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歌自古至今都有着渊源留长的发展历史,上至战国时期就有着卓越的民歌文化,战国时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称,民歌经过历史文化的发展延续到今天经久不衰。本文针对清代民歌的作品手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清代 民歌 特色
清代在鸦片战争时期以前的民歌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没有超越明代民歌达到的水平。由于当时民歌收集者们认识以及方法和条件的限制,保存下来的作品大部分是城市居民的创作,严格地讲,属于当时流行的时调小曲的范畴。它主要是用来在酒筵间歌唱,内容的消极因素很多,不能反映出广阔的生活面貌,也不能够比较集中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现实。
一、清代民歌的描写方向
和明代民歌相似的是,现存清代民歌仍旧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占据主要的地位。在这类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反映男女在私自结合情况下的种种思想感情的。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作品都很少描写愉快的晤面;纵使描写的内容属于这个方面,其中也透露着无限珍惜会合艰难的愁思。像《喜只喜的》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喜之喜的今宵夜,怕只怕的明日离别。离别后,相逢不知那一夜!听了听,鼓打三更交半夜,月照纱窗影儿西斜,恨不能双手托着天边月。怨老天,为何闰月不闰夜。
这里在欢聚中所挂虑的是离别,竟把希望寄托在极不现实的遏制时光飞逝的幻想,从而又向老天提出为什么不闰夜的抗议。应该指出,这并不单纯作者设思奇巧的问题,而是通过较为细致而真挚的心理描写,曲折地唱出在那样的封建社教的社会制度压迫下的妇女不幸遭遇。因此,这就表现出情歌大都描写离愁别恨的得凄苦情调的主要原因。类似这样的很多,还有《熨斗儿熨不开的眉儿皱》和《独自一个房中闷》等。这些作品里也有描写妇女的坚强态度和无畏精神的,如有一首四川民歌:
脚踏板凳爬墙,两眼睁睁忘情郎。昨日为郎挨了打,虽然挨打不丢郎!
这些描写偷情的作品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偷情往往与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分不开,正由于社会的、经济的原因,有不少彼此间发生了发生了爱情的男女不能成为夫妻,他(她)们就用偷情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反抗的方式虽然是个人的,乃至是不自觉的,但是具有社会意义。
应该指出,在清代民歌特别是俗曲中描写女子想念男子的作品,有不少是流行在妓院中的庸俗、肉麻的滥调,周围是堕落的荒淫的生活反映。但是其中也有些写出了妓女的悲惨生活,如《穷妓》和《相思害得我活受罪》就是这样的作品。尽管他们并不是真正同情妓女的悲惨命运的人们写的,然而在客观上反映了那些可怜的妇女在饥寒交迫下出卖肉体的惨状。
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下的民歌特点
在那些描写偷情的作品之外,民歌也不是完全没有触及到较为广泛的社会面,不过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厉禁止以及封建文人在记录和保存上有所顾忌或眼光窄狭而兴趣低级,流传下来的揭露黑暗、反抗压迫和歌颂斗争的作品就不多了。在较少的这类作品里,大多数是暴露封建家庭制度罪恶的篇章。矛头所指,首先便是婚姻制度。像《新调思春》的描写“老女不嫁”的愤懑心情就很生动深刻。《二八佳人巧梳妆》揭露了嫁“小女婿”的不合理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王家女、李家郎》则反映了由婚姻制度不合理带来的家庭关系中婆媳不和的现象。
由这一类民歌里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对于封建婚姻制度表示切齿的痛恨和憎恶。及婚而不遣嫁,便连月下老人都诅咒在内;对象不合理想,便恨不得采取最不得已的解决方式;婆媳关系恶劣,为了保护自己便提出直截了当的离婚办法。虽然这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实现的可能,然而全都具有批判作用。
出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之外,也有许多民歌暴露了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始终无法解决的一些家庭问题。如《小白菜》所暴露的前生子和继母娘的矛盾,写的和汉代乐府诗《孤儿行》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小白菜,叶叶黄。三岁的小孩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个后娘三年整,添个弟弟比我强。弟弟吃面我喝汤,有心不喝饿得荒,端起碗来泪汪汪!想亲娘,亲娘想我一阵风,我想亲娘在梦中。河里开花河里落,我想亲娘谁知道。弟弟南学把书念,我在荒野去放猪;弟弟花钱如流水,我花一文万不能。白天听见蝈蝈叫,黑夜听着山水流;有心跟着山水去,又怕山水不回头。
三、民歌折射出的封建制度
在清代民歌中,内容超越暴露封建家庭制度的范围,涉及广大社会现实,特别是抨击竭尽心力维护本身利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尽管保存下来的不多,还是偶尔可以找到的。
较多这样的作品大都是采取对比的手法来暴露社会上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天》就以富贵人和贫穷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遭遇,来暴露“苦乐不均匀”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首歌谣是:
春夏秋冬四季天,有人劳苦有人闲,不论好和歹,都要过一年。春日暖:有钱的,桃红绿柳常游戏;无钱的,他那里天明就起来,忙忙去种地。夏日炎:殷实人,赏玩荷池消长昼;受苦人,双眉皱,挑担沿街串,推车走不休。秋日爽;有力的,登楼饮酒赏明月;无力的。苦巴竭,庄稼收割忙,混过中秋节。冬日冷:富贵人,红炉暖阁销金帐;贫穷人,在陋巷,衣单食又缺,苦的不成样。一年到头十二个月,四时共八节,苦乐不均匀,公道是谁说?世上人,惟白发,高低一样也!
还有一首《天上星多月不明》则清楚地说明了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存在: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鱼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除此之外,在民间极为流传的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的寻夫,董永的遇仙和白蛇热恋许宣等,民歌也时有歌颂,但是由于短章不适于叙事,因而凡有触及,都显得局促,没有较好的成绩表现。这个缺陷在讲唱文学里得到充分的补救。
这一时期的民歌中的较为优秀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正和其他时代的民歌相同,首先是朴素自然、爽畅明朗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清新挺拔。像《春夏秋冬四季天》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这当然是由于它所抒发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缘故。它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氛。描绘与抒情交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着浓厚的幻想成分。像《喜只喜的》便具有这种特色。很清楚,只是由于人民群众热爱生活,憧憬着自由幸福,蕴藏着美好愿望和乐观主义精神的缘故。它的另一个特色是表现方法的多样化。
四 、结语
民歌从来不为固定的格式所拘束,形式自由活泼,服从内容的要求,因此互不雷同,各呈异彩。像《小白菜》的兴体虽然是古老的民歌创作手法,然而在这里恰好用“叶叶黄”来象征孤儿的憔悴形象,信手拈来,皆成妙谛。至于运用大量的比喻来烘托主题如《天上星多月不明》,用适当的双关来表达深意如《妹相思》,用白描的手法以勾勒鲜明的内容如《脚踏板凳手爬墙》,则是最通见的。它还有一个特色是使用质朴真挚的语言,健康而纯洁,极少矫揉造作。这几乎是在所有的民歌作品里都存在着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或是文人的拟作,或是文人的加工,绝非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了。
当然,也不应该否认民歌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旧存在着许多缺陷,特别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产物,因而就不可能不参杂着落后庸俗的封建、迷信和色情的成分,又由于辗转传播,也不可能没有彼此沿袭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3,中华书局,1965
关键词:清代 民歌 特色
清代在鸦片战争时期以前的民歌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没有超越明代民歌达到的水平。由于当时民歌收集者们认识以及方法和条件的限制,保存下来的作品大部分是城市居民的创作,严格地讲,属于当时流行的时调小曲的范畴。它主要是用来在酒筵间歌唱,内容的消极因素很多,不能反映出广阔的生活面貌,也不能够比较集中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现实。
一、清代民歌的描写方向
和明代民歌相似的是,现存清代民歌仍旧是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占据主要的地位。在这类民歌中,有一部分是反映男女在私自结合情况下的种种思想感情的。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作品都很少描写愉快的晤面;纵使描写的内容属于这个方面,其中也透露着无限珍惜会合艰难的愁思。像《喜只喜的》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喜之喜的今宵夜,怕只怕的明日离别。离别后,相逢不知那一夜!听了听,鼓打三更交半夜,月照纱窗影儿西斜,恨不能双手托着天边月。怨老天,为何闰月不闰夜。
这里在欢聚中所挂虑的是离别,竟把希望寄托在极不现实的遏制时光飞逝的幻想,从而又向老天提出为什么不闰夜的抗议。应该指出,这并不单纯作者设思奇巧的问题,而是通过较为细致而真挚的心理描写,曲折地唱出在那样的封建社教的社会制度压迫下的妇女不幸遭遇。因此,这就表现出情歌大都描写离愁别恨的得凄苦情调的主要原因。类似这样的很多,还有《熨斗儿熨不开的眉儿皱》和《独自一个房中闷》等。这些作品里也有描写妇女的坚强态度和无畏精神的,如有一首四川民歌:
脚踏板凳爬墙,两眼睁睁忘情郎。昨日为郎挨了打,虽然挨打不丢郎!
这些描写偷情的作品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偷情往往与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分不开,正由于社会的、经济的原因,有不少彼此间发生了发生了爱情的男女不能成为夫妻,他(她)们就用偷情的方式来反抗,这种反抗的方式虽然是个人的,乃至是不自觉的,但是具有社会意义。
应该指出,在清代民歌特别是俗曲中描写女子想念男子的作品,有不少是流行在妓院中的庸俗、肉麻的滥调,周围是堕落的荒淫的生活反映。但是其中也有些写出了妓女的悲惨生活,如《穷妓》和《相思害得我活受罪》就是这样的作品。尽管他们并不是真正同情妓女的悲惨命运的人们写的,然而在客观上反映了那些可怜的妇女在饥寒交迫下出卖肉体的惨状。
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下的民歌特点
在那些描写偷情的作品之外,民歌也不是完全没有触及到较为广泛的社会面,不过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厉禁止以及封建文人在记录和保存上有所顾忌或眼光窄狭而兴趣低级,流传下来的揭露黑暗、反抗压迫和歌颂斗争的作品就不多了。在较少的这类作品里,大多数是暴露封建家庭制度罪恶的篇章。矛头所指,首先便是婚姻制度。像《新调思春》的描写“老女不嫁”的愤懑心情就很生动深刻。《二八佳人巧梳妆》揭露了嫁“小女婿”的不合理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王家女、李家郎》则反映了由婚姻制度不合理带来的家庭关系中婆媳不和的现象。
由这一类民歌里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对于封建婚姻制度表示切齿的痛恨和憎恶。及婚而不遣嫁,便连月下老人都诅咒在内;对象不合理想,便恨不得采取最不得已的解决方式;婆媳关系恶劣,为了保护自己便提出直截了当的离婚办法。虽然这些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实现的可能,然而全都具有批判作用。
出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之外,也有许多民歌暴露了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始终无法解决的一些家庭问题。如《小白菜》所暴露的前生子和继母娘的矛盾,写的和汉代乐府诗《孤儿行》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小白菜,叶叶黄。三岁的小孩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个后娘三年整,添个弟弟比我强。弟弟吃面我喝汤,有心不喝饿得荒,端起碗来泪汪汪!想亲娘,亲娘想我一阵风,我想亲娘在梦中。河里开花河里落,我想亲娘谁知道。弟弟南学把书念,我在荒野去放猪;弟弟花钱如流水,我花一文万不能。白天听见蝈蝈叫,黑夜听着山水流;有心跟着山水去,又怕山水不回头。
三、民歌折射出的封建制度
在清代民歌中,内容超越暴露封建家庭制度的范围,涉及广大社会现实,特别是抨击竭尽心力维护本身利益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尽管保存下来的不多,还是偶尔可以找到的。
较多这样的作品大都是采取对比的手法来暴露社会上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天》就以富贵人和贫穷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遭遇,来暴露“苦乐不均匀”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这首歌谣是:
春夏秋冬四季天,有人劳苦有人闲,不论好和歹,都要过一年。春日暖:有钱的,桃红绿柳常游戏;无钱的,他那里天明就起来,忙忙去种地。夏日炎:殷实人,赏玩荷池消长昼;受苦人,双眉皱,挑担沿街串,推车走不休。秋日爽;有力的,登楼饮酒赏明月;无力的。苦巴竭,庄稼收割忙,混过中秋节。冬日冷:富贵人,红炉暖阁销金帐;贫穷人,在陋巷,衣单食又缺,苦的不成样。一年到头十二个月,四时共八节,苦乐不均匀,公道是谁说?世上人,惟白发,高低一样也!
还有一首《天上星多月不明》则清楚地说明了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存在: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鱼多搅浊水。世上官多不太平!
除此之外,在民间极为流传的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的寻夫,董永的遇仙和白蛇热恋许宣等,民歌也时有歌颂,但是由于短章不适于叙事,因而凡有触及,都显得局促,没有较好的成绩表现。这个缺陷在讲唱文学里得到充分的补救。
这一时期的民歌中的较为优秀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正和其他时代的民歌相同,首先是朴素自然、爽畅明朗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清新挺拔。像《春夏秋冬四季天》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这当然是由于它所抒发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的缘故。它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氛。描绘与抒情交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着浓厚的幻想成分。像《喜只喜的》便具有这种特色。很清楚,只是由于人民群众热爱生活,憧憬着自由幸福,蕴藏着美好愿望和乐观主义精神的缘故。它的另一个特色是表现方法的多样化。
四 、结语
民歌从来不为固定的格式所拘束,形式自由活泼,服从内容的要求,因此互不雷同,各呈异彩。像《小白菜》的兴体虽然是古老的民歌创作手法,然而在这里恰好用“叶叶黄”来象征孤儿的憔悴形象,信手拈来,皆成妙谛。至于运用大量的比喻来烘托主题如《天上星多月不明》,用适当的双关来表达深意如《妹相思》,用白描的手法以勾勒鲜明的内容如《脚踏板凳手爬墙》,则是最通见的。它还有一个特色是使用质朴真挚的语言,健康而纯洁,极少矫揉造作。这几乎是在所有的民歌作品里都存在着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或是文人的拟作,或是文人的加工,绝非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了。
当然,也不应该否认民歌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旧存在着许多缺陷,特别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城市中的产物,因而就不可能不参杂着落后庸俗的封建、迷信和色情的成分,又由于辗转传播,也不可能没有彼此沿袭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3,中华书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