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正是基于这些年这一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修订思路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笔者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借鉴学习中完成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理论总结。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导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
背景: 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以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引领,从一线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导学案的设计,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形成可操作的理论成果。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指通过英语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水准和形象气质。学科核心素养是有阶段性要求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与促进,每个学段侧重点有区别。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赋予静态的已有知识以动态的激发,为新知识增长做准备,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加工和认知,还是其面对新问题,整合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产生情感和思维共鸣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年这一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修订思路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笔者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借鉴学习中完成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理论总結。
落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上,还是离不开目标—过程—产出。其中头尾应是呼应的。目标:要定位在主题上,借助什么样的语言(一个单元的语言为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产出);过程:语境设计,将一连串的活动整合起来;产出:学生主体行为,运用语言解决问题,这样也正应和了教材的设计理念。每一课时都有所依托的文本,但教学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教习”词汇,第二课时侧重“教习”阅读思维,第三课时侧重语法,第四课时侧重由读到写,第五课时则是一个模块总结与反思。每一课时由预习案、探究案、和巩固案三部分组成。
四案一体:预习案:使用说明导学 问题思维引领
探究案:语境合作探究 培养深度学习策略
巩固案:巩固探究成果 落实知识运用
总结案:自我评价反思 渗透学科思维策略
以教材必修三第三模块为例具体分享一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本模块的话题的是Europe。那么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该能够掌握关于欧洲的这个话题的相关词汇,人文地理知识,最终的产出应该是能就这一话题利用所学词汇展开一定的表达与讨论,落在笔头上应该是能够完成一篇介绍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写作。最终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在第一个课时的设计上我们不妨以一个让学生谈一谈欧洲的话题任务为开始导入,学生的思维中第一反应必然是以汉语信息为主的一个表述,这样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相关英语词汇就是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思维的引领下,教师依托于教材文本设计导学案Vocabulary案就先解决了学生一定的词汇问题。
Period 1 Vocabulary 词汇案
【学习目标】在学习课文之前较为熟练的掌握本课所需的词汇。
【重点难点】词汇的英汉互译和重点动词的使用
词汇预习案:
【使用说明】1、请借助教材词汇表、字典或者网络资源,完成对本模块词汇的预习。你需要完成课前预习案中的汉译英和词形转换
2、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较为熟练的对生词进行英汉互译。
3、在预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请填写到我的困惑下方的方框中,留待探究提问。
4、预习时间大约20分钟
(教师活动):课前批阅,课堂展示,全班核对,更正,点拨。
词汇探究案:
(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通过所给例句和语境探究出词汇的用法,先独立进行提炼归纳,并完成相对应的训练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成果和答案。标注疑问,留待提问讲解
(教师活动设计:)小组展示成果,全班核对,组内补充,其他组补充,老师点拨,
词汇巩固案:给出针对课堂探究成果的多种形式练习题,使学生达成掌握词意,词形派生演变,基本用法的学习目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运用。
学生在解决了一定的词汇障碍后,面临的问题即是如何更好的组织这些语言,形成一个有逻辑结构的表述,这样就到了接下来的语篇,语法,写作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谋篇布局的问题。
总结:
目标(主题语言知识)—过程(语境探究活动)—产出(语言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7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导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
背景: 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以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引领,从一线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导学案的设计,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形成可操作的理论成果。
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指通过英语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道德水准和形象气质。学科核心素养是有阶段性要求的,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与促进,每个学段侧重点有区别。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赋予静态的已有知识以动态的激发,为新知识增长做准备,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加工和认知,还是其面对新问题,整合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产生情感和思维共鸣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正是基于这些年这一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修订思路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断发展。笔者也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借鉴学习中完成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理论总結。
落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上,还是离不开目标—过程—产出。其中头尾应是呼应的。目标:要定位在主题上,借助什么样的语言(一个单元的语言为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产出);过程:语境设计,将一连串的活动整合起来;产出:学生主体行为,运用语言解决问题,这样也正应和了教材的设计理念。每一课时都有所依托的文本,但教学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教习”词汇,第二课时侧重“教习”阅读思维,第三课时侧重语法,第四课时侧重由读到写,第五课时则是一个模块总结与反思。每一课时由预习案、探究案、和巩固案三部分组成。
四案一体:预习案:使用说明导学 问题思维引领
探究案:语境合作探究 培养深度学习策略
巩固案:巩固探究成果 落实知识运用
总结案:自我评价反思 渗透学科思维策略
以教材必修三第三模块为例具体分享一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本模块的话题的是Europe。那么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该能够掌握关于欧洲的这个话题的相关词汇,人文地理知识,最终的产出应该是能就这一话题利用所学词汇展开一定的表达与讨论,落在笔头上应该是能够完成一篇介绍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写作。最终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在第一个课时的设计上我们不妨以一个让学生谈一谈欧洲的话题任务为开始导入,学生的思维中第一反应必然是以汉语信息为主的一个表述,这样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相关英语词汇就是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思维的引领下,教师依托于教材文本设计导学案Vocabulary案就先解决了学生一定的词汇问题。
Period 1 Vocabulary 词汇案
【学习目标】在学习课文之前较为熟练的掌握本课所需的词汇。
【重点难点】词汇的英汉互译和重点动词的使用
词汇预习案:
【使用说明】1、请借助教材词汇表、字典或者网络资源,完成对本模块词汇的预习。你需要完成课前预习案中的汉译英和词形转换
2、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较为熟练的对生词进行英汉互译。
3、在预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请填写到我的困惑下方的方框中,留待探究提问。
4、预习时间大约20分钟
(教师活动):课前批阅,课堂展示,全班核对,更正,点拨。
词汇探究案:
(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通过所给例句和语境探究出词汇的用法,先独立进行提炼归纳,并完成相对应的训练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成果和答案。标注疑问,留待提问讲解
(教师活动设计:)小组展示成果,全班核对,组内补充,其他组补充,老师点拨,
词汇巩固案:给出针对课堂探究成果的多种形式练习题,使学生达成掌握词意,词形派生演变,基本用法的学习目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运用。
学生在解决了一定的词汇障碍后,面临的问题即是如何更好的组织这些语言,形成一个有逻辑结构的表述,这样就到了接下来的语篇,语法,写作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谋篇布局的问题。
总结:
目标(主题语言知识)—过程(语境探究活动)—产出(语言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17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