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中国化新探——以消经文为中心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p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经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也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元明之际,回回人母语从波斯语等转为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只用于宗教经典诵读,形成了有别于原语言且完全符合汉语特点的经堂发音.同时,他们用阿拉伯/波斯字母并新创字母记录汉语,形成了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消经文字体系.消经作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产生大量的消经宗教文献,推动经堂教育与时俱的改革.以消经为中心考察伊斯兰教中国化,展现了宗教中国化在伊斯兰教领域多元取径共进的历史.开展消经的保护与研究对当前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特殊的当代启示.
其他文献
现代经学面临两个突出的挑战:第一个是如何处理经学内部长期存在的汉宋之争;第二个是如何回应西方科学方法的挑战.作为晚清民国之际江南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和经学家,唐文治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他的治经方法旨在超越汉宋之争而回归孔子,在“孔门家法”的旗帜下,他以孔子及孔门经说“大义”为归,既超越了汉宋,也会通了汉宋.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唐文治吸收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通过经义分类对经书展开专门研究,发掘经书中的专门知识以与西方科学展开对话.唐文治的治经方法不但旨在会通汉宋,而且试图会通中西.在这两个方面,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清真寺”刻石.这是1970年元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清理延安清真寺遗址时发现的.rn毛泽东同志为何要题写这样一块匾额,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深意呢?rn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笔者从革命前辈的文献中找到了一些相关资料,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块刻石的题词过程以及延安清真寺的发展情况.
期刊
礼义是勾画荀子儒学的核心概念,王者之政制则是礼义之治的典范,君子通过修治礼义,不仅要给群居的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全,而且要通过礼义的隆礼体系,建构起人伦的差序,实现“圣者尽伦,王者尽制”的王道政治理想.礼义作为客观的规范体系,建立在人伦本分的差序辨分基础之上,对人伦差序的辨分,要依赖于圣人“知分统类,以道观尽”的哲学智慧;礼义的核心要义在效法圣王;对既成礼义法度的执行与阐发,要依赖于君子的审慎裁量与推论.在“天下无道”的乱世,相对于道家的伦理虚无主义与政治虚无主义,礼义的政治哲学致思于贤贤之伦与尊尊之序有机联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子赋予“中”以“道之体”的崇高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传统思路提出质疑,认为《中庸》一书内容层次分明,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本线索.不仅如此,《中庸》自第12章以来基本不再讲中庸,亦不以中庸为主旨.以中庸为全书宗旨,各部分内容不好贯通.联系先秦文献常不以书名反映宗旨,或可发现《中庸》一书的宗旨并非中庸,而是修身立德.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最后而不是开头部分来理解此书之主旨.前人之所以提出《中庸》并非一书而是两书,是因为无法用中庸贯通
在新时代,宗教学研究应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的雄厚积累、多学科人才汇聚的资源优势,立足国家民族立场、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群众关切、放眼世界发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认识、分析、处理新时代宗教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与挑战提供智力支持.
志是现代心灵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概念之一.现代人常常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活动.传统儒家认为,志乃是气质人心的一种活动,其活动载体是清气,活动形式是善行.志之所以为清气并产生善行,原因在于志与天理的关系.人们在相信圣人与苍天的同时,获得了普遍性的天理.人心与天理的相遇便是志的产生,因此志中有理.志的产生对于生存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立志不仅将不可靠的自然人心转化为合理的道心、人的自然生存升格为具有普遍追求的人的生存,而且将相对的认知活动转变为合法的践行.这便是相对存在与绝对存在的结合,便是人类生存的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开展宗教工作的主要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宗教问题的解决纳入革命斗争,逐步同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党的宗教政策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基本宗教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积极推进宗教民主改革,坚持与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逐渐形成,党的宗教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
本论文以儒家典籍为资料,通过经学诠释,梳理儒家对尧舜之道的理论建构,包括尧舜之道的内涵、尧舜德行、尧舜道统、尧舜道德人格典范(孝悌、仁义、节俭)、治国平天下理想(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仁政、中道)等.后儒把尧舜之道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治道的最高理想,经孔子及历代儒者的不断诠释和发挥,尧舜成为后世帝王效法的典范,尧舜之道成为儒家恒常之道,对儒学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
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话语体系,是从中国道学现状出发的,不仅立足于中国道学学术研究,也是出于中国本土道教现状的现实考量.目前的道学研究处于西方宗教学话语体系之下,并不适用于回答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与现实问题.通常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构建中国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派”话语体系,是加强学术自信这一目前情况下应有的学术自觉的必要条件.我们通过对百年中国道学学术史的回顾总结梳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道学学术体系的建构,提供构建“中国学派”话语知识体系的实践经验.正有助于为中华
“本土化”(localization)是世界宗教史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普遍概念.通过深析“佛教中国化”概念的主要涵义,进而援引“中国化佛教”在海外“本土化”的典型例证,可以推出这样一个“双向印证的认知结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皆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本土化共相及其生存发展规律”的.这一专题考察结论之于拓展与深化我国“政、教、学”三界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显然是有学理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