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调查安徽大学在校生关于自身及其父母的未来养老及居住安排看法的基础上,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对赡养父母和对"反哺"的看法,其重点在于描述和预测未来大学生父母和大学生自身的养老及居住方式。大学生较认同父母居家养老和子女提供父母养老照料及财物,对父母养老机构养老的认同较低。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养老照料 居住安排
一、前言
1999年10月,我国宣布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了7%。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新华网,2008)。在生育政策保持相对稳定且总和生育率保持低于自然更替水平的社会现实条件下,我国老龄化进程将加速、老龄化水平将加深,"未富先老"问题凸显。
养老方式一般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其划分依据是养老支持的来源,即家庭养老的经济来源靠个人,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靠国家、单位和集体,自我养老的经济来源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或者积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家庭规模减小,人口流动性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社会养老功能亟待强化。探索适合我国目国情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应对当前养老难题的可行道路之一。
分析青年人养老意愿的已有研究包括青年人总体(刘雪,2006),青年农民(肖云,文莉,2006),在校研究生(吕红平,杨慧,2005)和美国大学一年级生(李雨适,2003),研究方法上都采用了社会调查,后三项研究都采取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研究生(河北大学)的父母和普通青年农民对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都比较低,在校研究生对自身养老的看法倾向于居住在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由于文化的不同,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认为不会因为父母年老而与父母同住,而父母也不愿意在年老时与他们同住。
国内养老问题针对对青年人的研究相对缺乏。把握青年人对于父母养老的物质来源、照料来源和居住安排的看法和他们对自身未来养老问题的看法,对于社会养老问题的制度政策建设具有前瞻性的现实意义。本文直接考察青年人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意愿,分析他们对父母及其自身未来养老与居住安排的看法。
二、调查及结果分析
调查的安徽大学在校生包括本科生、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和非在职博士研究生,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4日,调查地点为安徽大学校园内。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得到样本,问卷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发放问卷总数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问卷包含23个问题,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养老情况和养老意识三部分。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和专业。家庭养老情况包括家庭户籍类型,家庭收入水平,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身体状况和父母是否有养老保险。养老意识情况则包括:
(l) 你将来准备住在离父母多远的社区内?(2) 当父母年纪大了,你认为对父母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3) 如果你的父亲先去世的话,你认为对你的母亲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4) 如果你的母亲先去世的话,你认为对你的父亲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5) 你是否为将来你的父母老了以后的情形担忧?(6) 你是否认为父母养育了你,所以你就应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7) 你是否认为你养育了你的孩子,所以你孩子就应该回报你的养育之恩?(8) 你的父母将来养老主要依靠?(9) 你的父母将来的养老照料主要来自?(10) 你是否感到过自己变老了?(11) 你是否为将来你自己老了以后的情形担忧?
被调查大学生中,男生62人、女生38人,18-22岁男女生分别为26人和15人,23-25岁男女生均为12人,25-31岁男女生分别为24人和11人 ;文科生和理科生①分别为56人和44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41人、28人和31人 。
在父母年老时,计划和父母住在同一社区的大学生为22人、计划住在父母附近社区的人数为28人、计划住在离父母住所4小时之内的人数为20人、而计划住在离父母住所4小时之外车程的达到30人。50%的大学生计划住在父母所在社区和附近社区,30%的大学生计划住在父母住所4小时之外车程。这一结果与大学生来安徽大学求学之前和父母的共同居住地以及自身预期的工作地点选择有密切关系。
30名大学生认为父母年纪大了以后的最佳居住方式是居住在父母自己家中,63人认为父母要与他们的子女居住在一起,只有1人认为父母的最佳方式是居住在养老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最佳居住方式的问题上,选择父亲、母亲独自居住的分别为5人、8人,选择父亲、母亲和其子女居住的分别为91、88人,选择养老院等公共机构的都只有1人。在校大学生基本不考虑让在世单亲居住在养老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大部分都是认为父母年老的时候应与其子女居住在一起。当父母双亲都健在的时候,3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父母年老的时候起最佳的居住方式是父母二人共同居住在家中,而当父母一方先去世时,认为父母在世一方居住在其子女家的比例都增加到80%以上。
被调查大学生中,认为父母年老后的养老照料来源是父母自身的6人、是子女的82人、是子女购买他人服务的9人 ,9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是子女承担父母养老照料责任;认为父母年老后养老的主要物质来源是父母自身养老金的29人、是父母积蓄的21人、是子女供给财物的47人 。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父母主要养老物质来源是父母自身,4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其父母年老后的主要养老物质来源是子女供给的财物。父母养老照料来源和物质来源上存在着性别差异:56.5%的男性认为父母养老将主要靠子女供给财物、而持此观点的女性仅为34.2%;87.1%的男性认为父母的养老照料主要来自子女、76.3%的女性持相同观点。
关于被调查大学生是否感到过自己变老的问题上,39人曾经感觉到自己变老了、61人没有感觉过自己变老。感觉到自己变老和为自己将来养老担忧的相关系数达到0.44。曾经感觉过自己变老的达到39%,按性别区分,33.9%的男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47.4%的女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按年龄分,25岁之前极少有感到自己变老,25岁之后大多数感觉过自己变老;按学历区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的比例分别为14.6%、53.6%和58.0%,学历越高感觉到变老的比例越大 。
为父母年老后的养老问题担忧和不担忧的人数均为50人,为父母养老担忧的性别差异不大、男女分别为51.7%和47.4%。为自己年老后的养老问题担忧和不担忧的人数分别为29和71人,其中,性别差异较大、男女分别33.9%和21.1%表示担忧。两个问题回答的相关系数达到0.46。认为父母养育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达到94人,而认为自己养育了孩子、孩子未来就要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的只有47人,两个问题回答的相关系数只有0.15。
三、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1、与青年人和青年农民的比较
与青年人总体(刘雪,2006)相比,被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养老意识和风险意识较高,而青年人相对较低、对自身未来养老问题没有过多思考、觉得当下生活最重要。被调查在校大学生最子女养老预期较高,而青年人则较低,不希望将来自身养老问题给子女带来太多负担。
与青年农民(肖云,2006)相比,相似之处是对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低。只有1%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父母未来的最佳居住方式是养老院,43.5%的青年农民不愿意去养老院、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仅分别是18.1%和7.9%。
2、与在校研究生的比较
在校研究生(吕红平,2005)和在校大学生有交叉重合,但是调查时点十分接近(分别为2006年和2009年),对二者进行比较具有一定意义。
二者都不认同父母养老最佳居住方式是机构养老,但在校研究生认为是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相结合的比例接近60%,而在校大学生认为是居家养老的占93%。父母养老物质来源上,在校研究生认为依靠父母储蓄、父母退休金和子女提供的分别为39.13%、53.99%和76.45%;在校大学生则分别为29%、21%和47%。二者相似之处概括为两点:一,都不太认同父母在机构养老的居住安排;二,都把子女供给财物作为父母养老物质来源的首要选择。
3、和美国大学一年级生的比较
首先,在父母年纪比较大时的居住安排看,美国大学一年级生认为父母应该居住在父母自己家中的达到71%、认为父母应该和其子女居住的达到14%;而中国大学生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0%和63%。这种差别可能大部分由中美文化差异来解释。其次,是否为父母的养老担心、是否认为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上看,美国大学一年级生中的33%表示担心父母的养老、76%认为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中国大学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50%和94%。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的考虑更加充分。第四,是否为自己养老担心上看,33%的美国大学生表示担忧,29%的中国大学生表示担忧。两国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养老的风险意识比较接近。
四、小结
在调查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的养老问题看法有以下小结。第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父母养老问题有所考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了担忧。第二,大学生对于父母年老后的居住安排有明确的看法和计划,大多数大学生打算住在年老父母所居住的社区附近,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大部分计划让另一方与父母的自己同住。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子女应该提供父母养老所需的财物、认为子女提供的照料是父母养老照料的主要来源。第四,虽然曾经感到自己变老和为自己未来养老问题担忧的大学生都是小部分,但是曾经感到自己变老与为自己未来养老问题担忧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五,对于父母养照料来源和物质来源以及自身养老担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校男大学生更有承担父母养老责任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男大学生曾经感觉到自己变老的比例大大低于女大学生,但是男大学生对自身养老问题担忧的比例更高、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风险意识较强。
以上发现不仅表明了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养老形势的清醒认知、对于自身养老责任的提前考虑,还表明了孝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对于孝道和孝文化的认同,也充分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对于父母和自身都具有较高的养老意识。
尽管研究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其父母大多数年龄尚未达到老年,大学生自身的年龄也是比较年轻,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政策、体制和机制还尚不十分完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父母养老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也将对全社会老年人养老产生社会压力。因而,必须抓住时机、未雨绸缪、充分合理的进行我国社会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以及制度安排改革与创新。
注释:
①文科代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理科分别代表理工医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迴澜.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广州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青年探索,2008(3).
[2] 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青岛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3] 肖云,文莉. 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与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研究--以对481位青年农民的调研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6(5).
[4] 刘娟,叶文振.中国青年失业问题以及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6).
[5] 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青岛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10).
[6] 蒋卫武,周文,柴泉,吴伟红,张楠. 青年,当"养老"走近你……--"青年与养老问题"访谈的代表性回答[J]. 经纪人,2005(6).
[7] 李雨适. 美国青年及其父母对未来养老及居住安排的看法[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2).
[8] 吕红平,杨慧.在校研究生预期养老意愿探析--河北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理想养老方式调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1/content_7642119.htm
作者简介:王海霞(1986-),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09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养老照料 居住安排
一、前言
1999年10月,我国宣布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了7%。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1%(新华网,2008)。在生育政策保持相对稳定且总和生育率保持低于自然更替水平的社会现实条件下,我国老龄化进程将加速、老龄化水平将加深,"未富先老"问题凸显。
养老方式一般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其划分依据是养老支持的来源,即家庭养老的经济来源靠个人,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靠国家、单位和集体,自我养老的经济来源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或者积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家庭规模减小,人口流动性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社会养老功能亟待强化。探索适合我国目国情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应对当前养老难题的可行道路之一。
分析青年人养老意愿的已有研究包括青年人总体(刘雪,2006),青年农民(肖云,文莉,2006),在校研究生(吕红平,杨慧,2005)和美国大学一年级生(李雨适,2003),研究方法上都采用了社会调查,后三项研究都采取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研究生(河北大学)的父母和普通青年农民对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都比较低,在校研究生对自身养老的看法倾向于居住在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由于文化的不同,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认为不会因为父母年老而与父母同住,而父母也不愿意在年老时与他们同住。
国内养老问题针对对青年人的研究相对缺乏。把握青年人对于父母养老的物质来源、照料来源和居住安排的看法和他们对自身未来养老问题的看法,对于社会养老问题的制度政策建设具有前瞻性的现实意义。本文直接考察青年人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意愿,分析他们对父母及其自身未来养老与居住安排的看法。
二、调查及结果分析
调查的安徽大学在校生包括本科生、非在职硕士研究生和非在职博士研究生,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4日,调查地点为安徽大学校园内。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得到样本,问卷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发放问卷总数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问卷包含23个问题,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养老情况和养老意识三部分。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和专业。家庭养老情况包括家庭户籍类型,家庭收入水平,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身体状况和父母是否有养老保险。养老意识情况则包括:
(l) 你将来准备住在离父母多远的社区内?(2) 当父母年纪大了,你认为对父母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3) 如果你的父亲先去世的话,你认为对你的母亲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4) 如果你的母亲先去世的话,你认为对你的父亲来讲最佳的居住方式是什么?(5) 你是否为将来你的父母老了以后的情形担忧?(6) 你是否认为父母养育了你,所以你就应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7) 你是否认为你养育了你的孩子,所以你孩子就应该回报你的养育之恩?(8) 你的父母将来养老主要依靠?(9) 你的父母将来的养老照料主要来自?(10) 你是否感到过自己变老了?(11) 你是否为将来你自己老了以后的情形担忧?
被调查大学生中,男生62人、女生38人,18-22岁男女生分别为26人和15人,23-25岁男女生均为12人,25-31岁男女生分别为24人和11人 ;文科生和理科生①分别为56人和44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41人、28人和31人 。
在父母年老时,计划和父母住在同一社区的大学生为22人、计划住在父母附近社区的人数为28人、计划住在离父母住所4小时之内的人数为20人、而计划住在离父母住所4小时之外车程的达到30人。50%的大学生计划住在父母所在社区和附近社区,30%的大学生计划住在父母住所4小时之外车程。这一结果与大学生来安徽大学求学之前和父母的共同居住地以及自身预期的工作地点选择有密切关系。
30名大学生认为父母年纪大了以后的最佳居住方式是居住在父母自己家中,63人认为父母要与他们的子女居住在一起,只有1人认为父母的最佳方式是居住在养老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最佳居住方式的问题上,选择父亲、母亲独自居住的分别为5人、8人,选择父亲、母亲和其子女居住的分别为91、88人,选择养老院等公共机构的都只有1人。在校大学生基本不考虑让在世单亲居住在养老院等公共养老机构,大部分都是认为父母年老的时候应与其子女居住在一起。当父母双亲都健在的时候,3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父母年老的时候起最佳的居住方式是父母二人共同居住在家中,而当父母一方先去世时,认为父母在世一方居住在其子女家的比例都增加到80%以上。
被调查大学生中,认为父母年老后的养老照料来源是父母自身的6人、是子女的82人、是子女购买他人服务的9人 ,9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是子女承担父母养老照料责任;认为父母年老后养老的主要物质来源是父母自身养老金的29人、是父母积蓄的21人、是子女供给财物的47人 。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父母主要养老物质来源是父母自身,4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其父母年老后的主要养老物质来源是子女供给的财物。父母养老照料来源和物质来源上存在着性别差异:56.5%的男性认为父母养老将主要靠子女供给财物、而持此观点的女性仅为34.2%;87.1%的男性认为父母的养老照料主要来自子女、76.3%的女性持相同观点。
关于被调查大学生是否感到过自己变老的问题上,39人曾经感觉到自己变老了、61人没有感觉过自己变老。感觉到自己变老和为自己将来养老担忧的相关系数达到0.44。曾经感觉过自己变老的达到39%,按性别区分,33.9%的男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47.4%的女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按年龄分,25岁之前极少有感到自己变老,25岁之后大多数感觉过自己变老;按学历区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曾经感到自己变老的比例分别为14.6%、53.6%和58.0%,学历越高感觉到变老的比例越大 。
为父母年老后的养老问题担忧和不担忧的人数均为50人,为父母养老担忧的性别差异不大、男女分别为51.7%和47.4%。为自己年老后的养老问题担忧和不担忧的人数分别为29和71人,其中,性别差异较大、男女分别33.9%和21.1%表示担忧。两个问题回答的相关系数达到0.46。认为父母养育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达到94人,而认为自己养育了孩子、孩子未来就要报答自己的养育之恩的只有47人,两个问题回答的相关系数只有0.15。
三、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1、与青年人和青年农民的比较
与青年人总体(刘雪,2006)相比,被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养老意识和风险意识较高,而青年人相对较低、对自身未来养老问题没有过多思考、觉得当下生活最重要。被调查在校大学生最子女养老预期较高,而青年人则较低,不希望将来自身养老问题给子女带来太多负担。
与青年农民(肖云,2006)相比,相似之处是对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低。只有1%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父母未来的最佳居住方式是养老院,43.5%的青年农民不愿意去养老院、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仅分别是18.1%和7.9%。
2、与在校研究生的比较
在校研究生(吕红平,2005)和在校大学生有交叉重合,但是调查时点十分接近(分别为2006年和2009年),对二者进行比较具有一定意义。
二者都不认同父母养老最佳居住方式是机构养老,但在校研究生认为是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相结合的比例接近60%,而在校大学生认为是居家养老的占93%。父母养老物质来源上,在校研究生认为依靠父母储蓄、父母退休金和子女提供的分别为39.13%、53.99%和76.45%;在校大学生则分别为29%、21%和47%。二者相似之处概括为两点:一,都不太认同父母在机构养老的居住安排;二,都把子女供给财物作为父母养老物质来源的首要选择。
3、和美国大学一年级生的比较
首先,在父母年纪比较大时的居住安排看,美国大学一年级生认为父母应该居住在父母自己家中的达到71%、认为父母应该和其子女居住的达到14%;而中国大学生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0%和63%。这种差别可能大部分由中美文化差异来解释。其次,是否为父母的养老担心、是否认为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上看,美国大学一年级生中的33%表示担心父母的养老、76%认为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中国大学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50%和94%。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的考虑更加充分。第四,是否为自己养老担心上看,33%的美国大学生表示担忧,29%的中国大学生表示担忧。两国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养老的风险意识比较接近。
四、小结
在调查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的养老问题看法有以下小结。第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父母养老问题有所考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了担忧。第二,大学生对于父母年老后的居住安排有明确的看法和计划,大多数大学生打算住在年老父母所居住的社区附近,在父母一方去世后、大部分计划让另一方与父母的自己同住。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子女应该提供父母养老所需的财物、认为子女提供的照料是父母养老照料的主要来源。第四,虽然曾经感到自己变老和为自己未来养老问题担忧的大学生都是小部分,但是曾经感到自己变老与为自己未来养老问题担忧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五,对于父母养照料来源和物质来源以及自身养老担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校男大学生更有承担父母养老责任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男大学生曾经感觉到自己变老的比例大大低于女大学生,但是男大学生对自身养老问题担忧的比例更高、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风险意识较强。
以上发现不仅表明了安徽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养老形势的清醒认知、对于自身养老责任的提前考虑,还表明了孝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对于孝道和孝文化的认同,也充分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对于父母和自身都具有较高的养老意识。
尽管研究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其父母大多数年龄尚未达到老年,大学生自身的年龄也是比较年轻,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政策、体制和机制还尚不十分完善,在校大学生面临着父母养老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也将对全社会老年人养老产生社会压力。因而,必须抓住时机、未雨绸缪、充分合理的进行我国社会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以及制度安排改革与创新。
注释:
①文科代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理科分别代表理工医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迴澜.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广州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青年探索,2008(3).
[2] 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青岛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3] 肖云,文莉. 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与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研究--以对481位青年农民的调研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6(5).
[4] 刘娟,叶文振.中国青年失业问题以及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6).
[5] 王回澜.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青岛市部分城市青年独生子女的调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10).
[6] 蒋卫武,周文,柴泉,吴伟红,张楠. 青年,当"养老"走近你……--"青年与养老问题"访谈的代表性回答[J]. 经纪人,2005(6).
[7] 李雨适. 美国青年及其父母对未来养老及居住安排的看法[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2).
[8] 吕红平,杨慧.在校研究生预期养老意愿探析--河北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理想养老方式调查[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1/content_7642119.htm
作者简介:王海霞(1986-),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09级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