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对牡丹江市2010年3月中旬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高空形势、地面影响系统、高低空急流、地形抬升、涡度场等方面分析可知,南北两支高空槽交汇合并以及蒙古低压北上是形成此次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东移南下冷空气与低空急流输送的北上暖湿气流交汇作用使系统不断加强发展,受地形抬升作用加大了低层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使牡丹江等东部地区成为有利的降水区域。
关键词:高空槽;蒙古低压;低空急流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受较强冷空气和蒙古低压影响,2010年3月14日晚到15日下午,黑龙江省东部、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雪过程,由于2010年3月中旬以前牡丹江市气温回暖缓慢,此次降雪过程中虽然积雪融化快,但蒸发较慢,导致积雪融化后出现路面结冰,不仅给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部门带来较大影响,而且也使建筑及建筑设施、供电线路等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还导致农牧业大棚等设施损坏,对春季耕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拟对于此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为做好春季降水预报服务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天气形势分析
21高空形势分析
500hPa云图上,降雪前日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西伯利亚地区为一弱槽,雅库茨克至黑龙江省存在—西北—东南走向的槽,而主脊位于内加尔湖一带;14日内蒙古低槽沿贝加尔湖槽南下,南北两槽交汇后迫使蒙古低压加强并迅速北上,西伯利亚弱槽与雅库茨克剩余冷空气交汇并形成一个高空槽,位于蒙古附近,而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表现出深厚的斜压性,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十分有利;随着冷空气的不断补充,高空槽向东移动发展,黑龙江省被暖脊控制,500hPa冷涡中心位于45°N、120°E,并加强成涡,而低压北部伸至黑龙江地区,影响到黑龙江南部一带。700hPa图上,15日08时,蒙古低压进入黑龙江境内,贝加尔湖至黑龙江之间形成一低槽,低槽东侧偏南气流强度较大,源源不断的将暖湿水汽输送至北方;黑龙江省东部有明显的风向切变,致使水汽到达该地后不断加强堆积,位于黑东南部的牡丹江市正处于切变辐合量最大区,受其影响出现较大降雪过程;15日夜随着低槽的移出,降雪天气结束。
22地面影响系统分析
13日20时,较强内蒙古地区低压倒槽东移并与河套地区低压以及渤海至辽宁半岛倒槽交汇合并,我国东北地区被强大的低压倒槽所控制,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14日08时,低压倒槽加强并出现稳定东移,蒙古低压加强北上;15日08时蒙古低压进入黑龙江境内,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处在低压前沿强盛的偏东气流中,蒙古低压在东移过程中与东海低压合并形成一南北走向的低压带,同时,低压倒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显著加强与西部强冷空气在黑龙江上空结合;在高空低涡及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强东风气流直接由日本海携带暖湿气流进入黑龙江东北部地区,造成牡丹江等大部分县市出现大到暴雪天气。16日蒙古低压东移并北抬入海,牡丹江市等地区降雪基本结束。
3温湿条件分析
850hPa上,由温度平流和湿度平流图分析得出,14日20时位于吉、辽两省附近的暖湿气流趋于减弱,但在高空冷涡及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下,15日08时45°N、135°E日本海附近又生成较强的水汽平流中心和温度平流中心,与日本海低空急流相对应,低空急流成为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源源不断的将暖湿气流经日本海向牡丹江市所在的黑龙江东部地区输送,同时在东部地区形成强烈的风速辐合,受其影响牡丹江市等地区普遍降至大到暴雪。
4涡度场变化
13日08时,黑龙江东部地区850hPa低层为负涡度平流,200hPa高层为正涡度平流; 从500hPa涡度平流场来看,20时,黑龙江处于较强的正涡度区,正涡度中心在鸡西、牡丹江一带。14日08时,低涡中心与大片的正涡中心基本上重合,可见未来低涡移动缓慢且趋于加强;20时正涡度中心位于45°N、119°E附近。15日08时,冷涡北移,正涡度中心移至47°N、122°E,涡度中心值为6×10-5×s-1,并稳定维持;涡度平流图上,冷涡中心此时出现负涡度平流,而47°N、133°E附近出现正涡度平流中心,该处有锋生成,冷涡中心不断移向此处,对应暴雪落区。
5卫星云图分析
由逐时卫星红外云图可以看出:14日00时,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云系,说明此时天气系统较为稳定;到05时云带快速发展并东移,其前缘已进入黑龙江省境内,并继续增强;08时牡丹江站上空已被云系覆盖;17时哈尔滨市出现降雪;20时云系北边界为300hPa急流,急流前部的混合性云带正好为500hPa、700hPa高空槽冷空气一侧,高空槽云系的前沿存在弱的云带;在云系东移影响下,23时左右牡丹江市开始出现降雪,而北上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相当充沛,致使云层增厚,牡丹江市降雪逐渐加强,从而造成了牡丹江市此次暴雪天气过程;15日08时,高空槽进一步加强东移,而云系已减弱、亮温降低,高空槽移至日本海并形成低空急流,低云发展旺盛,低层水汽充足,降雪加大;一直持续到17时以后上空云层才变薄,降雪随之减弱并逐渐结束。
6小结
2010年3月14~15日牡丹江市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南、北高空槽交汇合并以及蒙古低压北上是形成此次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冷空气的东移南下,与低空急流输送的北上暖湿气流交汇作用使系统不断加强发展,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加大了低层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使东部地区成为有利的降水区域。
参考文献
[1]胡中明,周伟灿.我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05):679-684.
作者简介:李春艳( 1983-),女,汉族,贵州省凯里市人,本科学历,天气气候工程师,从事气象预报员工作。
关键词:高空槽;蒙古低压;低空急流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受较强冷空气和蒙古低压影响,2010年3月14日晚到15日下午,黑龙江省东部、东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雪过程,由于2010年3月中旬以前牡丹江市气温回暖缓慢,此次降雪过程中虽然积雪融化快,但蒸发较慢,导致积雪融化后出现路面结冰,不仅给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部门带来较大影响,而且也使建筑及建筑设施、供电线路等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还导致农牧业大棚等设施损坏,对春季耕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拟对于此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为做好春季降水预报服务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天气形势分析
21高空形势分析
500hPa云图上,降雪前日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呈两槽一脊型,西伯利亚地区为一弱槽,雅库茨克至黑龙江省存在—西北—东南走向的槽,而主脊位于内加尔湖一带;14日内蒙古低槽沿贝加尔湖槽南下,南北两槽交汇后迫使蒙古低压加强并迅速北上,西伯利亚弱槽与雅库茨克剩余冷空气交汇并形成一个高空槽,位于蒙古附近,而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表现出深厚的斜压性,对天气系统的发展十分有利;随着冷空气的不断补充,高空槽向东移动发展,黑龙江省被暖脊控制,500hPa冷涡中心位于45°N、120°E,并加强成涡,而低压北部伸至黑龙江地区,影响到黑龙江南部一带。700hPa图上,15日08时,蒙古低压进入黑龙江境内,贝加尔湖至黑龙江之间形成一低槽,低槽东侧偏南气流强度较大,源源不断的将暖湿水汽输送至北方;黑龙江省东部有明显的风向切变,致使水汽到达该地后不断加强堆积,位于黑东南部的牡丹江市正处于切变辐合量最大区,受其影响出现较大降雪过程;15日夜随着低槽的移出,降雪天气结束。
22地面影响系统分析
13日20时,较强内蒙古地区低压倒槽东移并与河套地区低压以及渤海至辽宁半岛倒槽交汇合并,我国东北地区被强大的低压倒槽所控制,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14日08时,低压倒槽加强并出现稳定东移,蒙古低压加强北上;15日08时蒙古低压进入黑龙江境内,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处在低压前沿强盛的偏东气流中,蒙古低压在东移过程中与东海低压合并形成一南北走向的低压带,同时,低压倒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显著加强与西部强冷空气在黑龙江上空结合;在高空低涡及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强东风气流直接由日本海携带暖湿气流进入黑龙江东北部地区,造成牡丹江等大部分县市出现大到暴雪天气。16日蒙古低压东移并北抬入海,牡丹江市等地区降雪基本结束。
3温湿条件分析
850hPa上,由温度平流和湿度平流图分析得出,14日20时位于吉、辽两省附近的暖湿气流趋于减弱,但在高空冷涡及地面低压共同影响下,15日08时45°N、135°E日本海附近又生成较强的水汽平流中心和温度平流中心,与日本海低空急流相对应,低空急流成为此次暴雪天气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源源不断的将暖湿气流经日本海向牡丹江市所在的黑龙江东部地区输送,同时在东部地区形成强烈的风速辐合,受其影响牡丹江市等地区普遍降至大到暴雪。
4涡度场变化
13日08时,黑龙江东部地区850hPa低层为负涡度平流,200hPa高层为正涡度平流; 从500hPa涡度平流场来看,20时,黑龙江处于较强的正涡度区,正涡度中心在鸡西、牡丹江一带。14日08时,低涡中心与大片的正涡中心基本上重合,可见未来低涡移动缓慢且趋于加强;20时正涡度中心位于45°N、119°E附近。15日08时,冷涡北移,正涡度中心移至47°N、122°E,涡度中心值为6×10-5×s-1,并稳定维持;涡度平流图上,冷涡中心此时出现负涡度平流,而47°N、133°E附近出现正涡度平流中心,该处有锋生成,冷涡中心不断移向此处,对应暴雪落区。
5卫星云图分析
由逐时卫星红外云图可以看出:14日00时,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云系,说明此时天气系统较为稳定;到05时云带快速发展并东移,其前缘已进入黑龙江省境内,并继续增强;08时牡丹江站上空已被云系覆盖;17时哈尔滨市出现降雪;20时云系北边界为300hPa急流,急流前部的混合性云带正好为500hPa、700hPa高空槽冷空气一侧,高空槽云系的前沿存在弱的云带;在云系东移影响下,23时左右牡丹江市开始出现降雪,而北上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相当充沛,致使云层增厚,牡丹江市降雪逐渐加强,从而造成了牡丹江市此次暴雪天气过程;15日08时,高空槽进一步加强东移,而云系已减弱、亮温降低,高空槽移至日本海并形成低空急流,低云发展旺盛,低层水汽充足,降雪加大;一直持续到17时以后上空云层才变薄,降雪随之减弱并逐渐结束。
6小结
2010年3月14~15日牡丹江市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南、北高空槽交汇合并以及蒙古低压北上是形成此次降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冷空气的东移南下,与低空急流输送的北上暖湿气流交汇作用使系统不断加强发展,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加大了低层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使东部地区成为有利的降水区域。
参考文献
[1]胡中明,周伟灿.我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05):679-684.
作者简介:李春艳( 1983-),女,汉族,贵州省凯里市人,本科学历,天气气候工程师,从事气象预报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