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刑事司法的实践逻辑——基于少数民族习惯影响裁判的考察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司法运行效果对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实践中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法官对于因少数民族习惯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并非仅依据法律规则作出裁判,其会利用自由裁量权在充分考量少数民族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情况下,弥合少数民族习惯与国家刑法的冲突,从而作出使民族自治地方的群众能够接受的判决.在刑事诉讼进程中,刑事法官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辩护律师对少数民族习惯的理解也是顺利办理案件的积极条件.通过研究,提出相关司法部门应发布涉及少数民族习惯犯罪的指导案例、建立以恢复秩序为目标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特点的刑事法官角色的建议.
其他文献
黑格尔在《爱》中区分了两种爱的模式.宗教之爱以个体和对象世界的分离为基础,有限的个体需要否定对象的物质性,才能追求无限的生命,从而与宗教共同体相统一.因此,作为个体活着的条件,死去的物质维系着爱,这使个体陷入自我憎恶与活在死亡中的痛苦.与此不同,在真正的爱中,通过个体的离身之爱,两个人可以活生生地结合,使生命本身成为主体.因此,爱就是在他者中感知生命.然而,活生生的结合也无法完全克服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会导致一个人攻击所爱的他者,将爱转变为无法绝对同化他者的愤慨与暴怒.《体系残篇》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舞蹈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提升高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有效渠道.新媒体时代,随着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范式传统单一、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发展关联不足、教育主体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挖掘教育资源,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
“公平”“均平”等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继承古今中外的“公平”理想,提出以均平占有土地的方法来解决延安时期土地占有悬殊的社会矛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中,都非常注意贯彻“公平”和“正义”的指导思想.在土地的占有、使用、租佃、典赎,以及公私荒的开垦和使用、移难民的安置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兼顾各方利益、救济贫弱的思想,为团结各个阶层,实现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劳动力、土地、农具等各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实现“公平”目标的同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学校作为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着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乡镇寄宿制学校逐渐关注学生心理诉求,发展成就较为显著,但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良好稳定办学面临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学校的重点任务要聚焦于创新育人模式,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提升农村教育“档位”;提高教师综合待遇,留住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农村学校的发展根基离不开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可通过构建农
在晚近成为国际人文学主题的事件研究中,一个尚未得到深入阐释的核心问题,是事件对思想强度的分割及其意义.利奥塔、德勒兹与朗西埃三位事件思想家对此提供了前后演进的代表性论证理路.利奥塔切割整体强度中的点线面,进行富于差异性的配置与重组,弱化因果预设,并以剧场装置为例揭示了性欲能量对这种分割的驱动.德勒兹详细分析强度的三个特征,在准原因的无限细分中分割因果关系造成的同质性强度.朗西埃则通过对过度的稀释,演绎叙事分割,围绕无场所的场所地理学,提出了迂回写作这一基于身体的新型事件书写.由此形成的强度分割论,对当代人
在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展开社会行动的必要前提.家庭场域内子代青少年与亲代长辈对新媒体技术在理解、接纳与使用层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家庭代际交往与互动中存在明显的“数字代沟”.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机制既为“数字代沟”的消弥提供了自发救济,亦同时产生了代际互动及家庭关系的负向影响,“反哺阻抗”成为家庭代际间关系维系和反哺行为持续开展的现实挑战.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对话导向式家庭传播/互动模式的建立、对数字文化的理性认知,是克服“反哺阻抗”以消弥“数字代沟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历史学习与历史教育.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崭新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的逐步深化的自身脉络,它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守与贯彻,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基因的传承与赓续,还是对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的弘扬与发展,更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与回应,其内蕴着以史育人、以史凝力、以史鉴今等多重价值.推动“四史”教育落细落实,应以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根本原则、
数字代际鸿沟表征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差距、认同危机所引发的文化隔阂及由现代文化衍生出来的心理距离.《后浪》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现象级代际互动实践提供了分析数字代际鸿沟的新视角.当下基于数字传播场域展开的代际互动通过话语实践和符号互动建构了想象的共同体,代际文化的“破壁”直接源于资本动因,也是其网络空间相遇的必然.然而这一共同体是认同的幻象,其话语实践的策略性揭示出主流文化、消费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其话语博弈的普遍性也彰显了后喻文化的生命力.
从对B站《后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所引发的代际冲突的思考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代际演进的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转向——技术转向、价值转向、资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来的种种青年亚文化,跟20世纪60年代欧美青年亚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并且由于城市化、全球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有必要将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置于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突破了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抵抗/收编”的简单关系模式.
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普托是当代西方事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事件诗学”理论旨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神—逻辑学”):以“事件”解构“本体—神”,告别对实体性思维和因果律思维的执迷;以“诗学”解构“逻辑学”,摆脱表象性思维与概念化言说的规训.“事件诗学”既为“事件”进入“诗学”赋予了示例,也为“诗学”言说“事件”提供了指引,更可为事件思想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方法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