动的。因此,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用心去默读的习惯。
  3.有目的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农村初中生学习上普遍存在依赖性、被动性。阅读也是一样,教师强调阅读的课文或作品,他们常常是“被阅读”,应付了事,大都从不想一想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从不想一想读后有何感受。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有感想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四、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意志品质
  初中生还比较好奇、爱动,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常常随情绪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而转移。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的意志,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教师应努力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为了确保电梯安全稳定的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IC24H系列单片机设计的电梯运行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电梯运行中提升电机的工作参数、电梯载重量、梯内烟雾浓度和梯内呼救等信
自从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消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后,乡下中学的生源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生源差。因此,转变“后进生”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要转变“后进生”,关键要转变“后进生”的思想,重点是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爱心。  2.培养“后进生”自信、自强。  3.以德育德,注重身教,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后进生”。  4.爱动其心,用爱去感化“后进生”。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的方法测定瑞格列奈片中R(-)异构体的含量。方法使用AGP手性色谱柱(α-酸性糖蛋白键合硅胶作填料,4mm×100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85:15)为流
总复习教学是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会面临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战高考,我们总是会经历一次拉锯战般的总复习过程.所以,如何更好地实施复习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加强
火车站,火车已开动,三个提着行李的人跟在火车后狂奔,其中两个身强力壮的追上并爬上了火车,另一个在体能上稍逊一筹,随着火车的加速,只能远远地落在后面。可这个人望着远去的火车及
要想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前的复习至关重要,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高效的复习策略.那么,高考数学的高效策略又是什么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重温教材,夯实基础  高考数学的考试原则是“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它启迪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定位数学复习的核心,要注意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灵活应用课本知识来培养能力.因此说,抓住了教材就抓住了核心,就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入住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
《教育学》指出:学困生是指智力在正常范围内,但学习基础差,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和上进心,上课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由于一定的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部分数学学困生。从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该类学生的智力及感官条件与数学学习优异生一样正常,但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成效低于其智力潜能的正常期望水平,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学习效果长期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一般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诸多偏差:因知识缺乏而产生的偏差,因认知冲突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因思维定式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因不能将学科内的知识有机联系而产生的能力偏差……教师如能因势利导,也能让这些偏差呈现出别样精彩。  一、常见的课堂偏差类型  (一)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而产生的偏差  在《季氏将伐颛臾》的课堂上,笔者分析“求,无乃尔是过与”一句,为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彼时孔子的心情,便请学生
本文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某直属广播发射台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为例,介绍了在发射台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依据和设计思路,并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