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式之我见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v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一个鄙视慢活精工而崇尚高效速产的时代。矛盾的是,我们在追求一日千里而筋疲力尽的同时,内心又无时无刻不向往着采菊东篱、躬耕南阳的从容悠闲。打个比方,你久居华丽的别墅楼厦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怀念以往农家小院的朴素怡然?你整日吃着山珍海味,会不会更向往小葱拌豆腐的爽口?你将新媒体玩弄于股掌之间,随时随地浏览花边新闻和快餐文学,将来会不会后悔没能捧读典籍、做好学问?
  作为95后的大学生,可以说,对新媒体的运用,几乎没有谁能比我们更有发言权了。写论文、查资料,豆瓣、知乎、微信……不能否认,新媒体对我们学习的帮助是举足轻重的,从中获取信息也快捷、高效且全面。可自始至终,我都把新媒体当成是我的“字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供我查阅实体书中找不到的资料,而传统阅读才是我永远的依赖。因为传统阅读的灵活性和自我契合感是新媒体阅读所不能比拟的。简言之,传统阅读让人更加从容。
  新媒体阅读的从容,则是有限制条件的。新媒体阅读必须借助于电子产品,譬如对我们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譬如电量不足了,我们就不得不放弃继续阅读,哪怕你正读得多么痴迷;再譬如阅读过程中来了新消息,也会打断我们的阅读思路,让人手忙脚乱,从容感也就大幅度降低了。而传统阅读就不存在这些情况了,书本是完全听命于你的,只要你不抛弃它,它就一直无条件地侍候着你,直到你满意。另外,我们捧读实体书,还可以在书页上勾下要点,从容不迫地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不时地用笔在书本上写下感悟,还能够让人重新找回做课堂笔记的感觉,并不断给你发送一个潜意识:我在收获知识。
  可有些时候,即便是反感新媒体阅读,也仍需不得已而为之。我的文学启蒙深受史铁生先生的影响,因此高中时就有一个小梦想:去地坛公园阅读《我与地坛》,追寻史铁生先生的足迹。终于在去年的七月三日,我来到了北京。次日凌晨,我来到了地坛公园,先是逛遍了整个园子,然后又坐在古树下的长椅上品读散文《我与地坛》……这样的阅读,是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可至今令我遗憾的是,因准备不足,没有把实体书带去,只能借助手机阅读电子书了事。虽然不喜欢数字化的阅读,但在那种环境下,我又不得不感谢新媒体带给我的便利。
  因此说,对于新媒体阅读也不能一味地冷眼相待。
  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有时也关心新闻八卦。这时我们便需要借助新媒体来获得满足。劳累之余,通过一些碎片化的花边新闻和幽默段子,也能够让人身心愉悦,暂时忘掉疲劳。但这更像是兴奋剂,不可多用,一旦用多,我们精神这盘大菜就会坏掉,从而中了快餐文化的瘾,对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变得更加抵触,进入到一个始终无法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死循环里。
  而当我们手捧实体书的时候,那种阅读的神圣感是油然而生的,是新媒体永远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当我们用两种阅读方式面对同一文本时,内心的阅读态度也会随之发生不同的变化,一种是严肃性,一种是随意化。
  另外,传统的实体书还能收藏,这对自己的阅读生涯绝对是一个个里程碑的纪念意义。我曾在镇初中的学校门口买过鲁迅的《呐喊》和《朝花夕拾》;在县高中的学校门口买过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县车站“文化吧”买过路遥的《人生》和苏童的《黄雀记》;为了阅读胡学文中篇小说《双向道》,还从淘宝上连带着买下了四大本的《北京文学》杂志;出于对张炜《古船》的喜爱,我还曾打算收集这部小说的所有版本……想象一下,等我们老了,伏在书桌前,翻阅着以往的旧书、旧报刊,也一定会怀念我们少年时代的青葱岁月吧?日后教育子孙要勤奋读书的时候,我们捧出这些收藏的书本展示给他们看,向他们讲述我们的阅读故事,不就很有教育意义吗?我想,这比单纯的苦口婆心的劝导鲜明多了,也深刻多了。
  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在崇尚快节奏的同时又追求简约。有些读者可能对实体书的收藏并不感兴趣,认为阅读的本质就是让人收获知识、陶冶情操的,无须在乎以何种方式阅读,只要随身携带着手机或电脑就足够了,里面有成千上万册的电子书,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读书了,就可以随时上网找出自己想读的书目尽情享受,还免去了携带厚重的实体书的劳累。
  但我建议,经典还是要进行传统阅读,因为它更能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用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其中的大道,同时也能增强我们对文字的敏感度。想想吧,如《红楼梦》《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经典大部头,你是愿意面对冷态的电子屏幕还是优雅的书页呢?我想,多数人都会选取后者而舍弃前者吧。究其原因,就是传统阅读能给人以亲切感和舒适感,能促使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想象一下,面对电子屏幕阅读大部头的世界名著,那样子也一定很滑稽吧?不免让人感觉,这样的阅读方式有些对不起也配不上这么伟大的作品。毕竟,好作品总是让人心生敬畏的。
  然而,无论你选取何种阅读方式,都应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阅读,哪些只是徒劳无益的走马观花。只要确定你进行的是有价值的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另外,从事纸媒生产的团体,也永远不要惧怕新媒体的冲击,因为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阅读。这只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表现,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对阅读产生更深层次的需要后,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再次回归到传统阅读。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
  如今,阅读的形式和载体也越来越多元化,至于选择哪种阅读,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无论时代怎么变,阅读的目的始终如一,是为了更好地獲取更多知识。
其他文献
海水边  你离开时,好多的水还在途中  它们都想有一次到来,到陆地上看一看  经过你身边,用水的方式上岸  假如你还是那样站立,它们会溅得高一些  水花开得更远  你就是面朝大海也下不去  像世世代代的海水也上不来  你们都只能止于沙滩  很多的水在掀起波浪,迎接着天光  很多的水在黑暗的海底潜涌  那些低温的水流  需要一颗安静的心,需要一次又一次遗忘  需要转身,和你一样地  忽略一些偶然出现
期刊
每当谈及美声唱法的发声问题时,共鸣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什么是共鸣问题?究竟从哪儿来?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歌者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医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几乎每一本声乐教
知青美术指的是在1968年到1978年期间,由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知青美术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丈化现象,其发展演变的过程随着上山下乡运
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不可能因为某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和风靡而随意改变多年形成的阅读习惯。一书在手,白纸黑字,这是构成阅读的最起码的条件。至于是在冷雨敲窗的寂寞孤独里,还是在摇晃不定众声嘈杂的车船上,是在灯火辉煌的明亮里,还是在一灯如豆的幽暗里,那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将漂泊骚动的心灵完全地沉浸到书本中,外在的环境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只要你认为阅读是快乐的事,是内心安妥的事,是身心愉悦的事,
期刊
李清照是一位诗词兼工的作家.李清照的诗激越悲壮、雄健浑厚;而其词却曲折含蓄,细腻婉转.诗中是鲜明的爱国情感,词里却蕴藉着女儿情怀.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思想内涵、
镜头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并且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
清代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颇以为然。深得读书之味,张潮可谓书痴。外国书痴亦多,代表性的有萨特,“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简直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了。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应该是《呼家将》。其时三年级,自父亲枕下搜出这本书我兴奋不已。握在手里很沉重,惊人的厚度表明它来
期刊
中国古代诗话是诗学的瑰宝、桂冠明珠.是袁枚晚年的作品,包括和,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其一生诗学主张的体现.本文着重叙述了中的性灵特色和理论核心,并以当时的复古派理论为比较,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艺术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