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采取胃镜定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治疗16例体前壁,10例胃体后壁大弯侧,4例胃窦部前壁间质瘤。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0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长为70 min~110min,患者实施手术之前血量为25~55ml,患者手术之后住院3~7d,通过随机走访6个月~6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状以及复发病例结论:对胃底部间质瘤患者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安全系数高,值得广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胃镜检查;胃肠肿瘤;胃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42-01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胃间叶源性肿瘤,胃底部间质瘤(GST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与胃平滑肌瘤。随着最近几年来对胃间质瘤(GIST)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经确定了导致胃间质瘤(GSTS)发生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于在病程中,胃间质瘤极少出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中不必对淋巴结进行大范围清扫,只需切除直径较小的淋巴结。由于腹腔镜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目前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进行胃间质瘤切除状况比较普遍,然而目前单纯使用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手术,仍然难以确定手术定位和范围。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30例患者,并且给予其精心的护理。现在将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30例胃间质瘤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5~92岁,平均年龄45.6±3.2岁,病程2个月~7年。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为腹部出现不适、隐痛、腹部包块、腹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其中一些患者在体检前发现一些临床症状。患者术前均使用胃镜,CT以及超声检查进行病情确诊。患者胃间质瘤直径1.3~6.2cm,平均直接2.5±0.3cm,其中有16例体前壁,10例胃体后壁大弯侧,4例胃窦部前壁间质瘤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全麻方式,患者处于仰卧位,分开双腿并向外展。医生在患者脐环的上环8mm处,采用腹腔镜穿刺锥对患者穿刺约10mm的观察孔,患者建立压力约为12—13mmHg的CO2气腹;与此同时,在患者左锁骨与右锁骨的中线肋缘下约5cm处,穿刺一个大小约为10mm与5mm的主操作孔;剑突正中下约6cm出穿刺一约5mm的操作孔。最后从患者的口腔内插入胃镜,有效进行胃间质瘤定位,医师可以根据患者胃腔内的透光,采取胃镜活检钳,把瘤体用钳夹住并且向前推动,在手术中,患者者要积极主动的配合操作者从而帮助操作者准确定位瘤体位置,医师在瘤体的上方,对浆膜面行缝合一针,从而有效定位肿瘤并进行牵引,可以结合患者肿瘤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手术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为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30例患者手术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45~95min,平均时间55.5士2.4min,患者术中出血量18~76ml,平均出血量36.6士4.8ml。患者手术治疗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1—46h,流质饮食恢复时间为48~72h,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3~11d,中间患者并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后对患者随机走访6~12月,未出现转移与复发。患者病理结果:术后患者极低风险10例,低度风险18例,中度风险2例,无高度风险患者。
3 讨论
3.1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胃间叶源性肿瘤,胃底部间质瘤(GST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与胃平滑肌瘤,其中以胃为主要发病部位,尤以GSTS常见。胃底部间质瘤患者初期缺少特殊的临床症状表现,患病早期为出现明临床症状,只有通过仔细检查才能被测出。随着肿瘤的不断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隐痛、包块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一般而言,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良性、交界性与恶性三种。
3.2 作为潜伏在人体内恶性肿瘤之一,胃底部间质瘤对放疗与化疗敏感度较低,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首先采取手术切除方式。由于胃底部间质瘤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状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中不必对淋巴结进行大范围清扫,只需切除直径较小的淋巴结,或者完整的切除肿瘤,根据这一生物学特点,从而有效的帮助腹腔镜微创切除术的实施和应用。
3.3 胃底部间质瘤切除的原则:完整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正常的胃壁组织;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狭窄状况。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同时精确判断切除范围,可有效防止因对患者切口过多,而干扰正常组织的吻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并发症;微创伤、精定位、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颜松龄,肖春林,许胜水,张国伟.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25~828.
[2]徐斌,方河清,刘颖斌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附22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2012,9(2):67~68.
[3]俞公煌,倪型灏,钱峰等.胃肠、泌尿、会阴部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45(12):825~828
[4]Gurbuz AT,Peetz ME.Brief clinical report resection of gastric leiomyoma using combined laparoscopic and gastroscopic approach [J].Surg Endos.2007,45(12):825~828.
关键词:腹腔镜;胃镜检查;胃肠肿瘤;胃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42-01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胃间叶源性肿瘤,胃底部间质瘤(GST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与胃平滑肌瘤。随着最近几年来对胃间质瘤(GIST)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经确定了导致胃间质瘤(GSTS)发生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于在病程中,胃间质瘤极少出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中不必对淋巴结进行大范围清扫,只需切除直径较小的淋巴结。由于腹腔镜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目前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进行胃间质瘤切除状况比较普遍,然而目前单纯使用腹腔镜对患者进行手术,仍然难以确定手术定位和范围。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30例患者,并且给予其精心的护理。现在将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30例胃间质瘤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5~92岁,平均年龄45.6±3.2岁,病程2个月~7年。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为腹部出现不适、隐痛、腹部包块、腹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其中一些患者在体检前发现一些临床症状。患者术前均使用胃镜,CT以及超声检查进行病情确诊。患者胃间质瘤直径1.3~6.2cm,平均直接2.5±0.3cm,其中有16例体前壁,10例胃体后壁大弯侧,4例胃窦部前壁间质瘤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全麻方式,患者处于仰卧位,分开双腿并向外展。医生在患者脐环的上环8mm处,采用腹腔镜穿刺锥对患者穿刺约10mm的观察孔,患者建立压力约为12—13mmHg的CO2气腹;与此同时,在患者左锁骨与右锁骨的中线肋缘下约5cm处,穿刺一个大小约为10mm与5mm的主操作孔;剑突正中下约6cm出穿刺一约5mm的操作孔。最后从患者的口腔内插入胃镜,有效进行胃间质瘤定位,医师可以根据患者胃腔内的透光,采取胃镜活检钳,把瘤体用钳夹住并且向前推动,在手术中,患者者要积极主动的配合操作者从而帮助操作者准确定位瘤体位置,医师在瘤体的上方,对浆膜面行缝合一针,从而有效定位肿瘤并进行牵引,可以结合患者肿瘤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手术方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为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30例患者手术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45~95min,平均时间55.5士2.4min,患者术中出血量18~76ml,平均出血量36.6士4.8ml。患者手术治疗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1—46h,流质饮食恢复时间为48~72h,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3~11d,中间患者并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后对患者随机走访6~12月,未出现转移与复发。患者病理结果:术后患者极低风险10例,低度风险18例,中度风险2例,无高度风险患者。
3 讨论
3.1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胃间叶源性肿瘤,胃底部间质瘤(GST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与胃平滑肌瘤,其中以胃为主要发病部位,尤以GSTS常见。胃底部间质瘤患者初期缺少特殊的临床症状表现,患病早期为出现明临床症状,只有通过仔细检查才能被测出。随着肿瘤的不断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腹胀、隐痛、包块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一般而言,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良性、交界性与恶性三种。
3.2 作为潜伏在人体内恶性肿瘤之一,胃底部间质瘤对放疗与化疗敏感度较低,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首先采取手术切除方式。由于胃底部间质瘤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状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中不必对淋巴结进行大范围清扫,只需切除直径较小的淋巴结,或者完整的切除肿瘤,根据这一生物学特点,从而有效的帮助腹腔镜微创切除术的实施和应用。
3.3 胃底部间质瘤切除的原则:完整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正常的胃壁组织;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狭窄状况。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同时精确判断切除范围,可有效防止因对患者切口过多,而干扰正常组织的吻合。
综上所述,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并发症;微创伤、精定位、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颜松龄,肖春林,许胜水,张国伟.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25~828.
[2]徐斌,方河清,刘颖斌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附22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2012,9(2):67~68.
[3]俞公煌,倪型灏,钱峰等.胃肠、泌尿、会阴部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45(12):825~828
[4]Gurbuz AT,Peetz ME.Brief clinical report resection of gastric leiomyoma using combined laparoscopic and gastroscopic approach [J].Surg Endos.2007,45(12):8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