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精彩;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是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教学更有价值、让教学更有效率、让教学更有魅力。
[关键词]有效情景 探究活动 教学评价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较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能力和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现根据本人的理解和平时教学中的做法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共同事参考:
策略一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师在上课时就抑扬顿挫的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学生很纳闷,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师怎么在数学课上背起下古诗来了?这时我问道:这事诗同学们学过没有?谁知道什么意思?讲给老师听一下好吗?教室立即沸腾了,每个同学都举手,要回答我的问题。听了几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描述,我抓住这一打好时机说道:同学们对这首诗学得不错,我们这节课也来学习观察物体,来验证苏轼观察物体时说的对不对,好吗?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学习的心情和欲望调动了起来。
策略二: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让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激发学生说:我们已经能熟练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86页例6,赶快动先笔算一算各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观察思考下面的问题:(教师把已写好的问题展示出来)1、第一组算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从上往下看你得到什么结论?从下往上看你又得到什么结论?怎样概括这一规律?2、第二组算式什么没有变?从上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从下往上又发现什么?又怎样概括这一规律?3、表格中的数据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呢?从中你发现什么?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同位和小组在一起交流交流。每位学生经历了计算,观察,归纳,讨论,交流和概括的过程,做到了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
策略三:活动形式,要恰当灵活丰富: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高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数学基本经验。
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利用余数解决问题时一道题:1号车载重量是2吨,每次的运费是140元,2号车的载重量是3吨,每次的运费是那200元,現有14吨货物要运到码头,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如果只请1号车运需付多少运费?
2.如果只请2号车运需付多少运费?
3.如果你是经理怎样请车付的运费最少?
本人认为,这道题的难点一是运费与什么有关?二是怎样解决第三个问题?但是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只请1号车运费少些,是980元,只请2号车是1000元,误认为请1号车便宜些,请2号车贵些。因此除了让学生明白运费与运的次数有关,还与每运到1吨货物的价格有关。当学生解决完前两个问题后,感到很茫然,很困惑时,我提醒说:同学们,你认为是1号车运费便宜还是2号车运费便宜?说说你的理由?这时恰到好处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争,去讨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争和讨论明白,运费不但与运的次数有关,还与每次运到的吨数的多少有关,通过计算发现1号车每吨的运费是70元,2号车每吨的运费是66元多一点,不到67元,也就明白了要多请2号车的道理。既先请2号车运四次,可以运12吨,运费是800元,还剩2吨,刚好请1号车可以运完,再付运费140元,合计是940元,要比只请1号车付运费980节约40元。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经历了困惑的过程和重新认识和分析思考的过程,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建构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型。
策略四:教学评价,要适时适度。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但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作为教师,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及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体验发现、合作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有效情景 探究活动 教学评价
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较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能力和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现根据本人的理解和平时教学中的做法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共同事参考:
策略一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师在上课时就抑扬顿挫的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学生很纳闷,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师怎么在数学课上背起下古诗来了?这时我问道:这事诗同学们学过没有?谁知道什么意思?讲给老师听一下好吗?教室立即沸腾了,每个同学都举手,要回答我的问题。听了几个同学对诗的理解描述,我抓住这一打好时机说道:同学们对这首诗学得不错,我们这节课也来学习观察物体,来验证苏轼观察物体时说的对不对,好吗?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学习的心情和欲望调动了起来。
策略二: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让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激发学生说:我们已经能熟练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86页例6,赶快动先笔算一算各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观察思考下面的问题:(教师把已写好的问题展示出来)1、第一组算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从上往下看你得到什么结论?从下往上看你又得到什么结论?怎样概括这一规律?2、第二组算式什么没有变?从上往下看你能发现什么?从下往上又发现什么?又怎样概括这一规律?3、表格中的数据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呢?从中你发现什么?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同位和小组在一起交流交流。每位学生经历了计算,观察,归纳,讨论,交流和概括的过程,做到了规律自己发现,结论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
策略三:活动形式,要恰当灵活丰富: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高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数学基本经验。
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利用余数解决问题时一道题:1号车载重量是2吨,每次的运费是140元,2号车的载重量是3吨,每次的运费是那200元,現有14吨货物要运到码头,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1.如果只请1号车运需付多少运费?
2.如果只请2号车运需付多少运费?
3.如果你是经理怎样请车付的运费最少?
本人认为,这道题的难点一是运费与什么有关?二是怎样解决第三个问题?但是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只请1号车运费少些,是980元,只请2号车是1000元,误认为请1号车便宜些,请2号车贵些。因此除了让学生明白运费与运的次数有关,还与每运到1吨货物的价格有关。当学生解决完前两个问题后,感到很茫然,很困惑时,我提醒说:同学们,你认为是1号车运费便宜还是2号车运费便宜?说说你的理由?这时恰到好处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争,去讨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争和讨论明白,运费不但与运的次数有关,还与每次运到的吨数的多少有关,通过计算发现1号车每吨的运费是70元,2号车每吨的运费是66元多一点,不到67元,也就明白了要多请2号车的道理。既先请2号车运四次,可以运12吨,运费是800元,还剩2吨,刚好请1号车可以运完,再付运费140元,合计是940元,要比只请1号车付运费980节约40元。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经历了困惑的过程和重新认识和分析思考的过程,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建构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型。
策略四:教学评价,要适时适度。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但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作为教师,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及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体验发现、合作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