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就能支配学生的阅读行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下面我结合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现状,谈谈对培养农村初中生阅读习惯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阅读兴趣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教师应设法营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1.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直观化、形象化的功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充分的享受,在阅读时不感到生涩、陌生,从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优美的诗、词、小品文以及引人入胜的小说节选文段,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冲动,从而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借阅感兴趣的书籍。此外,还可以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认为生动的文章进行相互交流,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去体会阅读的愉悦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
二、方法指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先看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课后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应伴随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文上圈一圈不认识的字,画一画难解的词句以及优美句子,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则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些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是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明确要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难题。学生预习时,在独立认真读了课文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课后问题等可以看看有关参考书上的答案,并把参考书上的答案与心中已经想好的答案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谁的答案更合理。在这样的对比和反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一系列的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培养学生 “三读一体”的阅读习惯
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要求:“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对阅读教学中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具有广泛性、实用性,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养成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中“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要求,我们首先要传授这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
浏览是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而提纲挈领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文章结构。这一阶段注重的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如故事的主要情节,或事物的主要特点,或议论的中心论点等。浏览文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辨别不同的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读后复述文章大概内容的习惯。
2.略读
略读是第二个步骤,要求理清文章脉络,搞懂有一定难度的词句,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文章的主要部分(段落),能够抓住一个段落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关键段落等。本阶段注重把握文本段内的层次,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3.精读
精读是第三个步骤,是阅读的重点,要求重点阅读表现文本主旨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或段落,要让学生大部分能把握领会。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段落),读出语感。刚开始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意会境界。诵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从读中感悟。我认为通过朗读去理解文字很必要,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对言语的理解往往体会得很快。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中就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欲界之仙都”的优美意境和文学作品的意境。我设计的题目是“我从文中的‘ ’读出了‘
美’”。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读出了‘色彩配合的美’”……一句句妙语从学生的嘴里说出,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能让学生提升语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文本。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文本中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仔细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叶圣陶曾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艰难爬过月台买橘子,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我设计了如下题目:①哪些词语具体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②“攀”改为“抓”“缩”哪个好?“倾”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答题:“攀”是写手的动作,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显示了对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缩”是写脚的动作,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用原词好,改动了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倾”是写身体的动作,爬上月台非常艰难,但父亲十分努力。这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突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可见,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的父对子的深沉的爱,子对父的浓烈的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话”是阅读后的升华,一篇文章读完了,只要读者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有所感,有所悟。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这记录体会就是“三读一体”中的“一体”。引导初中生写这种阅读体会时应注意区别对待,不能好高骛远,能长则长,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四)培养学生多感官投入阅读的习惯
“书是饥饿的美餐”,莎士比亚也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要享受阅读这美味的大餐,我们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眼、口、耳、手、脑等各种感官全程参与。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阅读中,才能获得阅读的愉悦。如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阅读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乐曲,让学生从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美。然后播放安塞腰鼓恢弘的表演场面,让学生体会画面美。接着让学生多形式、多角度朗读课文,在自己朗读或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头脑呈现录像中的表演场面,体会文章的力量美。最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进行反复咀嚼、品味,通过仿造排比、比喻句等领悟文章的语言美。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参与阅读,并进行了有机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很好。
三、改变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学中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这些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1.改变阅读速度慢的坏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用眼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让眼球沿着书行活动,而不是眼球静止,靠转动头部来移动目光。同时还要注意在阅读时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读,而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既提高阅读速度,又不使眼睛太疲劳而导致理解能力下降。
2.逐渐杜绝“手指阅读”“出声阅读”等现象
用手指或笔尖之类的东西指着阅读的内容,这种习惯迫使眼睛跟着运动,当读完一行后必须停下来,必然中断阅读和理解过程,阅读效率当然不高;在阅读时把所读的内容读出来,或虽然不发出声音,但他们的喉部肌肉仍然是活动的,这都会限制阅读速度,喉部肌肉机械运动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跟不上眼球的灵活运动,更跟不上大脑的思维运动的。因此,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用心去默读的习惯。
3.有目的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农村初中生学习上普遍存在依赖性、被动性。阅读也是一样,教师强调阅读的课文或作品,他们常常是“被阅读”,应付了事,大都从不想一想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从不想一想读后有何感受。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有感想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四、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意志品质
初中生还比较好奇、爱动,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常常随情绪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而转移。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的意志,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教师应努力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阅读兴趣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教师应设法营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1.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直观化、形象化的功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充分的享受,在阅读时不感到生涩、陌生,从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优美的诗、词、小品文以及引人入胜的小说节选文段,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冲动,从而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借阅感兴趣的书籍。此外,还可以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认为生动的文章进行相互交流,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去体会阅读的愉悦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
二、方法指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先看单元提示,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课后的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应伴随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文上圈一圈不认识的字,画一画难解的词句以及优美句子,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则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些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是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明确要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字词方面的难题。学生预习时,在独立认真读了课文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课后问题等可以看看有关参考书上的答案,并把参考书上的答案与心中已经想好的答案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谁的答案更合理。在这样的对比和反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一系列的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培养学生 “三读一体”的阅读习惯
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要求:“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对阅读教学中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具有广泛性、实用性,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养成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中“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要求,我们首先要传授这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
浏览是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从而提纲挈领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文章结构。这一阶段注重的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如故事的主要情节,或事物的主要特点,或议论的中心论点等。浏览文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辨别不同的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读后复述文章大概内容的习惯。
2.略读
略读是第二个步骤,要求理清文章脉络,搞懂有一定难度的词句,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文章的主要部分(段落),能够抓住一个段落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关键段落等。本阶段注重把握文本段内的层次,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3.精读
精读是第三个步骤,是阅读的重点,要求重点阅读表现文本主旨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或段落,要让学生大部分能把握领会。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段落),读出语感。刚开始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意会境界。诵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从读中感悟。我认为通过朗读去理解文字很必要,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对言语的理解往往体会得很快。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中就是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欲界之仙都”的优美意境和文学作品的意境。我设计的题目是“我从文中的‘ ’读出了‘
美’”。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读出了‘色彩配合的美’”……一句句妙语从学生的嘴里说出,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能让学生提升语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文本。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文本中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仔细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叶圣陶曾说:“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艰难爬过月台买橘子,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我设计了如下题目:①哪些词语具体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②“攀”改为“抓”“缩”哪个好?“倾”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答题:“攀”是写手的动作,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显示了对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缩”是写脚的动作,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用原词好,改动了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倾”是写身体的动作,爬上月台非常艰难,但父亲十分努力。这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突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可见,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的父对子的深沉的爱,子对父的浓烈的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话”是阅读后的升华,一篇文章读完了,只要读者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就会有所感,有所悟。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这记录体会就是“三读一体”中的“一体”。引导初中生写这种阅读体会时应注意区别对待,不能好高骛远,能长则长,一句话、两句话也可以,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四)培养学生多感官投入阅读的习惯
“书是饥饿的美餐”,莎士比亚也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正在成长的孩子们要享受阅读这美味的大餐,我们就必须调动他们的眼、口、耳、手、脑等各种感官全程参与。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阅读中,才能获得阅读的愉悦。如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阅读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乐曲,让学生从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美。然后播放安塞腰鼓恢弘的表演场面,让学生体会画面美。接着让学生多形式、多角度朗读课文,在自己朗读或听别人朗读的过程中,头脑呈现录像中的表演场面,体会文章的力量美。最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进行反复咀嚼、品味,通过仿造排比、比喻句等领悟文章的语言美。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参与阅读,并进行了有机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很好。
三、改变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良阅读习惯,教学中应该帮助他们改变这些陋习,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健康发展。
1.改变阅读速度慢的坏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用眼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让眼球沿着书行活动,而不是眼球静止,靠转动头部来移动目光。同时还要注意在阅读时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读,而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既提高阅读速度,又不使眼睛太疲劳而导致理解能力下降。
2.逐渐杜绝“手指阅读”“出声阅读”等现象
用手指或笔尖之类的东西指着阅读的内容,这种习惯迫使眼睛跟着运动,当读完一行后必须停下来,必然中断阅读和理解过程,阅读效率当然不高;在阅读时把所读的内容读出来,或虽然不发出声音,但他们的喉部肌肉仍然是活动的,这都会限制阅读速度,喉部肌肉机械运动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跟不上眼球的灵活运动,更跟不上大脑的思维运动的。因此,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用心去默读的习惯。
3.有目的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农村初中生学习上普遍存在依赖性、被动性。阅读也是一样,教师强调阅读的课文或作品,他们常常是“被阅读”,应付了事,大都从不想一想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从不想一想读后有何感受。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有感想地阅读,坚持写阅读笔记。
四、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意志品质
初中生还比较好奇、爱动,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注意力还不够稳定,常常随情绪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而转移。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的意志,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教师应努力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