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是由时任海外投行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的,是用来指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自今年三月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进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统筹施策持续发力,释放调结构、惠民生与开放市场多重利好,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
关键词 “李克强经济学” 不刺激 去杠杆 改革 影响 探析
一、“李克强经济学”的涵义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是由时任海外投行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的,是用来指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华尔街日报》称,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希腊脱欧”(Grexit)、“扭转”(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俗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简而言之,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到十八大后的“政府简政放权”再到近期钱荒潮中的“铁腕治理”,可以说“克强经济学”的轮廓已经日渐清晰,巴克莱资本总结“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构性结改革。本质而言,“克强经济学”就是围绕“市场”、“供给”、“效率”、“公平”四方面实现中国经济的重建。
二、“李克强经济学”的深度探析
Likonomics开始全球传播,成为继“李克强指数”后又一个炙手可热的“中国制造”的财经名词。中国“放开膀子”搞改革的特殊时代背景、新总理李克强经济学博士的强大学术背景,赋予了这个词汇独特的魅力和想象空间。
(一)“克强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全球化红利在减退;上一轮改革红利基本消耗殆尽,新一轮改革遭遇深水区;利益更加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大相径庭;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但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能一天完成。因此,“李克强经济学”的土壤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上,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上,其边界必定也是与中国国情结合。“李克强经济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增量改革、开放来倒逼改革的路径实现,这对长期实现计划经济遗存下来的各种存量直接破题难度会非常巨大;强调平稳有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不太可能采取激进的、休克式的经济政策,故完全不刺激的政策不太会实施。
(二)从“李克强指数”到“李克强经济学”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一项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新指标---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这个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的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的结合。“用电量”被称最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状况的数据。《经济学人》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这本杂志特别列出一张曲线图,以过去十年为时间轴,将“克强指数”与官方发布的GDP走势相对照,发现趋势上总体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前者的表现比后者剧烈得多。 “克强指数”很快被一些国际机构认可。花旗银行用它来对比工业企业利润,认为解释能力更强。评论者说,就真实性而言,“克强指数”包括的三项指标,项项涉及真金白银,几乎不存在做假的可能性。目前(2013年)金融业基本上是用克强指数来预测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然后用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再来预测MSCI中国的盈利。
(三)“克强经济学”是否已形成
黄益平先生曾对媒体坦陈,“目前尚未听到李克强总理本人对‘李克强经济学 ’的看法”。李克强经济学“并非是指一种经济学理论,不能同古典经济学或凯恩斯理论等这种理论层面来做对比,而应该是指“李克强经济政策思路”,具体化而言就是本届中央政府经济施政的思路和框架。
建立起“李克强经济学”是一种施政思路的维度,能够有利于各界更科学的解读“李克强经济学,便于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共识。黄益平说,“李克强经济学”是一个政策框架,这是一个起码要管未来五到十年的思路。现阶段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全部内涵予以解读还为时过早,本届政府才刚开始施政,其施政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考虑本届政府执政时间是五年,李克强主政中国经济的周期将是十年,其“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思路还会不断的调整、完善。
(四)“克强经济学”的特征
从目前中央领导人言论、行动及关键岗位人员任用(用循吏而非用清流),我们大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
所谓强化市场,就是强调政府与市场“换手”,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政府不越位、不缺位。无论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政府也是市场当中重要的主体,而不是游离于市场之外。李克强代表新一届政府作出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真正向市场放权,能够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李克强经济学”的影响
自今年三月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进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统筹施策持续发力,释放调结构、惠民生与开放市场多重利好,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
(一)上海将成“李克强经济学”展示橱窗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宣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的新引擎
7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上任至今,李克强及新一届政府以一系列“组合拳”、通过多项政策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显示出决策层不再以短期刺激措施拉动GDP增长,而是坚持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决心。根据7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情况,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
稳增长。李克强表示,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没有越过设定的“下限”,更没有触动“底线”,所以当前政策的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调结构的前提是要稳增长,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没有合理的空间;调结构。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投资的方向、方式、机制将出现明显调整。强调了在服务业和创新推动方面“调结构”的重要性;促改革。“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要靠改革开放。”李克强说,这就是为什么本届政府从开局起就从转变职能入手,促进改革。7月22日,第四批取消和下放了50项行政审批事项;城镇化。“城镇化”也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李克强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从3月17日首次记者会的问答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李克强没有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么。明确本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李克强指出,“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李克强经济学”实际宣布了萧条经济学的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四年多以来,吃掉萧条,刺激保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主旋律,李克强不用财政主导的大投资来保增长。李克强指出, “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升级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参考文献:
[1]蒋皓.命名人谈李克强经济学:还没听到总理自己的看法[N].中国企业报, 2013年07月23日.
[2]管清友.从朱镕基到李克强:李克强经济学有何不同[J].商业周刊, 2013年04月10日.
[3]张茉楠.“克强经济学”重建中国经济.搜狐财经.2013年07月03日
[4] 新华社.外媒称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J].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03月19日07.
[5]董云峰.中国式钱荒背后:监管层剑指资金空转[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6月24日08.
[6]刘尧/文.广义货币27年增143倍 银行杠杆使用过度致钱荒,环球网,2013年06月24日.
(作者单位:河南启正明源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关键词 “李克强经济学” 不刺激 去杠杆 改革 影响 探析
一、“李克强经济学”的涵义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是由时任海外投行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的,是用来指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华尔街日报》称,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希腊脱欧”(Grexit)、“扭转”(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俗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简而言之,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到十八大后的“政府简政放权”再到近期钱荒潮中的“铁腕治理”,可以说“克强经济学”的轮廓已经日渐清晰,巴克莱资本总结“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构性结改革。本质而言,“克强经济学”就是围绕“市场”、“供给”、“效率”、“公平”四方面实现中国经济的重建。
二、“李克强经济学”的深度探析
Likonomics开始全球传播,成为继“李克强指数”后又一个炙手可热的“中国制造”的财经名词。中国“放开膀子”搞改革的特殊时代背景、新总理李克强经济学博士的强大学术背景,赋予了这个词汇独特的魅力和想象空间。
(一)“克强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全球化红利在减退;上一轮改革红利基本消耗殆尽,新一轮改革遭遇深水区;利益更加多元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大相径庭;经济转型的任务很重,但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能一天完成。因此,“李克强经济学”的土壤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上,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上,其边界必定也是与中国国情结合。“李克强经济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增量改革、开放来倒逼改革的路径实现,这对长期实现计划经济遗存下来的各种存量直接破题难度会非常巨大;强调平稳有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不太可能采取激进的、休克式的经济政策,故完全不刺激的政策不太会实施。
(二)从“李克强指数”到“李克强经济学”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一项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新指标---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这个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的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的结合。“用电量”被称最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状况的数据。《经济学人》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这本杂志特别列出一张曲线图,以过去十年为时间轴,将“克强指数”与官方发布的GDP走势相对照,发现趋势上总体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前者的表现比后者剧烈得多。 “克强指数”很快被一些国际机构认可。花旗银行用它来对比工业企业利润,认为解释能力更强。评论者说,就真实性而言,“克强指数”包括的三项指标,项项涉及真金白银,几乎不存在做假的可能性。目前(2013年)金融业基本上是用克强指数来预测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然后用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再来预测MSCI中国的盈利。
(三)“克强经济学”是否已形成
黄益平先生曾对媒体坦陈,“目前尚未听到李克强总理本人对‘李克强经济学 ’的看法”。李克强经济学“并非是指一种经济学理论,不能同古典经济学或凯恩斯理论等这种理论层面来做对比,而应该是指“李克强经济政策思路”,具体化而言就是本届中央政府经济施政的思路和框架。
建立起“李克强经济学”是一种施政思路的维度,能够有利于各界更科学的解读“李克强经济学,便于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共识。黄益平说,“李克强经济学”是一个政策框架,这是一个起码要管未来五到十年的思路。现阶段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全部内涵予以解读还为时过早,本届政府才刚开始施政,其施政思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考虑本届政府执政时间是五年,李克强主政中国经济的周期将是十年,其“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思路还会不断的调整、完善。
(四)“克强经济学”的特征
从目前中央领导人言论、行动及关键岗位人员任用(用循吏而非用清流),我们大致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不在于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强调政府不做什么,其基本特征是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
所谓强化市场,就是强调政府与市场“换手”,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市场能办的,就交给市场,政府不越位、不缺位。无论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政府也是市场当中重要的主体,而不是游离于市场之外。李克强代表新一届政府作出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真正向市场放权,能够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李克强经济学”的影响
自今年三月份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进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统筹施策持续发力,释放调结构、惠民生与开放市场多重利好,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
(一)上海将成“李克强经济学”展示橱窗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宣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升级的新引擎
7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上任至今,李克强及新一届政府以一系列“组合拳”、通过多项政策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显示出决策层不再以短期刺激措施拉动GDP增长,而是坚持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决心。根据7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情况,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
稳增长。李克强表示,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没有越过设定的“下限”,更没有触动“底线”,所以当前政策的重点还是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但调结构的前提是要稳增长,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没有合理的空间;调结构。李克强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投资的方向、方式、机制将出现明显调整。强调了在服务业和创新推动方面“调结构”的重要性;促改革。“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要靠改革开放。”李克强说,这就是为什么本届政府从开局起就从转变职能入手,促进改革。7月22日,第四批取消和下放了50项行政审批事项;城镇化。“城镇化”也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李克强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其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从3月17日首次记者会的问答来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李克强没有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么。明确本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李克强指出,“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李克强经济学”实际宣布了萧条经济学的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四年多以来,吃掉萧条,刺激保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主旋律,李克强不用财政主导的大投资来保增长。李克强指出, “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制度升级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参考文献:
[1]蒋皓.命名人谈李克强经济学:还没听到总理自己的看法[N].中国企业报, 2013年07月23日.
[2]管清友.从朱镕基到李克强:李克强经济学有何不同[J].商业周刊, 2013年04月10日.
[3]张茉楠.“克强经济学”重建中国经济.搜狐财经.2013年07月03日
[4] 新华社.外媒称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J].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03月19日07.
[5]董云峰.中国式钱荒背后:监管层剑指资金空转[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6月24日08.
[6]刘尧/文.广义货币27年增143倍 银行杠杆使用过度致钱荒,环球网,2013年06月24日.
(作者单位:河南启正明源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