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抗真菌药――Terbinafine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erbinafine(商品名lamisil,下简称TBF)是近年来合成的新型广谱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化学结构式如图所示,该药无论是口服和外用均具有高效杀真菌和抑制真菌的作用,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198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国际人和动物真菌学会第十届大会举行了TBF首次专题讨论会。

其他文献
在非洲中部的户旺达,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菌血症是当前儿科的主要卫生问题。作者在门诊和住院的卢旺达儿童中进行了菌血症是否是HIV感染指征的前瞻性研究。
本文报道环孢菌素(Cy)治疗儿童皮肌炎(DM)14例的疗效。DM起病时平均年龄7(2~12)岁,均对皮质类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满意疗效。
本文报道以新接触致敏药物二苯环丙烯酮(di-phenylcyclopropenone,DPCP)治疗45例顽固性疣。以1.0%DPCP丙酮溶液0.2ml涂包病人臂部皮肤24小时以致敏,如在2周内未致敏,则再改用0.2%DPCP涂包,如仍未致敏,则第3次用1%的DPCP溶液。
期刊

本文报告4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均对多种治疗无效。例1.男,33岁,因患SLE长期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在皮质类固醇治疗前已长期患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偏低。
期刊

组胺组胺是引起一过性急性炎症反应的独特的介质。它在肥大细胞中合成和贮存,受各种免疫性或物理性刺激而释放。从这点来看,肥大细胞可视为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第一道防线的“防御细胞”。组胺本身并不能诱发持久炎症,它只引起与皮肤血管反应有关的快速免疫反应的快速发生。通过症状性皮肤划痕症病人的皮肤灌注研究和寒冷性荨麻疹病人皮肤冷激发处的静脉血引流分析,可获得组胺参与荨麻疹型风团和红斑反应的直接证据。
期刊
1985年1月~1989年1月间,作者研究了印度Baroda地区联合化疗(MDT)后少菌型(PB)麻风的复发情况.至1989年1月,该地区总共有10995例PB病人解除控制.每例复发病人均由临床、细菌学诊断,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在10995例解除治疗病人中,有21例复发,平均复发率为0.19%.
期刊
作者报告1例罕见的色素性Bowen病,并对420例Bowen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患者,87岁,意大利白人妇女。因环指有不常见的色素改变而就诊。10年前病人已发现在其左手环指有些鳞屑和开裂,但一直未重视。6个月前她开始发现损害颜色日益变暗。检查病人左环指有一色素增深的鳞屑性斑块,它经过相邻的指蹼而扩展到中指。损害内个别部位呈粉红色,大部分为巧克力样深棕色。损害无结节亦不硬,未发现相关淋巴结肿大,临
期刊
酒渣鼻是面部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治疗效果常不满意。本研究用0.75%的灭滴灵凝胶外用,治疗19例严重的或顽固的酒渣鼻患者,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期刊
白癜风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既往对其发病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学说:(1)神经化学学说,认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或其它神经介质可破坏黑素细胞或抑制黑素的产生.这可解释皮损呈节段分布且皮损处出汗异常;(2)自身细胞毒学说,黑素合成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或代谢物,如酪氨酸、多巴、酚类等对黑素细胞本身有损伤作用;(3)自身免疫学说,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
期刊
本文回顾了有关银屑病和紧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早期的报道证明情绪紧张是银屑病的主要促发因素。最近本文作者观察的86例患者,在发病以前存在精神紧张者占44%。其他许多作者也证实这一现象,在复发或恶化期间病人精神紧张者达70~80%。Baughman等对252例病人在5年的观察中证明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变化与精神紧张相关。紧张与发病间的潜伏期通常在1个月之内,2/3的病例发生在2周之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