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金矿带成矿地质找矿的标志,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就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阐述了个人对于常规次生晕法应用的几点看法与认识。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金矿找矿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常规次生晕法;金矿;找矿;作用
【分类号】:TF046.6
一、前言
作为能够有效提升金矿找矿工作效果的途径方法之一,常规次生晕法的优势特点极为明显。研究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优化金矿找矿工作的最终效果。
二、概述
最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诞生了一系列适用于探索矿产资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型技术的开发已在具体的寻矿工作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在金矿找矿中,采用常规次生晕法对一些隐伏矿资源进行寻找,是一种宝贵的勘查方法,我们应当不断的从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寻找隐伏矿资源的效果和成绩,进而取得更高的寻矿成果。通过多年的寻矿实践,已经初步证明:在不同矿区,充分运用不同的化探寻矿法,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矿点,进而提高了尋矿效率,只有寻矿方式得当,那么在寻矿效果上方可见成绩。
三、金矿带成矿地质找矿的标志
1.观察岩石构成的时代。从以上的金矿带形成的时期中可以看到,特定时期的岩石容易形成金矿带,所以在分析金矿代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前可以先了解该地岩石形成的时代,从中了解它有没有可能形成金矿带。
2.观察岩石构成的形状。从岩石构成的形状,结合它形成的时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该地有没有可能形成金矿带。如从以上金矿构成的地形可以看出,火山岩周围形出现金矿带;如果当地出现构造蚀变破碎带,且部分岩石形成韧性剪切带则有可能该地有金矿带;规模比较大的挤压片理岩化石中,出现有石英矿,则有可能存在金矿带。
3.观察地表显示的外貌。从以上金矿带的形成可以看到结合地表的外貌特征可以了解该地是否存在金矿带。比如该地的地表呈红土状或铁冒状,且覆盖层较浅时,通常有金矿带;该地地表覆盖着大量的石英、石墨、毒砂、黄铜铁矿,可能会存在金矿带;该地呈大量的硅化、碳酸盐化,就有可能存在金矿带。结合地表显示的特征,加上地形特征、构成的时代可以基本判断出该地有无金矿带。
4.观察地质化学的特征。察看该地是否有铝、硅、铜等,且观察它的化学分布特征,如该地Au元素含量高,且呈分层分布的状态,且该地存在大量的其它矿石等,该地就极可能存在金矿带。如果该带的岩石为Au、Ag、As或Au、Cu、Pb、Zn等元素组合时,也极有可能存在金矿带。
四、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1.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质背景
某区范围内的出露底地层以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群为主,其岩性以板岩、石英砂岩以及灰岩和安山岩等为主。其次是下二叠统,其岩性以英安岩、砂岩以及千枚岩和板岩等为主。该区在地质构造方面出现发育现象,着重表现为近东西向。该区地质断裂着重表现为近东西向断裂,在通常情况下,该断裂规模较大,延伸范围较广,同时对一些异常的分布现象进行控制。该区范围内的岩浆岩着重表现为玄武岩、闪长岩以及含量较少的灰石岩。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矿区断裂构造存在发育现象,同时岩浆岩出现活动的频率较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金矿成矿创造了一个非常便捷的条件。
(二)地球化学特征
该地区属于干旱大论性气候,其年均气温在2.7℃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79mm左右,年蒸发量达到2000mm,每年的三月到五月份属于该区的风季。通常情况下,该区的海拔高度在3600m到4500m之间,最高海拔度达到了5027m,植被在该区范围内的分布较为稀疏,基岩呈现外露现象,岩石被侵蚀现象强烈,沟系构造多呈发育,但该区沟系多为干河。物理分化是该区岩石分化的关键,而表现出的化学分化现象较弱,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表层物质中的一些地球化学要素的迁移主要不是化学迁移,而是机械迁移。阵发性洪水是引发表层物质机械迁移的主要自然力,其次就是风的力量了。进而致使水系沉积物表现出分布不一致、分选性较差等诸多特征。
2.化探方法选择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
由于该地区矿物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且经物理风化后机械迁移距离较近,表层覆盖物较薄,所以在本地区选用常规性次生晕法对矿区的一些隐伏矿资源进行寻找,同时结合化探试验对其进行相关性的检测。
(一)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分析
由于该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高原地区,沟系较为发育,所以对水系沉积物的测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正式开展前,选择了该区内已知的某个矿点,同时对该矿点进行了采样和试验工作。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在该区范围内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的测量工作,从测量结果上看,其找矿效果较好。总共圈出26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异常分类和评价,认定该区异常为甲类异常。这种异常和东西向断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异常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其元素构成主要是Au,其中还混有一些其他元素,如Cu、Co、Ag以及Ni等。Au异常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宽度约为3km,长度约为7km,面积达到13km2。Au异常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布范围广、含量较高。而其它元素异常强度较低,分布面积也小,均在Au异常范围之内分布,除Au以外的其它元素,其异常吻合性较好。
(二)1:2.5万沟系次生晕异常特征分析
通过1/2.5万沟系次生晕法对上述异常进行了测量。在该区范围内,Au以最低限6×10-9圈出了若干个沟系次生晕异常,从而对以上的异常现象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异常的集中地进行了详细的圈定。其中,AP-1号在规模分布、强度大小以及异常面积上远远超出了其它几处。
AP-1号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其南北宽度约为1公里,东西长度约为3.6km,面积达到1.4km2,其中,Au的含量最高,即354.81×10-9,东西两个集中地与三个分带(外、内、中)较为明显,和Ag元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和以上异常对比,可以看出,其异常强度增大、异常集中地凸显、异常面积缩小。
3.地表和深部验证的结果分析
以异常分布范围为主要依据,通过1:1万地质监测,对该地区异常范围内的矿化体分布特点以及成矿的地质状况进行了初步性的探测,在配置槽探工程的基础上揭露地表矿化体分布,同时对一些重点矿点做了相应的深部验证工作。对AP—1号异常地质进行详细查证,发现在异常范围内存在五条Au矿化体,其宽度在0.5米到6米之间,长度在80米到1100米之间,含金量达到了180克每吨。经评价,认为该地区属于中型金矿之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的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作用的研究,对于其良好找矿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金矿找矿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常规次生晕法应用重点要素的重视,并注重其具体找矿实施方法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姚德贤,曹建劲.广东新洲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类型[J].矿床地质.2014(03):52-53.
[2] 邱元德.金矿带铀、钍、钾、氧异常特征[J].地质与勘探.2014(08):662-663.
[3] 炎金才,王居里,刘养杰,王润三.新疆天格尔金矿带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西北地质.2015(02):71-73.
【关键词】常规次生晕法;金矿;找矿;作用
【分类号】:TF046.6
一、前言
作为能够有效提升金矿找矿工作效果的途径方法之一,常规次生晕法的优势特点极为明显。研究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优化金矿找矿工作的最终效果。
二、概述
最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诞生了一系列适用于探索矿产资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型技术的开发已在具体的寻矿工作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在金矿找矿中,采用常规次生晕法对一些隐伏矿资源进行寻找,是一种宝贵的勘查方法,我们应当不断的从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寻找隐伏矿资源的效果和成绩,进而取得更高的寻矿成果。通过多年的寻矿实践,已经初步证明:在不同矿区,充分运用不同的化探寻矿法,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矿点,进而提高了尋矿效率,只有寻矿方式得当,那么在寻矿效果上方可见成绩。
三、金矿带成矿地质找矿的标志
1.观察岩石构成的时代。从以上的金矿带形成的时期中可以看到,特定时期的岩石容易形成金矿带,所以在分析金矿代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前可以先了解该地岩石形成的时代,从中了解它有没有可能形成金矿带。
2.观察岩石构成的形状。从岩石构成的形状,结合它形成的时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该地有没有可能形成金矿带。如从以上金矿构成的地形可以看出,火山岩周围形出现金矿带;如果当地出现构造蚀变破碎带,且部分岩石形成韧性剪切带则有可能该地有金矿带;规模比较大的挤压片理岩化石中,出现有石英矿,则有可能存在金矿带。
3.观察地表显示的外貌。从以上金矿带的形成可以看到结合地表的外貌特征可以了解该地是否存在金矿带。比如该地的地表呈红土状或铁冒状,且覆盖层较浅时,通常有金矿带;该地地表覆盖着大量的石英、石墨、毒砂、黄铜铁矿,可能会存在金矿带;该地呈大量的硅化、碳酸盐化,就有可能存在金矿带。结合地表显示的特征,加上地形特征、构成的时代可以基本判断出该地有无金矿带。
4.观察地质化学的特征。察看该地是否有铝、硅、铜等,且观察它的化学分布特征,如该地Au元素含量高,且呈分层分布的状态,且该地存在大量的其它矿石等,该地就极可能存在金矿带。如果该带的岩石为Au、Ag、As或Au、Cu、Pb、Zn等元素组合时,也极有可能存在金矿带。
四、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1.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质背景
某区范围内的出露底地层以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群为主,其岩性以板岩、石英砂岩以及灰岩和安山岩等为主。其次是下二叠统,其岩性以英安岩、砂岩以及千枚岩和板岩等为主。该区在地质构造方面出现发育现象,着重表现为近东西向。该区地质断裂着重表现为近东西向断裂,在通常情况下,该断裂规模较大,延伸范围较广,同时对一些异常的分布现象进行控制。该区范围内的岩浆岩着重表现为玄武岩、闪长岩以及含量较少的灰石岩。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矿区断裂构造存在发育现象,同时岩浆岩出现活动的频率较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金矿成矿创造了一个非常便捷的条件。
(二)地球化学特征
该地区属于干旱大论性气候,其年均气温在2.7℃左右,年均降雨量在179mm左右,年蒸发量达到2000mm,每年的三月到五月份属于该区的风季。通常情况下,该区的海拔高度在3600m到4500m之间,最高海拔度达到了5027m,植被在该区范围内的分布较为稀疏,基岩呈现外露现象,岩石被侵蚀现象强烈,沟系构造多呈发育,但该区沟系多为干河。物理分化是该区岩石分化的关键,而表现出的化学分化现象较弱,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表层物质中的一些地球化学要素的迁移主要不是化学迁移,而是机械迁移。阵发性洪水是引发表层物质机械迁移的主要自然力,其次就是风的力量了。进而致使水系沉积物表现出分布不一致、分选性较差等诸多特征。
2.化探方法选择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
由于该地区矿物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且经物理风化后机械迁移距离较近,表层覆盖物较薄,所以在本地区选用常规性次生晕法对矿区的一些隐伏矿资源进行寻找,同时结合化探试验对其进行相关性的检测。
(一)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分析
由于该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高原地区,沟系较为发育,所以对水系沉积物的测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正式开展前,选择了该区内已知的某个矿点,同时对该矿点进行了采样和试验工作。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在该区范围内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的测量工作,从测量结果上看,其找矿效果较好。总共圈出26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异常分类和评价,认定该区异常为甲类异常。这种异常和东西向断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异常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其元素构成主要是Au,其中还混有一些其他元素,如Cu、Co、Ag以及Ni等。Au异常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宽度约为3km,长度约为7km,面积达到13km2。Au异常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布范围广、含量较高。而其它元素异常强度较低,分布面积也小,均在Au异常范围之内分布,除Au以外的其它元素,其异常吻合性较好。
(二)1:2.5万沟系次生晕异常特征分析
通过1/2.5万沟系次生晕法对上述异常进行了测量。在该区范围内,Au以最低限6×10-9圈出了若干个沟系次生晕异常,从而对以上的异常现象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异常的集中地进行了详细的圈定。其中,AP-1号在规模分布、强度大小以及异常面积上远远超出了其它几处。
AP-1号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其南北宽度约为1公里,东西长度约为3.6km,面积达到1.4km2,其中,Au的含量最高,即354.81×10-9,东西两个集中地与三个分带(外、内、中)较为明显,和Ag元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和以上异常对比,可以看出,其异常强度增大、异常集中地凸显、异常面积缩小。
3.地表和深部验证的结果分析
以异常分布范围为主要依据,通过1:1万地质监测,对该地区异常范围内的矿化体分布特点以及成矿的地质状况进行了初步性的探测,在配置槽探工程的基础上揭露地表矿化体分布,同时对一些重点矿点做了相应的深部验证工作。对AP—1号异常地质进行详细查证,发现在异常范围内存在五条Au矿化体,其宽度在0.5米到6米之间,长度在80米到1100米之间,含金量达到了180克每吨。经评价,认为该地区属于中型金矿之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的常规次生晕法在金矿找矿中作用的研究,对于其良好找矿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金矿找矿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常规次生晕法应用重点要素的重视,并注重其具体找矿实施方法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姚德贤,曹建劲.广东新洲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类型[J].矿床地质.2014(03):52-53.
[2] 邱元德.金矿带铀、钍、钾、氧异常特征[J].地质与勘探.2014(08):662-663.
[3] 炎金才,王居里,刘养杰,王润三.新疆天格尔金矿带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西北地质.2015(0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