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界对储安平政治转向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于社会大背景。这种观点固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但存在化约主义的危险。在上海,与储安平时相往来的朋友大多为共产党员或者左翼人士,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对储安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分析储安平的政治转向,进行历史情境式的细节研究,不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为战后知识分子发展史的叙述提供了另一种言说方式。
关键词 储安平 政治转向 交往网络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储安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谢泳的研究最为瞩目。但是,对于储安平战后政治态度的转变,现有研究过多强调了历史因素,即社会大背景对储安平政治立场的影响,而忽略了“小环境”,即社会交往圈子的作用。笔者不揣浅陋,试从社会交往网络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1 储安平的社会交往网络
储安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光华大学,当时的老师有胡适、潘光旦、罗隆基等“五四”一代学人,深受自由主义的熏陶。1936-1938年,储安平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深造,师从费边社会主义者拉斯基,从而成为英国式自由主义的宣扬者。到战后初期,储安平已经成为舆论界知名的自由主义者。1946年9月1日,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标榜自由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企图有二:一为论政,为“自由思想分子”提供一个言论平台;二是培植自由主义的风气,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在失序的社会中形成一股安定的势力。
战后,上海是民主力量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大多为各民主党派人士,不少人具有中共经历或为中共地下党员,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储安平对这些政治色彩浓郁的知识分子,有着淡淡的抵触情绪,公开宣扬不参加任何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活动。不过,储安平毕竟在上海生活,他主编《观察》,是复旦大学教授,还是中英文化协会的副会长,因而也就存在较为稳定的社会交往圈子。
在《观察》周刊的编辑、出版事务上,储安平与笪移今往来颇为密切。笪移今与储安平同为江苏同乡,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二人在重庆时相识,交往很是相得。笪移今是《观察》的股东、发起人、撰稿人,他回忆说:“储同我常在一起分析政治形势,讨论编务和选稿标准等问题”,尤其是“在收到有关经济政治方面的来稿而又难于取舍时总送我审阅决定”。笪移今在上海联系广、影响大,他是民治新专教授、九三学社理事、民建会员,“大教联”会员,①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但实际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陈维稷也是《观察》的股东、发起人和撰稿人,尽管他并不过问《观察》的社务问题,但与储安平共事于中英文化协会,分任正、副秘书长,故来往也较为频繁。陈维稷是留英学界的前辈,对储安平多所照拂。在上海,陈维稷的公开身份是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中纺第一印染厂厂长,民建会员,“大教联”会员,实际身份为中共特别党员,受中共上海局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委派专门从事工商界的统战工作。在陈维稷的主持下,中英文化协会经常以座谈会的方式开展活动,也邀请一些进步人士举行秘密会议,储安平往往受邀参加。
在重庆时期,储安平结识了张志让、陈望道、周谷城等前辈学者,并受邀参加复旦大学民主教授举办的演讲和座谈会。张志让是复旦大学老教授、法学院院长,“大教联”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曾参与创办民建,与上海各界都有着稳定而通常的联络渠道,是民主界的领袖。陈望道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者、最早的共产党员,尽管后来脱党,但一直以学者的面貌从事革命宣传和民主运动。陈望道和周谷城都是“大教联”会员,且周谷城曾和毛泽东一起工作,与共产党渊源颇深。战后,储安平接受张志让邀请任教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又应陈望道之邀在新闻系授课,由于工作关系,彼此来往较多。特别是张志让,深受储安平敬服和信任,如1948年12月《观察》被国民政府查封后,储安平在逃往北平前将《观察》周刊托付给张志让照料。
从储安平的朋友圈子可以看出,他所来往的知识分子均与中共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均为“大教联”会员,且大都与民主党派关系密切,与上海工商金融界民主人士来往频繁。于是,以“大教联”为联络渠道,在中共党员的支持和参与下,这些民主教授与上海各界的民主人士广泛联系,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储安平为了保持自由主义立场,刻意与上海的民主人士保持距离,但实际上已经身处这一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作为来往密切的朋友,储安平不可能不知晓笪移今和陈维稷的中共身份,而张志让、陈望道和周谷城的政治立场,在上海知识界则是人所皆知。
2 储安平的政治转向
处于这样的一个朋友圈子中,储安平受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朋友们的认识和主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政治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在这些民主人士的说服和争取下,储安平的政治态度、立场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1947年夏,九三学社决定将“反美扶日”作为民主运动的核心任务,中共上海局给予了大力支持。笪移今计划借助《观察》舆论阵地,展开宣传和民主斗争,为此,他多次与储安平协商,分析时局,争取他的支持。从1947年8月至1948年10月,《观察》先后四次发表反美扶日的专论和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笪移今说:“《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当时是不参加九三活动的九三成员”,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观察》,在客观上是参与了民主党派的民主斗争的。
1948年10月,正当中共军队渡江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观察》周刊发表了张申府的《呼吁和平》一文,立刻招致了共产党的批判,解放区将之作为反面教材学习,上海的民主人士,也纷纷发表意见批评《观察》。在中共的委托下,施复亮决定请笪移今作为中间人,约请储安平面谈。施复亮早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后退党以学者身份从事革命民主运动,战后加入民建。笪移今回忆了这次面谈的经过: 有一天施复亮同我谈起《观察》周刊倾向性的问题,他坦率地指出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不宜刊登张申府那篇《呼吁和平》。……之后,我约储安平与施复亮在延安中路紫竹林饭店便餐后回到青年会储安平的住处,……经过这次长谈,我们在政治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施复亮并应约为《观察》撰稿人,多次为该刊写了有针对性的政论。
笪移今自重庆时期即与储安平共事,相互之间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储安平是“一位中间偏左的战士”,并说“从他发表的文章,为人的风格,处事的角度看,基本上是同意中共的政治路线的”。
事实上,随着国共斗争的日趋激烈,《观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储安平的个人安全也受到了极大威胁。“大环境”的逼迫,加上“小环境”的影响,储安平的政治态度很自然地左转了。自1948年下半年始,储安平开始主动加强了同上海社会各界的联系,如以“观察社”的名义邀请进步人士座谈,互通消息,商讨对策,又和冯宾符、叶圣陶、郑振铎等新闻界人士联系起来,每星期六晚上轮流做东,秘密聚餐。他也开始参与一些公共的社会活动,如在“九三学社”发表的联合宣言《对美国积极助日复兴的抗议》上签名,接受学生邀请出席1948年6月2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体育馆举办的“反美扶日公断会”等。李正文回忆,1948年,张志让“在他的所有朋友中广泛地进行了起义的宣传工作。……据我今天还能记得起来的,就是志让同志对我多次谈过关于常常分别找钱昌照、赵君迈、储安平等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士共同研究、讨论如何推动各自周围的朋友,拒绝跟着蒋介石撤退台湾”。在《观察》被国民党彻底查封后,储安平也逃亡北平,并最终留在了大陆。
3 结语
丸山升指出:“除了大环境外,人还有无数小环境,小至个人的日常生活。把在小环境下的一次次选择累积起来,就会具有从某方面来决定大环境的选择的力量。”对储安平而言,这个“小环境”就是其社会交往圈子。储安平政治上的左转,社会大环境的逼迫是一方面,左翼朋友圈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向,往往首先从知识分子内部、即在彼此的私人往来和公开交往中开端,经过沟通、争论、劝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步一步发生的。政治态度、立场、观念相似或相同的人日益接近,在日益艰难的时局中,不断交换着彼此的政治观感和政治抉择。可见,探讨民国知识分子政治上的普遍左转,不能不考虑其栖身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网络。而作为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储安平,之所以发生政治上的剧烈转向并选择留在大陆,与其密切往来的上海进步教授圈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11YJC77009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HB2009G17)、燕山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B4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大教联”,全称为“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是上海市各大高校进步教授联合而成的一个民间团体。
参考文献
[1] 笪移今.九三学社解放前在上海的斗争[A].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统战工作史料征集组编.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四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张执一.在上海局工作情况的回忆[A].金炳华.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3.
[3] 薛庆时等.陈维稷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60-61.
[4] 尚丁.民主宪政运动的先锋战士张志让与<宪政>月刊[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五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83:158.
[5]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318.范泉.丏翁和叶老[A].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30-31.
[6] 李正文.党的亲密朋友——张志让[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五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143.
[7] 丸山升.建国前夕文化界的一个断面——从萧乾看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A].文洁若译.吴小如 文洁若.微笑着离去:忆萧乾[C].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479.
关键词 储安平 政治转向 交往网络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储安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谢泳的研究最为瞩目。但是,对于储安平战后政治态度的转变,现有研究过多强调了历史因素,即社会大背景对储安平政治立场的影响,而忽略了“小环境”,即社会交往圈子的作用。笔者不揣浅陋,试从社会交往网络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1 储安平的社会交往网络
储安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毕业于光华大学,当时的老师有胡适、潘光旦、罗隆基等“五四”一代学人,深受自由主义的熏陶。1936-1938年,储安平在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深造,师从费边社会主义者拉斯基,从而成为英国式自由主义的宣扬者。到战后初期,储安平已经成为舆论界知名的自由主义者。1946年9月1日,储安平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标榜自由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企图有二:一为论政,为“自由思想分子”提供一个言论平台;二是培植自由主义的风气,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在失序的社会中形成一股安定的势力。
战后,上海是民主力量的聚集地,这些知识分子大多为各民主党派人士,不少人具有中共经历或为中共地下党员,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储安平对这些政治色彩浓郁的知识分子,有着淡淡的抵触情绪,公开宣扬不参加任何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活动。不过,储安平毕竟在上海生活,他主编《观察》,是复旦大学教授,还是中英文化协会的副会长,因而也就存在较为稳定的社会交往圈子。
在《观察》周刊的编辑、出版事务上,储安平与笪移今往来颇为密切。笪移今与储安平同为江苏同乡,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二人在重庆时相识,交往很是相得。笪移今是《观察》的股东、发起人、撰稿人,他回忆说:“储同我常在一起分析政治形势,讨论编务和选稿标准等问题”,尤其是“在收到有关经济政治方面的来稿而又难于取舍时总送我审阅决定”。笪移今在上海联系广、影响大,他是民治新专教授、九三学社理事、民建会员,“大教联”会员,①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但实际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
陈维稷也是《观察》的股东、发起人和撰稿人,尽管他并不过问《观察》的社务问题,但与储安平共事于中英文化协会,分任正、副秘书长,故来往也较为频繁。陈维稷是留英学界的前辈,对储安平多所照拂。在上海,陈维稷的公开身份是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中纺第一印染厂厂长,民建会员,“大教联”会员,实际身份为中共特别党员,受中共上海局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委派专门从事工商界的统战工作。在陈维稷的主持下,中英文化协会经常以座谈会的方式开展活动,也邀请一些进步人士举行秘密会议,储安平往往受邀参加。
在重庆时期,储安平结识了张志让、陈望道、周谷城等前辈学者,并受邀参加复旦大学民主教授举办的演讲和座谈会。张志让是复旦大学老教授、法学院院长,“大教联”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曾参与创办民建,与上海各界都有着稳定而通常的联络渠道,是民主界的领袖。陈望道曾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者、最早的共产党员,尽管后来脱党,但一直以学者的面貌从事革命宣传和民主运动。陈望道和周谷城都是“大教联”会员,且周谷城曾和毛泽东一起工作,与共产党渊源颇深。战后,储安平接受张志让邀请任教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又应陈望道之邀在新闻系授课,由于工作关系,彼此来往较多。特别是张志让,深受储安平敬服和信任,如1948年12月《观察》被国民政府查封后,储安平在逃往北平前将《观察》周刊托付给张志让照料。
从储安平的朋友圈子可以看出,他所来往的知识分子均与中共有着或深或浅的渊源,均为“大教联”会员,且大都与民主党派关系密切,与上海工商金融界民主人士来往频繁。于是,以“大教联”为联络渠道,在中共党员的支持和参与下,这些民主教授与上海各界的民主人士广泛联系,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储安平为了保持自由主义立场,刻意与上海的民主人士保持距离,但实际上已经身处这一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作为来往密切的朋友,储安平不可能不知晓笪移今和陈维稷的中共身份,而张志让、陈望道和周谷城的政治立场,在上海知识界则是人所皆知。
2 储安平的政治转向
处于这样的一个朋友圈子中,储安平受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朋友们的认识和主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政治判断和选择。特别是在这些民主人士的说服和争取下,储安平的政治态度、立场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1947年夏,九三学社决定将“反美扶日”作为民主运动的核心任务,中共上海局给予了大力支持。笪移今计划借助《观察》舆论阵地,展开宣传和民主斗争,为此,他多次与储安平协商,分析时局,争取他的支持。从1947年8月至1948年10月,《观察》先后四次发表反美扶日的专论和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笪移今说:“《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当时是不参加九三活动的九三成员”,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观察》,在客观上是参与了民主党派的民主斗争的。
1948年10月,正当中共军队渡江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观察》周刊发表了张申府的《呼吁和平》一文,立刻招致了共产党的批判,解放区将之作为反面教材学习,上海的民主人士,也纷纷发表意见批评《观察》。在中共的委托下,施复亮决定请笪移今作为中间人,约请储安平面谈。施复亮早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后退党以学者身份从事革命民主运动,战后加入民建。笪移今回忆了这次面谈的经过: 有一天施复亮同我谈起《观察》周刊倾向性的问题,他坦率地指出在斗争的关键时刻,不宜刊登张申府那篇《呼吁和平》。……之后,我约储安平与施复亮在延安中路紫竹林饭店便餐后回到青年会储安平的住处,……经过这次长谈,我们在政治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施复亮并应约为《观察》撰稿人,多次为该刊写了有针对性的政论。
笪移今自重庆时期即与储安平共事,相互之间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储安平是“一位中间偏左的战士”,并说“从他发表的文章,为人的风格,处事的角度看,基本上是同意中共的政治路线的”。
事实上,随着国共斗争的日趋激烈,《观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储安平的个人安全也受到了极大威胁。“大环境”的逼迫,加上“小环境”的影响,储安平的政治态度很自然地左转了。自1948年下半年始,储安平开始主动加强了同上海社会各界的联系,如以“观察社”的名义邀请进步人士座谈,互通消息,商讨对策,又和冯宾符、叶圣陶、郑振铎等新闻界人士联系起来,每星期六晚上轮流做东,秘密聚餐。他也开始参与一些公共的社会活动,如在“九三学社”发表的联合宣言《对美国积极助日复兴的抗议》上签名,接受学生邀请出席1948年6月2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体育馆举办的“反美扶日公断会”等。李正文回忆,1948年,张志让“在他的所有朋友中广泛地进行了起义的宣传工作。……据我今天还能记得起来的,就是志让同志对我多次谈过关于常常分别找钱昌照、赵君迈、储安平等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人士共同研究、讨论如何推动各自周围的朋友,拒绝跟着蒋介石撤退台湾”。在《观察》被国民党彻底查封后,储安平也逃亡北平,并最终留在了大陆。
3 结语
丸山升指出:“除了大环境外,人还有无数小环境,小至个人的日常生活。把在小环境下的一次次选择累积起来,就会具有从某方面来决定大环境的选择的力量。”对储安平而言,这个“小环境”就是其社会交往圈子。储安平政治上的左转,社会大环境的逼迫是一方面,左翼朋友圈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战后自由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向,往往首先从知识分子内部、即在彼此的私人往来和公开交往中开端,经过沟通、争论、劝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步一步发生的。政治态度、立场、观念相似或相同的人日益接近,在日益艰难的时局中,不断交换着彼此的政治观感和政治抉择。可见,探讨民国知识分子政治上的普遍左转,不能不考虑其栖身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网络。而作为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储安平,之所以发生政治上的剧烈转向并选择留在大陆,与其密切往来的上海进步教授圈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11YJC77009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HB2009G17)、燕山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负责人:郑志峰,编号:B4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大教联”,全称为“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是上海市各大高校进步教授联合而成的一个民间团体。
参考文献
[1] 笪移今.九三学社解放前在上海的斗争[A].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统战工作史料征集组编.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四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张执一.在上海局工作情况的回忆[A].金炳华.上海文化界:奋战在“第二条战线”上史料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3.
[3] 薛庆时等.陈维稷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60-61.
[4] 尚丁.民主宪政运动的先锋战士张志让与<宪政>月刊[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五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83:158.
[5]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318.范泉.丏翁和叶老[A].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30-31.
[6] 李正文.党的亲密朋友——张志让[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五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143.
[7] 丸山升.建国前夕文化界的一个断面——从萧乾看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A].文洁若译.吴小如 文洁若.微笑着离去:忆萧乾[C].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479.